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濤 夏 蔚 李 晟
(1.湖南農業大學生物科學技術學院,湖南長沙 410128;2.南華大學設計藝術學院城規系,湖南衡陽 421001;3.東莞市嶺南景觀及市政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廣東東莞 511700)
項目位于長沙瀟湘風光帶內原長沙船舶廠地段。南起湘江銀盆嶺大橋(二橋),北至岳北泵站以南,西起瀟湘大道,東至湘江西岸;南北長約900 m,東西寬約50 m~150 m,總用地面積約8.9 ha,主要為原長沙船舶廠的工業用地。場地內部地形整體平整,沿河偏低,中心原砂石廠地勢較低;原場地由北到南分別是船舶廠一車間,船舶廠砂石廠,船舶廠油漆廠,船舶廠四車間,燈塔和兩個碼頭等,主要集中在北部和中部,可設計為工業和后工業體驗區;南部工業環境影響較小,整體環境較自然,所以可規劃為生態體驗區;整塊地都是在原船舶廠內,所以遺留了許多工業遺產,后期將大量保留改造使用。
敏感度方面:基地南部為一級敏感區,現狀濱水帶,自然生態,景觀敏感度高,宜開發作為生態園,設置生態科普景點;基地中部為二級敏感區,工業遺址公園及原碼頭,有珍貴的工業文化,作可持續發展的景觀改造;基地北部為三級敏感區,城市廣場用地,濱水開放空間等。生態敏感度低,可作歷史人文教育基地,濱水觀光步道等。
原真性,主要有原始的、原創的、第一手的、非復制、非仿造等意思。在遺產保護領域原真性原則是一條重要的遺產判定和保護設計中必須遵循的一條原則。船舶廠工業遺址景觀設計在一定程度上需保持工業遺跡包括工業建筑和工業設施的歷史原貌,這種歷史原貌包括兩方面內容:一個是造船工業歷史建筑包含的特定歷史文化信息,包括特殊的建筑風格和裝飾、工業設施以及場地構筑的原貌,這樣有助于游人準確把握船舶廠建造時期的風格面貌,同時還能夠在場地中領略鐵路運輸的原真環境和流程,從而獲得鐵路工業歷史的切身感受;另一層涵義是工業遺址包括建筑、材料、場地所承載的歷史的和自然的改變,如建筑設施的陳舊、銹蝕,地形構筑的風化、撞擊、侵蝕等等,均可看作是場地歷史原真性的一部分。
2.2.1 生態可持續性
對場地進行最小力度的干預,尊重原有場地的景觀特征,促進其自身系統的物質利用和能量循環,完善其生態格局。
2.2.2 文化可持續性
正確認識船舶廠工業遺址的歷史文化價值,尊重其空間環境的特殊性,以延續城市的船舶工業文化記憶,運用景觀的語言承載城市工業文明的記憶、工業場所精神,使得工業遺址的文脈得以延續,豐富城市的文化多樣性。
2.2.3 景觀可持續性
需要從船舶廠工業遺址景觀對城市空間結構、生活環境質量與生態安全格局帶來的影響,對城市景觀格局變遷所發揮的作用,其自身所實現的城市功能和在建設運營中的資源利用效率等多方面來進行綜合評價。
2.2.4 以人為本原則
船舶廠工業遺址的景觀設計歸根到底是為人民服務的,人的戶外行為規律以及心理需求是景觀設計的根本依據。作為面向大眾群體的現代景觀,個人的景觀喜好要服從于多數人的景觀需求。所以需要考慮大眾的心理,兼顧人類共有的行為,做到群體優先。
綜合以上分析,提出三種文明串寫場地脈絡的整體設計概念:
后工業文明體驗層:建立便捷的多重體驗空間,暢想后工業文明;工業文明遺址層:保留工業時代遺跡,回顧工業文明;生態文明景觀層:構建生態基底,保留再利用原場地遺留物,包括材料、植物等,體驗濱水生態風光。
廣場入口區保留原場地遺留的龍門吊塔作象征性入口大門,保留原場地遺留船舵作體驗雕塑給游覽者后工業文明體驗,設計船塢與船的模型作整個場地的主雕塑供觀賞,主入口鋪裝的設計源于指南針,風帆廣場的雕塑源于風帆,船形看臺雕塑設計源于古代羅盤,集裝箱體驗空間為原場地遺留集裝箱改造而成,暢想后工業文明。
工業遺址區場地內保留有原廠房車間作為展覽館,燈塔作為景觀制高點,原輪船改造為商業飲食船。整體構圖用生硬的直線表達工業無情的切割感,其中設置船形特色草坪,錨廣場周邊設置陽光草坪,草坪內設置船形花池,形成花的海洋。
該場地內設計成生態體驗區,著重體現生態的審美啟智和科普教育。該區設計了兩個次入口,與對面的橋頭公園作呼應,其中一個入口設計文化景墻,體現湘江邊長沙人歷經千年的漁獵文化,其下設計了一個愚人碼頭,是在原有碼頭的基礎上改建而來,另一個路口鋪裝設計取自船政文化的錨,其下設計了一個生態感知廣場和親水木質棧道平臺。
濱水區的駁岸設計尤為重要,本設計中設計了三種駁岸,滿足三大功能分區(見圖1)。
籠式栽植駁岸是在金屬制籠的內部貼上棉布或麻布后填土,在其中種植植物或者直接播種的方法,是建筑物的外壁綠化及綠化屏障等中常用的手法。本設計中,在混凝土護岸設置的鐵框內固定植物籠栽,配置于水面與地面之間使其形成帶狀形綠化,旨在制作具有連續性的生態系統。
此綠化帶中可以任意改變鐵框的形狀進行不同的綠化設計,對于護岸的修景起到一定的作用。
除了原場地遺留的工業遺產,如車間,燈塔,集裝箱,船舵,龍門吊等等以外,為了很好的體現后工業文明,還將借用船政文化的錨元素、望遠鏡、指南針、羅盤、風帆、船塢、輪船等元素形式,設計后工業文明景觀,突出場地整體設計概念,豐富場地景觀體驗。
隨著全球化的產業結構調整,發達國家對于工業遺址的保存、更新再利用,已經累積出相當豐富與精彩的操作經驗及論述,并彰顯出工業遺址價值與區域發展脈絡的連接,而國內常常忽略對工業遺址的保存,沒有意識到其更新再利用后對于城市特色營造、區域再發展的重要意義,所以造成了許多城市記憶的缺失。本文以延續城市的記憶為主題,從全面整合發展的角度試圖尋求通過景觀設計的方法使工業遺址再利用的各種可能性,以此作為未來工業遺址景觀設計的參考。
[1] 王向榮.生態與藝術的結合——德國景觀設計師彼得·拉茨的景觀設計理論與實踐[J].中國園林,2001(2):50-52.
[2] 俞孔堅.關于防止新農村建設可能帶來的破壞、鄉土文化景觀保護和工業遺產保護的三個建議[J].中國園林,2006(8):8-12.
[3] 楊夏楠.談建筑與景觀設計的統一性[J].山西建筑,2012,38(4):5-6.
[4] 王向榮,任京燕.從工業廢棄地到綠色公園——景觀設計與工業廢棄地的更新[J].中國園林,2003(3):11-18.
[5] 俞孔堅,龐 偉.理解設計:中山岐江公園工業舊址再利用[J].建筑學報,2002(8):4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