劉毅 張健
2012年,湖南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技術推廣取得了顯著成效,全省推廣各類插秧機5579臺,插秧機保有量達到12565臺;全省機插率從2011年的4.77%提高到2012年的近10%。有21個縣市區插秧機推廣新增數量超過100臺,其中耒陽市新增224臺。為突破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瓶頸”,湖南省農機局提出了2013年要以項目縣建設和“555工程”實施為抓手,使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技術得到快速推廣。
(1)加強水稻育插秧項目縣建設。全年計劃推廣插秧機8000臺以上,機插面積突破66.7萬hm2(1000萬畝),水稻機插水平達到15%以上。機插秧項目縣數量由2012年的60個縣增加到70個。根據各縣的水田面積、農機化發展水平、機插秧技術推廣力度等情況,將項目劃分為三個檔次:第一檔次40個項目縣,每個縣推廣插秧機130臺以上,機插面積達10000hm2(15萬畝)以上;第二檔次15個項目縣,每個縣推廣插秧機100臺以上,機插面積達6666.7hm2(10萬畝)以上;第三檔次15個項目縣,每個縣推廣插秧機80臺以上,機插面積達5333.3hm2(8萬畝)以上。
(2)實施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555”工程。在全省范圍內開展整縣、整鄉、整村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建設。農機化水平較高的環洞庭湖的岳陽、益陽、常德三市,考慮延伸到長株潭和衡陽市,每個市要打造一個先行縣;以上7個市的機插秧項目縣,每個縣要打造1至2個先行鄉、10個以上先行村,其它市州各打造1個以上先行鄉、5個以上先行村,力爭全省全年打造5個先行縣、50個先行鄉和500個先行村(簡稱“555”工程)。先行縣、鄉、村要以農機專業合作組織、農機大戶為主建設,通過組織技術人員進村入戶,開展水稻標準化育秧技術、插秧機操作技術及使用維護知識、田間管理技術等培訓,輔導農民應用全程生產機械化技術特別是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技術,使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0%以上,促進水稻育插秧機械化技術與耕整、植保、收獲等機械化技術集成配套,形成一套適合當地特點、比較成熟的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體系、技術規范和機械化作業標準,為推進全省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發揮輻射帶動作用。
(3)進一步做好“為機育秧”工作。一要緊扣農業部門的集中育秧項目。全省各級農機部門要積極配合農業部門搞好集中育秧行動,爭取和落實機插育秧經費。二要總結和完善機育、機插技術規范,加強農機農藝融合,積極主動與農業部門溝通合作,加大對機插育秧技術指導力度,確保機插育秧質量。三要進一步發揮鄉鎮農機員的作用,開展機插秧技術服務,提高機插育秧技術指導的針對性、覆蓋面。四要改變“重機具推廣、輕實際使用”的局面,在推廣插秧機具的同時,大力推廣育秧播種流水線、標準化機插秧盤、機插育秧麻地膜等設備設施,推廣大棚單層硬盤育秧,推進工廠化育秧和乘坐式高速插秧機;雙季稻區要大力推廣使用25cm行距插秧機,確保機插基本苗數量,保障糧食產量。五是要進一步加大機插育秧技術培訓力度。全省計劃2013年培訓育秧和機插秧操作手各2萬名,完成陽光工程培訓機插秧操作手1萬人。
(4)加快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各級農機部門要大力發展農機合作社,開展規模化生產經營,實行市場化服務。努力做好水稻作業市場的信息服務和組織協調工作,通過組織跨區作業、訂單作業,推進育秧、機插專業化、規模化,提高機具的使用效率和經營效益;通過集中育秧、基層農機技術推廣補助項目、農機購置補貼、“陽光工程”農機培訓等途徑,將資源向農機大戶、合作組織傾斜,扶持農機大戶和合作組織推行簡易鋼架大棚育秧、工廠化育秧,打造集中育秧、機械插秧的龍頭。各項目縣要加大與農業部門的配合力度,大力扶持機插面積500畝以上的機械化育插秧大戶,力爭今年各縣培植發展育插秧大戶40~60個,全省扶持4000戶以上。
(5)強化督查考核措施。制定2013年機插秧工作績效考核管理辦法并納入全省農機化工作綜合考評,對市州縣機插面積、插秧機、秧盤等育插秧設備推廣數量、地方對機插秧工作的經費支持、技術培訓、宣傳發動、領導干部包干辦點等情況進行全方位考核。通過考核,評選表彰先進市州和項目縣,表彰先進個人。同時省、市州、縣市區三級農機部門領導班子成員分別落實包干辦點區域,統籌協調人力、物力、財力,保證各項推進措施落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