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維振
(湖北工程學院城市建設學院,湖北孝感 432100)
建筑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程度直接體現在其建筑質量與風格的高低上,然而,確保建筑的風格與質量的因素卻是建筑技術的先進與否,建筑技術的發展有一定的歷史進程,主要體現在建筑材料以及建筑結構的發展和更新方面,為了能創造出更多的高科技建筑,人們在進行積極探索,不斷研究出新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術,以確保建筑不斷走向發展。
縱觀建筑發展歷史,人們就會發現,建筑事業是伴隨著建筑材料的不斷變化與革新實現發展與進步的,每一個新興建筑材料的發展都為建筑事業帶來了新的發展,不同的建筑材料不僅對建筑自身的形狀、顏色、外觀甚至是結構與功能的發揮會產生巨大的影響,而且也為人們帶來視覺以及心理感知方面的變化,建筑材料的發展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磚石、瓦塊的出現;鋼筋材料的興起;建筑混凝土的廣泛應用。
1)鋼鐵和玻璃的歷史和應用。在建筑早期,人們就已經將鋼鐵和玻璃應用到建筑施工材料中,然而,早期的建筑建設只是利用他們的表面的功能,并未對這些材料的作用性能做更深層次的開發和研究,因此,也就限制了這些材料的更多用途的發揮。直至工業革命以來,這些建筑材料才發揮了他們更廣泛的用途,早些時候,人們主要將鐵當作一種輔助材料應用在建筑的鏈條或者支柱當中,例如:在18世紀70年代,鐵用在教堂的屋頂,因為那個時候,主要是用木材來對鐵進行冶煉,在沒有足夠的燃料以及交通條件的有力支持下,鐵的更深層的用途難以發揮出來,到了19世紀中后期,人們發明了轉爐煉鋼法以及平爐煉鋼法,才使鋼鐵的產量得到了迅速的增長。到了18世紀中后期,玻璃材料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進步,19世紀早期已經出現了窗格玻璃,但是由于受到拿破侖戰爭的影響,玻璃產業并沒有順利地發展起來,直至戰爭結束,玻璃才真正以一種新的建筑材料被人們廣泛應用,經過后來的“平拉法”以及“有槽垂直上引法”的發明,才促進了平板玻璃的廣泛應用。鐵與玻璃材料的廣泛應用帶來了建筑領域的變化,一些以鐵和玻璃為原料的大天窗建筑物呈現在大眾面前,例如:1833年建造的巴黎植物園,以及1851年倫敦世界博覽會上,由專家設計的玻璃制造而成的“水晶宮”。人們還設計了大量的玻璃展覽館,玻璃建筑的流行持續到19世紀中后期。
2)水泥與鋼筋混凝土的應用。水泥的發明經歷了很長的一段歷史,最早是由古羅馬人用火山灰和噴射物進行加工凝結而成,經過幾年的發展出現了羅馬水泥,再到19世紀20年代由英國人發明的“波特蘭水泥”,到了19世紀70年代,水泥作為一種建筑材料被大批量生產和加工。
后來,在水泥中按照一定的科學比例摻入砂石將它們混合制造成了混凝土,經過人們的大膽想象與創新,人們將鋼筋和混凝土結合起來成為建筑的主體結構,最早的鋼筋混凝土建筑結構始于德國建筑工程師漢尼比克,他將這一建筑材料技術應用在橋梁、工廠甚至是商場建筑中,他本人將這一技術應用在自己的建筑建設中,但是,對于19世紀的大多數人來說,他們對鋼筋混凝土結構還沒有一個深刻的認識,沒能將其廣泛應用在建筑建設領域。一直到20世紀,鋼筋混凝土這一建筑材料和結構以其牢固、堅實的性能,被建筑行業的人們廣泛認可和接受,成為極其重要的建筑材料。在1925年的法國裝飾藝術展覽上,勒·柯布西耶以“新精神館”的設計成為現代建筑的代表,此后,鋼筋混凝土成為建筑必需的材料和結構,為此后現代建筑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3)塑料的使用與創新。19世紀中期,最早的塑料酚醛塑料誕生了,但是這一合成塑料并沒有被廣泛應用到建筑領域,直到二戰結束以后,高分子合成工業發展迅速,塑料成為工業建筑業廣泛應用的材料,為了確保塑料材料具有更好的韌性,人們在其中摻入科學定量的纖維制品,制造成了各種各樣的塑料制品。伴隨著化工產業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塑料經歷了大規模的改良,直到20世紀60年代的蒙特利爾世界博覽會上,塑料才真正作為一種建筑材料被人們廣泛認可和接受,主要的展覽為:前西德館,這個建筑展館是由德國著名建筑工程師奧托設計的,他設計的這個展館采用了索膜結構,給觀眾創新性的感覺,而且這一建筑物獨特的外觀引起了全世界人們的廣泛關注,從那以后,塑料成為了一種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被大量使用在各種建筑物中,為建筑事業的發展增添了一份新的力量。
隨著科技的發展與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對于建筑的空間結構出現了新的需求,傳統的磚石結構已經不再符合人們的更高層次的需求,這就要求人們對新的建筑材料進行開發和應用,創新出新的建筑結構。
首先,薄殼結構的開發與應用。很早以來人們就被雞蛋殼這一圓滑美觀的外形所吸引,企圖經過創意研究將它們應用在建筑結構設計方面,然而一直到20世紀20年代才首先由德國人建成了圓形的薄殼屋頂。由于鋼筋混凝土技術的不斷廣泛應用,這種薄殼建筑結構不但能節約材料,而且能制造出更大的覆蓋面積,已經被全世界的人們廣泛認可,而且這種結構具有很好的抗壓功能,和球殼面相比,這種結構更便于施工,而且外觀優美,結構明朗,整潔自然,具備視覺享受的藝術效果,成本造價低廉,技術含量高端,被世界人們所推崇和認可。例如:在1958年的布魯塞爾世界博覽會上,有一個飛利浦館,就采用了薄殼圓拱的屋頂設計技術,展現出的平面由形式各樣的曲線構成,無論是墻體還是屋頂都呈現出相應的薄殼結構,在很大程度上表現了混凝土的伸縮能力,生動優美,栩栩如生。其次,懸索結構的設計。懸索這一建筑結構理念已經擁有很悠久的歷史,起初是用在建造橋梁上,到了19世紀后期由于鋼材冶煉技術水平的不斷上升,人們便開始將懸索結構應用在廣泛的建筑物當中,到了20世紀早期,英國人發明了扇形屋頂,這個屋頂是用一條纜繩來支撐的,這就是最早的懸索結構在建筑領域中的應用;到了20世紀30年代,美國芝加哥博覽會上人們在汽車上利用了平面懸索結構,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隨著建筑事業的不斷發展,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建筑物高度逐漸增加,層數不斷增多,在這樣的情況下,人們要想實現對高層的有效利用,僅僅憑借自身的力量是難以達到的,于是,高層電梯產生了,世界上第一家電梯公司是由美國人設立的,并在1853年的紐約世界博覽會上展示出來,隨之高層建筑電梯的使用逐漸遍布開來,電梯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革新了城市面貌,使城市朝著現代化方向發展。
建筑伴隨著技術的發展不斷向前邁進,每一次新興技術的出現,都意味著建筑面貌的又一次革新,人們要不斷的探索,研究出更多的建筑技術,為建筑事業的發展與進步不斷地貢獻新的力量。
[1] 肯尼斯·弗蘭姆普頓.現代建筑:一部批判的歷史[M].原山,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8.
[2] 吳煥加.20世紀西方建筑史[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
[3] E·F舒馬赫.小是美好的[M].虞鴻鈞,鄭關林,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4] G·勃羅德彭特.建筑設計與人文科學[M].張 韋,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5]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綠色建筑研究中心.綠色建筑[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6.
[6] 勒·柯布西耶.走向新建筑[M].陳志華,譯.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
[7] 布魯諾·塞維.現代建筑語言[M].席云平,王 虹,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