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敏
(攀枝花學院土木與建筑工程學院,四川攀枝花 617000)
隨著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我國建筑產業規模日益擴大,但伴隨而來的施工安全事故也引起了社會各方面的關注。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建筑企業始終貫徹執行“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使得安全事故同比下降。但盡管如此,建筑行業仍然是一個事故發生頻率較高的行業,安全形勢依然嚴峻。
盡管國家和建筑企業在安全管理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但我國建筑工程項目安全管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
目前由于許多監督機構和政府部門的權利和范圍界限不清,導致出現多頭管理,各行其事的不良現象,施工方往往無所適從,而很多監督部門人員缺乏安全防護意識,監督機構的執法力度和方式有待提高。
我國建筑業施工人員往往多為農民工,由于文化水平不高,普遍缺乏自我安全保護意識,技術水平也參差不齊,而施工單位也不愿意將錢花在安全培訓上,所以施工人員安全教育水平急需改善。就調查來看,目前機械傷害是我國建筑業安全事故的主要事故之一,所以安全投入的力度必須得到加強。
在我國由于目前保險業存在很大漏洞,種類少但保險費用卻特別高,使得我們的建筑企業出于經濟方面的考慮,抱著僥幸的心態冒險放棄了安全投保的投入,缺乏保險機制的保證也是目前我國安全管理方面的一個突出問題。
針對目前我國建筑工程存在的問題,本文對安全管理模式和安全管理制度兩方面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新的安全管理模式和安全管理制度。
“合理雙贏”模式是建立在企業和政府之間尋求自愿協議均衡的一種模式,它將緩解企業與政府雙方之間的矛盾,減少由于安全評估標準不同,安全評估要求不明確等等問題所帶來的安全管理系統的混亂。這個模式是將政府和建筑企業對安全管理的參與當作一種投資行為,政府和企業分別從各自的角度進行利弊平衡,然后雙方確定收益分配和風險投入,最后雙方按照自愿原則簽訂合同后,開始遵守合約履行各自相應的職責,全方位投入到建筑工程項目的安全管理中,最終實現雙方共贏的目的。
“安全小區”模式是建立在整個建筑項目系統上的,由于傳統的安全管理模式是建立在國家法律法規上的,而在法規之外,我們的項目負責人很難對安全管理實行自己的權利,一般項目安全管理是由專人來負責的,而施工現場工作人員與安全管理人員之間缺少必要的交流,導致不必要的沖突等等。此模式是要求建筑項目各關系方共同建立項目安全管理委員會,成員由項目經理,項目總工,安全主管,施工員,工人組成,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相應的職責和義務,都必須嚴格履行,否則將受到委員會制裁,由監理單位和國家相關安全監督機構進行監督,整個建筑項目就像一個小區一樣,每個人都會參與其中,都有各自的權利和義務。
目前在我們的建筑項目安全管理制度上存在權,責,利不平衡的問題,要完善制度,就需要對其進行必要的創新。
我們必須遵守權利與義務和利益之間的平衡對等原則,使建筑項目各方都可以獲得各自應得的利益,當然這是建立在履行相應義務和責任的前提上,否則也會受到相應的處罰。對于項目的直接負責人,有設計,勘測,施工各單位,我們可以直接將法律上安全許可條件列入到項目安全管理中,明確三者對于項目安全的長期責任。而業主單位也有保障項目后期維修和落實事故維修的責任。監理單位必須要有第三方的直接監督等等。
隨著保險業加入到建筑安全這個大家庭,建筑行業傷亡事故受害者有了一定的保障,但我認為這是遠遠不夠的,我提出建立一種及時賠償保險制度,其特點就是不需要經過繁瑣的索賠程序而可以及時快速的得到保險公司應有的賠償,同時通過事后的事故調查組來確定責任分配,此時需要國家政府強制性的進行“賠償再分配”,如果企事業單位承擔主要責任,保險公司可需向相應企業要求退回部分賠償款,這當然需要國家司法機關的保障。同時,我建議企業的安全業績與“賠償再分配”掛鉤,如果業績比較差,可在原分配上再增加分配比例,否則反之。
建立安全業績評估制度,首先我們必須建立一個系統的國家評估機構,其次是制度的建立和加強,要求必須適合我國目前的國情制度,而且要求是建立在科學的分析基礎上,必須是詳細的、系統的評估制度,結果應在國家相應機構存檔。
針對目前我國在建筑工程項目安全管理領域所表現的現象和突出問題,本文結合了目前國內的制度做出了探究性的創新方案,從模式、制度兩個方面進行了創新探究,希望能對目前的安全管理的提高有所貢獻。
[1] 華 燕.建筑企業需要什么樣的安全管理[J].土木工程學報,2003(3):22-23.
[2] 謝英豪.建筑施工企業安全生產管理創新探討[J].建筑安全,2009(6):11-13.
[3] 梁田錄.堅持以科學發展觀指導企業安全管理創新[J].山西建筑,2009,35(27):199-200.
[4] 宋 偉.項目管理學[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