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芝
(山西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13)
粉體噴射攪拌法是在軟土地基中輸入粉粒體加固材料(水泥粉或石灰粉),通過攪拌機械和原位地基土強制性的攪拌混合,使地基土和加固材料發生化學反應,在穩定地基土的同時提高其強度的方法。這種方法處理軟土效果顯著,處理后可很快投入使用。以下工程是一個成功的范例。
擬建建筑物為地上6層,地面下1層,擬采用框架結構、筏片基礎,基礎埋深約3.0 m,基底壓力為120 kPa。
場地地貌單元為汾河沖積平原,場地地形平坦。
第④1層:粉土():褐黃色,局部夾有粉質粘土,含云母、煤屑、鐵氧化物等,密實狀態,中等壓縮性,壓縮系數 a1-2=0.284,搖振反應中等,無光澤,干強度低,低韌性。標貫試驗實測錘擊數N值介于5.0擊~15.0擊,平均9.9擊。靜力觸探錐頭阻力平均值為 2.0 MPa。層厚 1.90 m ~6.60 m,fak=120 kPa。
第④2層:細砂():黃褐色,局部夾有粉質粘土,含云母、煤屑、鐵氧化物等,稍密狀態,級配均勻,標貫試驗實測錘擊數N值介于4.0擊~16.0擊。平均13.0擊,靜力觸探錐頭阻力平均值為 4.0 MPa。層厚 0.70 m ~5.20 m,fak=120 kPa。
勘察期間實測穩定水位埋深介于地表以下1.00 m~1.20 m,屬孔隙潛水,主要由側向徑流補給和大氣降水補充。勘探期間進入平水期,水位隨季節性變化幅度為0.5 m。
自然地面下8.0 m以上為典型的軟土,從靜探曲線可清楚的看到靜力觸探的錐頭阻力為0.4 MPa~0.6 MPa。曲線順直,很少突起,場地屬于典型軟土場地。
第②層土承載力較低,只有70 kPa,而含水量很高,為29.6;液限平均值為31.1,液性指數平均值為0.85。在地震作用下屬于易產生震陷的土層,軟土震陷已被大量的工程實踐所證實,設計時必須考慮第②層軟弱土的震陷。
擬建場地為液化場地,液化等級為中等液化,主要液化土層為第③層和第層。
本工程的特點是土質非常軟,上部土震陷,下部土液化,而兩者的處理厚度及方法相差甚遠。
震陷性軟土加固時,需要將水排出(吸出或擠出),而液化土需要擠密加固,而粉質粘土擠密時水分又排不走,若采用碎石樁加固液化土時,在施工完成后短時間內地基土的強度在該地區不升反而降低。并且由于噪聲和震動等環境污染因素,不能在市區施工。
經過多年探索,現在在市區普遍采用粉噴樁對多層住宅液化地基進行加固處理。
本場地地基土為軟弱土,地基需要處理。處理方法建議采用深層攪拌樁(濕法)粉噴樁,選樁徑d=500 mm,按3d樁距正三角形布樁,樁側阻力特征值取12 kPa,樁端阻力特征值取90 kPa,估算的單樁承載力特征值約160 kPa,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可達130 kPa。強度上能滿足擬建建筑物基底平均壓力為120 kPa要求。
S1號樁在加至264 kPa時達到相對穩定,p—s曲線呈緩變形,最大沉降量為21.17 mm,滿足終止試驗要求,停止加荷。依據JGJ 79-2002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附錄A第A.0.9條規定,取s/b=0.006,即 s=6.6 mm 所對應荷載為 157 kPa,大于最大加載量的一半即132 kPa,根據JGJ 79-2002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附錄A第A.0.9條規定,取極限荷載的一半即132 kPa為該樁的單樁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
S2號樁在加至264 kPa時達到相對穩定,p—s曲線呈緩變形,最大沉降量為19.52 mm,滿足終止試驗要求,停止加荷。依據JGJ 79-2002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附錄A第A.0.9條規定:取s/b=0.006,即 s=6.6 mm 所對應荷載為 154 kPa,大于最大加載量的一半即132 kPa,根據JGJ 79-2002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附錄A第A.0.9條規定,取極限荷載的一半即132 kPa為該樁的單樁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
S3號樁在加至264 kPa時達到相對穩定,p—s曲線呈緩變形,最大沉降量為7.08 mm,滿足終止試驗要求,停止加荷。依據JGJ 79-2002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附錄 A第A.0.9條規定:取s/b=0.006,即s=6.6 mm所對應荷載為255 kPa,大于最大加載量的一半即132 kPa,根據JGJ 79-2002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附錄A第A.0.9條規定,取極限荷載的一半即132 kPa為該樁的單樁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
根據3根單樁復合地基靜載荷試驗結果,3根試樁單樁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均為132 kPa,滿足設計要求。
在軟基處理方面,粉噴樁發揮了良好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類似或同等場地可選用粉噴樁。
[1]楊耀剛.粉噴樁軟基處理及質量控制[J].山西建筑,2012,38(2):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