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江波 伍華瑞
(靈寶黃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河南靈寶 472500)
礦區地質環境的防治應遵循“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依靠科技進步,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綠色礦業,造福子孫后代”“因地制宜,邊開采邊治理”的原則。同時還必須做到“合理開采、統一規劃、加強管理”,以達到保護地質環境,避免和減少地質災害的危害和損失的目的。
1)治理對象:NSL1和NSL2泥石流。
2)治理技術方法:停止進一步人為棄渣、堆渣,疏導被廢棄渣土(石)堵塞的溝道,大部分處于溝道兩側影響排水的廢棄渣土(石)應外運(可作山外石料廠原料),對于不影響排水泄洪的小部分廢棄渣土(石)進行削坡、坡底修筑漿砌石擋土墻及護坡并結合擋墻欄、擋壩、排導溝等治理措施進行暫時性的治理,至于后期采礦所產生的廢棄渣土(石)禁止隨意堆放,應隨即外運。采礦后期建議建立預測、預報及救災體系等減輕泥石流活動的工程措施,且建議進行泥石流治理防護專項設計。
1)地面塌陷恢復治理工程概述。a.防治對象:地面塌陷及塌陷裂縫。b.治理技術方法。未達到穩定狀態:一是地面塌陷無威脅對象的地帶,采取動態監測的方法,發現險情及時采取措施,確保安全。二是對地面塌陷有威脅對象的地帶設置警示標志或采取臨時回填、攔擋、隔離等臨時工程防護措施,達到消除安全隱患的目的。達到穩定狀態:對金礦開采塌陷區域,采取分期分區治理,合理規劃,工程結合,植被恢復的綜合措施。地表無威脅對象的地帶,削高填低,回填整平;對具有威脅對象的地帶,應進行監測,便于發現隱患,及時處理。應根據其影響程度采取相應的措施(搬遷賠償、避讓、加固等)。地面塌陷的技術控制措施:在金礦開采過程中,業主應加強提前預防,減少金礦層開采對采空區上方地表的破壞,可采取下列控制措施:垮落條帶法或充填條帶法。離層帶注漿充填。開采薄金礦層時,可采用壘砌矸石帶的頂板管理方式。當基巖含水層處于預計頂板垮落帶和導水裂縫帶范圍內,但金礦層頂板與含水層之間有隔水層存在時,應搞好工作面正規循環作業,保證工作面勻速前進,加強工作面支護,防止工作面頂板隔水層超前斷裂,應使采掘工作面利于疏排水工作,以及保持水溝暢通等措施,避免工作面作業條件惡化。2)林地恢復治理工程。a.治理對象:主要針對林地地段的地面塌陷坑及裂縫。b.治理技術方法:采取回填、覆土和平整的治理技術方法,并給予一定經濟賠償。3)鄉村道路恢復治理工程。a.治理對象:遭受采空塌陷影響的鄉村混凝土道路。b.治理技術方法:修復路面。4)民用輸電線路恢復治理工程。a.治理對象:遭受采空塌陷影響的民用輸電線路。b.治理技術方法:修復、加固民用輸電線路。5)文峪村恢復治理工程。a.治理對象:文峪村。b.治理技術方法:主要采取及時修復、加固、重建措施,也可考慮搬遷或留設保護巖柱。
1)治理對象:崩塌、崩塌隱患點。2)治理技術方法:開挖崩塌土體。
金礦開采導水裂隙帶在基巖里發育,對第四系含水層的影響小,預測影響程度一般。雖然金礦開采后對第四系含水層的影響較小或無影響,但是會使地下水重新分布,改變原來的賦存狀態,達到新的平衡,地下水水位會下降。建議納入水土保持進行治理。對基巖裂隙水威脅井下生產,建議嚴格執行相關規程、規范及條例,以及采取超前預報等方法提前預測預報,提前做好防護措施,確保礦井生產安全。
靈寶市豫靈金礦開采及加工項目建設過程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區域的原有自然地貌景觀。如臨時建(構)筑物、礦區公路等建設工程會對原來的地表形態、植被造成直接破壞,公路的建成還會對原來的自然景觀進行分隔,造成空間上的不連續性;棄土、垃圾等會完全破壞自然景觀,永久占用土地。還有一些填挖、取土等一系列的工程活動會形成邊坡裸露,甚至引發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造成與周圍自然景觀的不協調。地下金礦層開采引起的地面變形,如地裂縫、地面沉陷等不會總體上改變區域地形地貌,但是會改變區域小范圍的微地貌單元。
同時,含水層的破壞、地形地貌景觀的破壞,就會導致土地資源減少,水土流失加劇,建議隔時段調查,納入水土保持、土地復墾等進行治理,以達到保護該地區的生態環境。
1)治理對象:礦井閉坑后的廢棄主、副斜井、回風斜井及備用井口。2)治理技術方法:主要采取工程措施進行封堵。
7.1 監測方法
地質環境監測應采用定期現場調查并填表的方法,而對一些威脅大、危害大的災點應固定專業監測點進行監測。1)采空區地面塌陷監測:采用人工現場調查、量測,根據實際危害情況再確定合理的監測方法。a.地面和建筑物變形的監測,設置一定的點位,用全站儀、水準儀、百分表等進行測量,水點變化的觀測常用測量水量、水位的儀器進行。b.地面塌陷前兆的監測有抽排地下水引起泉水的干枯、地面積水、人工蓄水(滲漏)引起的地面冒氣泡或水泡、植物變態、建筑作響或傾斜、地面環形開裂、地下土層垮落聲、水點的水量、水位和含砂量的突變以及動物的驚恐異常現象等。c.地面、建筑物的變形和水點中水量、水態的變化等需長期、連續監測。2)塌陷裂縫監測:有大地測量法、GPS全球定位系統、人工觀測和應力計等方法。3)地面沉降監測:埋設基巖標自動監測、高精度GPS監測等方法。4)山體開裂:采用人工調查、量測。5)滑坡、崩塌、泥石流的監測應根據《崩塌、滑坡、泥石流監測技術要求》進行。6)固體廢渣(矸石)排放、地表水體監測:人工現場調查。7)地下水的監測:人工調查,取樣分析,地下水自動監測儀。
7.2 監測內容
1)采空區地面塌陷監測。塌陷區數量,塌陷面積,塌陷坑深度,積水深度,塌陷破壞程度等。2)固體廢棄物及其綜合利用監測。固體廢棄物的種類、年排放量,累計積存量、年綜合利用量、固體廢棄物堆的隱患、侵占土地等。3)山體開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監測。年發生次數、造成的危害,地質災害隱患點(區)及數量,已得到治理的隱患點(區)及數量。4)地表水體監測。地表水體的干枯狀態、礦井廢水排放量、水質等。5)塌陷裂縫監測。地裂縫數量、最大地裂縫長度、寬度、深度走向等,破壞程度。6)地下水監測。地下水均衡破壞監測,地下水水位、礦坑年排水量等。
[1]國土資廳發[2009]61號,國土資源部辦公廳關于做好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編制審查及有關工作的通知[Z].
[2]DZ/T 0223-2011,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方案編制規范[S].
[3]DZ/T 0219-2006,滑坡防治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規范[S].
[4]DZ/T 0220-2006,泥石流災害防治工程勘察規范[S].
[5]DZ/T 0221-2006,崩塌、滑坡、泥石流監測規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