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 超
(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 200092)
近年來,隨著我國道路事業特別是高等級道路的蓬勃發展,道路運行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病害也越來越多,橋頭跳車就是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橋頭跳車產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橋梁結構、路基及路橋過渡段的剛度不匹配而出現差異沉降。因而其處治方法主要在于減少不均勻沉降,而搭板作為設置在橋臺與路基之間的連接結構,其設置位置、長度、厚度等參數是否合理,對減少不均勻沉降、降低橋頭跳車的不利影響具有重要的意義。
搭板按其埋置深度,可分為路面式引道搭板、半埋式引道搭板、深埋式引道搭板三類。路面式引道搭板埋設于路面表層,主要用于混凝土路面;半埋式引道搭板在搭板上方鋪設一定厚度的瀝青面層,該型式搭板埋置深度較路面式的埋置深度更深,主要用于瀝青混凝土路面;深埋式引道搭板埋置于路基下,該類搭板耐久性好,不易損壞。
半埋式引道搭板、深埋式引道搭板適用于瀝青混凝土路面。深埋式引道搭板因其埋置較深,其耐久性較好,但路基填料壓實度難以得到保證,且該型式搭板對施工操作要求較高,一旦損壞后,修理較困難,因而國內較少采用該形式搭板。綜合上述各類搭板特點,瀝青混凝土路面中應采用半埋式引道搭板。
半埋式引道搭板上鋪瀝青面層厚度可同道路面層(如10 cm),搭板的坡度應與道路縱坡坡度保持一致。
合理的搭板長度主要受以下兩個條件控制:
1)搭板縱坡變化值不超過最大容許值;
2)搭板長度應大于臺后破壞棱體的長度。
搭板的長度越長,將降低搭板縱坡變化值。同時搭板對地基沉降的適應性分析研究表明:地基沉降過大,將逐步反應至搭板結構,引起搭板縱坡變化率的增大,嚴重時甚至可能出現折角,因而臺后填土應滿足路基壓實度要求,另一方面設置6 m~10 m的搭板,可適用于處理地基沉降在3 cm~5 cm以內的橋頭路段。
橋臺后土體產生沉降時,臺背土體將形成滑裂面,根據土壓力理論,臺后破壞棱體長度即為滑裂面長度,其主要影響因素為路基填土高度、路堤破壞棱體的破裂面與豎直線的夾角;臺后土體填筑高度越差,填土力學性質越差,臺后破壞棱體長度越長。因而在滬嘉高速公路的建設中,根據路基的高度不同采取不同的搭板長度:臺后填土高度H<4 m時,選用L=6 m長的搭板,臺后填土高度H>4 m時,選用L=8 m長的搭板。
目前國內橋頭搭板的設計中,搭板長度的選取趨于統一,主要根據橋梁跨度的差異來選取不同長度的搭板,以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為例,大橋通常選用8 m~10 m長的搭板,中橋一般選用6 m~8 m長的搭板,小橋及涵洞由于跨徑較小,一般可采用3 m。
綜上所述,橋頭搭板長度的選擇可采用:大橋8 m~10 m,中橋6 m~8 m,小橋及涵洞3 m~4 m。
相對于搭板長度,影響搭板寬度的因素相對較少。根據受力機理的不同,板體可分為單向板和雙向板,設計時應使搭板的長短邊之比大于2,此時搭板為單向板受力,受力變形主要發生在短邊方向暨行車方向,否則搭板易產生翹曲,不利于行車安全。
由于高等級道路行車寬度一般較寬,上述條件一般能夠滿足,由于搭板為路、橋結構間提供了剛度過渡段,故搭板寬度不應小于行車道寬度;從受力角度分析,當車輪直接壓在搭板縱向邊緣時,于搭板受力不利,應盡量避免,可將搭板適當做寬,建議橋頭搭板寬度取為行車道寬度與路緣石寬度之和,最小不應小于橋梁行車道寬度。
相對于搭板的寬度,搭板的厚度因直接影響其結構剛度,因而對其抵抗彎拉和變形能力的影響較大。當搭板厚度相對較薄時,隨著板厚的增加,剛度增加較大,因而搭板產生的沉降值也就相應較小,數值分析結果表明,當搭板厚從20 cm增到30 cm時,搭板板底最大彎拉應力減小約30%,豎向位移減小約20%~35%,搭板厚度增加的效果明顯;但當搭板厚度超過一定數值時,其位移沉降的變化值會相應的減少直至近似相等,通過整理搭板厚度與沉降數值之間的關系曲線,當搭板厚度從30 cm增加到40 cm時,搭板沉降數值降低幅度很小。另一方面,若板厚過大,配筋過多,造成搭板剛度過大,不但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反而浪費材料。
數值分析計算結果表明,搭板長度在6.0 m~8.0 m時,搭板的經濟厚度為35 cm,此時的沉降數據趨向穩定值,產生的沉降變化較小,乘客的舒適度感覺良好。同時,搭板厚度的選擇應與搭板長度相協調,隨著搭板長度增加,搭板厚度也應相應加大。綜合目前國內搭板的實際使用情況,小橋搭板厚度可定為20 cm~30 cm,大、中橋搭板厚度為30 cm~40 cm,推薦采用35 cm。
枕梁可以調整搭板內力,由于枕梁增加了搭板的橫向抗彎剛度,當路基填料性質較差或壓實度達不到要求時,枕梁的設置可顯著減少搭板的橫向變形;但枕梁的設置使搭板多了一個支點,容易在枕梁處產生應力集中,從而引起枕梁至路基段的“二次跳車”現象,不利于行車安全。隨著近年來施工機械、施工工藝得到顯著發展,路基填料壓實度一般能夠得到滿足,枕梁的橫向抗彎的作用不明顯,在設計中,已很少設置枕梁。
搭板的合理設置,對減緩橋頭跳車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建議搭板的設置可參考以下參數:
埋深:瀝青混凝土路面中應采用半埋式引道搭板。長度:橋頭搭板長度的選擇可采用:大橋8 m~10 m,中橋6 m~8 m,小橋及明涵4 m。寬度:橋頭搭板寬度不應小于橋梁行車道寬度,建議取為行車道寬度加路緣石寬度之和。厚度:搭板厚度一般為30 cm~40 cm,推薦采用35 cm。枕梁:鑒于目前設計對路基強度要求較高,建議不設置枕梁。
[1] 楊子厚.高速公路橋頭跳車成因分析及加固處理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
[2] 喬 華.橋頭搭板設計方法及技術參數的研究[D].西安:長安大學工程碩士學位論文,2011.
[3] 李伯巖.整體式橋臺橋梁搭板設計與構造[J].林業科技情報,2012(8):37-39.
[4] 劉 勇.淺談路橋橋頭搭板結構設計[J].黑龍江交通科技,2011,10(6):72-74.
[5] 李偉功,楊慶云.簡述高速公路橋頭跳車的因素與處理辦法[J].山西建筑,2011,37(1):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