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晨梅
(山西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13)
隨著2013年兩會的勝利召開,發展建設健康建筑、改善人類居住環境質量,是建筑學科及相關領域近年來的熱門話題,更是全世界關注的議題。國際上已建立多個學術組織(IAI和ISIAQ),聯合各國技術界共同探討人類居住環境趨于惡化的對策,已取得明顯成果。
室內環境基本上取決于以下兩個方面:1)建筑本身的環境;2)影響建筑環境的周邊環境。如何把二者做到有機統一,在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改善人類居住環境的理論和規劃設計方法的同時,可以結合中國傳統風水理論的研究成果。兩者在改善人類居住環境方面,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因此,將古代風水學好的方面融于當代人類聚居環境學,更有利于現代建筑環境設計方面的充分發揮?,F試圖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索分析古代風水學在現代環境科學中的運用。
空氣質量是目前世界比較關注的議題,它是指與人身心健康密切相關的室內外空氣的成分、性態及經由空氣對人體發生作用的自然因素與人體正常生理和心理需求吻合的程度,屬于人類居住區物理環境范疇。空氣質量關系著人類生存環境的好壞,在設計過程中不僅要考慮滿足基本的“室內空氣應無毒、無害、無異常臭味”的要求,更要兼顧與周圍環境的融會貫通,使其在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中做到內外、景物、人和建筑等的有機統一、和諧一致。
代表中國傳統建筑環境設計觀的古代風水理論,以氣為萬物本源,認為世界是從無(未見氣)到有(氣之始),氣是本源。因此,尋找并建構上乘的所謂“氣場”,是古代風水師及建筑師畢生的追求,他們留下的許多傳世之作及天人合一等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對現代建筑規劃設計和建筑方案設計有著極為重要的借鑒作用。
風水理論由氣而衍生出好多原則,如天人合一、藏風聚氣、順乘生氣原則。這些原則一直在建筑規劃設計和建筑環境設計中得以運用,并結合現代先進的建筑設計理念和科學技術有所衍生和發展。
風水學實質上是追求人身自身的小宇宙之“氣”,與周圍大自然大宇宙之“氣”相互感應,達到相互協調、相互統一,即天氣、地氣、人氣,互相感應、融合,進而達到合二為一(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以保證人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平和。為此我們在建筑環境設計中不僅要考慮建筑本身的材質、結構、構造等,也要考慮與周圍環境的協調融合,更要考慮建筑室內無形的環境,如氣的設計規劃和處理。這就要求我們在建筑環境設計中要充分考慮室內空氣的熱濕性態、空氣的成分、隔壁體表面的各種輻射特性、空氣的運動狀態等。近年來全球范圍內的綠色革命運動、建筑學科領域的生態建筑、綠色建筑研究活動,正是天人合一的傳統思想在現代建筑環境設計中的有力體現。太原龍瑞苑商業區的建筑設計就應用了這一基本原則,把植物應用在建筑立面上,既豐富了立面效果,又為城市增添了立體的綠化設計。地面綠化與建筑立面綠化相呼應,猶如“龍”一般的綠化設計在這一商業區的規劃設計中充分展現。
建筑師都遵循乘氣順氣原則,清高見南《相宅經篡》曰“凡地氣,從下蔭人,力深而緩,天氣煦育人身,力浮而速。故陽宅下乘地之吉氣,尤欲上乘天之旺氣也”。
藏風聚氣要求在建筑環境設計中要充分考慮氣流流動,室內溫度調控等因素。可以從建筑所處的位置、格局的協調、內部的裝修等方面來考慮。首先在建筑的選址上,要盡可能的規避區域性自然生態環境變異、氣候反常、城市熱島效應、臭氧空洞等大環境問題。太原龍瑞苑住宅小區著力采用東西用商業圍合,南北留主次出入口,小區內錯落有致的布置5棟33層的高層住宅樓,滿足日照、通風優良的小區環境。其次在格局的協調方面,要結合當地的客觀環境,多采用被動式的規劃設計方法。北方四合院多為平面尺度較大,以便吸收較多的太陽光照射,達到上乘天之旺氣功效,同時四合院四周圍墻緊閉,一方面可阻風,另一方面可聚地氣,以免院內及室內“陰”氣過盛。在內部的裝修上,隨著現代建筑科學技術的發展,可多采用降耗能的、主動式的規劃設計方法,諸如采用采暖空調技術、新型建筑材料等。太原南內環橋東的萬水瀾庭居住小區采用恒溫恒濕的現代室內設計理念吸引了大量的業主。
風水理論認為,氣是萬物的本源,提倡在有生氣的地方修建城鎮房屋,這叫做順乘生氣。《管子樞言》云:“有氣則生,無氣則死,生則以其氣?!?/p>
在建筑設計中首先要選擇適合的場地,比如太原市五星級酒店——山西飯店在原有舊址的基礎上,借著西北面的文贏公園、南面的重陽宮和東南面的太原最具有歷史意義的五一廣場,因此這是最好的五星級酒店選址地點,本著順乘生氣設計原則,省委大力支持的前提下,在原有舊址的基礎上,對原有12層建筑進行仿古設計改造,建設新的仿古建筑(東、南、西樓及宴會廳),本著東高西低,東西南裙樓與北樓相呼應的設計理念,成功的塑造了具有濃厚古建筑特色的五星級酒店。這也是當代建筑環境設計成功吸取古代環境設計的精髓之處。
在建筑室內環境設計中,要充分考慮順乘生氣原則,盡量使房間生氣勃勃、充滿生機與活力、曲折有致。運用玄關、魚缸、油畫、風景畫等合理的設計和布置及層次感的設計運用都有利于改善室內居住環境,并且順乘生氣,創造怡人的居住空間,在建筑室外環境設計中,適當運用高矮不同的綠化、假山、人工湖、古亭等的布局來創造適合居住區人們休閑娛樂的場所與環境,并滿足室外環境順乘生氣的設計原則。
古代環境設計學中諸多概念和方法在現代建筑環境設計中均得以進行推廣和應用。在低層面上綜合哲學、美學、理學、自然科學、科學技術概念于一體,使現代人用當今建筑學和城市規劃理論的思維模式理解其大部分內涵,這也是西方人難以領會掌握中國傳統風水理論的原因所在。因此古為今用的建筑環境設計觀只是中國的,只能為中國所用,這是其最有意義的一些方面。我們應當大力弘揚古代環境設計學于當代建筑及環境設計中,為建設健康建筑、改善人類居住環境質量做更大貢獻。
[1] 王其亨.風水理論研究[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2.
[2] 陳啟高.繼風水學精華、建設健康住宅、改善人居環境[A].全國七屆建筑物理學術年會論文[C].1995.
[3] 劉加平.城市環境物理[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