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佳,張云祥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水電第三總隊,四川成都 610036)
洪水是自然災害的代名詞之一,這是一直以來人們不變的認識,也是未能改變的現實。用水庫死庫容防洪減災方法的提出,能夠幫助人們改變這一不變的認識和未能改變的現實。有現代科學技術的引領與支撐,在已有工程措施和水庫死庫容資源的共同作用下,防災減災效果將會如期而至,超標來水將不再是洪水,而是寶貴的水資源。
以洪水作為材料,對其實施科學調度、有序轉化,使之成為可供人類利用的資源,在這個調度轉化過程中,將自然形成一條防災減災的產業鏈。在這個產業鏈中,材料為洪水;半成品為新增的防洪資源和水資源。其中,防洪資源由A、B 部分組成。A 是防災中更多可供選擇利用的時間與時機:汛前、汛初和降雨過程,為全天候的;B 是由時間空間轉換而成的增量防洪空間,增量防洪空間又可以轉變成防洪時間;水資源:時間空間→防洪空間和防洪時間→容留洪水并轉換成水資源→公共安全、公共資源→時間空間;成品:洪、澇、旱等自然災害得以減除,次生地質災害、生態環境災難的發生幾率與等級得到降低,發電、通航等用水工程的用水增量不至于流失。增量防洪空間、防洪時間與水庫死水量電量在枯末同步取得;對于選定為開發利用水庫死水量的水庫(以下簡稱供水水庫)而言,防洪資源由過去的一種(水庫調蓄庫容)增加到五種(水庫死庫容、調蓄庫容、防洪庫容、時間空間、防洪時間);進入汛期后,除向下游電站供給發電用水外,容留了超標來水中的其余部分,這樣,水庫設計洪水就被轉換成了可供人類利用的水資源,即:用水庫死水量發電可以獲取更多的防洪資源,從而駕馭洪水,除害興利。
在與水相關的防災減災中,A、B 資源將能改變現實、影響未來。A、B 資源既能方便地取得,又能總是先于洪水到位。
因為不管工程規模有多大,水庫調節庫容多到多少,對于抵御設計或低于設計頻率的洪水而言,任何一個水庫的調蓄庫容都始終存在缺口,既使是將流域規劃中的水利水電工程全部建成之后亦是如此。這就是說,現有防洪資源無法滿足減除災害的需要,而A、B 資源的引入卻能夠帶來巨額的增量防洪資源,是防洪減除災害的必然選擇。
A、B 資源均是從開發利用水庫死庫容資源之中取得的。因為水庫死庫容是現實的,A、B 資源也是現實的。在防災中,我們利用了它,它就一定能發揮減災作用;我們不用它,超標來水還會變成洪水危害我們,過去,在水資源已經得到開發的地區發生的洪水無不與此有關,這就是A、B 資源的現實作用。
有了A、B 資源,就可以打破時間、區域界限,在無洪情形下防洪;正是因為有了它,流域中任意水庫單位調蓄庫容的防災減災作用才不再有大小之分而變得同等重要;不管是近在咫尺,還是遠在千里之外,只要是在流域之內都不例外。
以長江上游(含所有干、支流)流域水庫為例,將計劃中的水庫死水量用于其下游流域電站發電、抗旱,那么,長江上游主汛期發生洪水中的相應部分(指實際利用的水庫死水量,下同)就不至于和中游型、上游型、流域型洪水中的相應部分相遇、疊加成更大的洪水;對于長江中游流域荊江安全行洪能力“瓶頸”和其下游安全行洪水位“瓶頸”而言,因為上、中游計劃中的水庫死庫容被置換成防洪空間,在長江上游主汛期發生特大洪水時,上、中游來水必將相應減少,從而提高了流域水庫抵御更低頻率洪水的能力,既保證了水庫的運行安全,又相應降低了對防洪資源的需求。這一高一低避免了觸及所述的兩個瓶頸,這就是水庫安全運行方式改變與作用的結果。反映在三峽水庫校核洪水上,能夠說明改變水庫現行安全運行方式的重要性。①校核洪水(萬年一遇加10%);②最高庫水位高程178.25 m;③三峽樞紐最大下泄流量101500 m3/s。①為大壩設計安全運行標準,②、③為水庫對應大壩設計標準的運行條件。當發生校核洪水時,②、③兩個條件能夠確保三峽大壩的運行安全,但與此同時,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毀滅性的災難已經發生。而當發生的洪水頻率低于校核洪水時,三峽水庫大壩將會失去安全運行條件,更大的災難將不能避免。對于這樣的災難,不是我們能夠安然接受的,而是由不得我們接受或是不接受,也不是我們不作為而坐視災害,而是它屬超標來水,或屬自然災害,是不可抗力,用這樣的結果向國家交待,是人民不可接受的,也毫無意義?!皯獙Σ涣恕辈荒艹蔀椤耙怀刹蛔儭钡睦碛?也不能畫地為牢、自我束縛,在探索尋求解決問題的道路上自我設置障礙;相反,“應對不了”更說明了改變水庫設計的現有運行方式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過去,人們用權力、利益或地域等不同方式,將成千上萬座水庫工程從流域系統防洪工程、系統水力發電工程整體中一次又一次硬生生地隔離開來,或是獨立起來,使得工程措施具有的作用發揮有限:一是單一工程措施的防洪發電作用發揮有限;二是流域工程措施整體的防洪作用基本未能得到發揮。事實上,后者具有的規模力量與效應比前者的自身作用要大很多,而后者的作用卻僅僅在概念中、口頭上、文山中,它的缺失不能不說是我們的一種遺憾;三是任意一座水庫的控制流域面積可以但未能相應抵減下游水庫的控制流域面積,使得下游水庫防洪工程的設施規模及其投資一而再,再而三不間斷的重復、放大。三峽樞紐工程剛剛全面建成,為防止重蹈覆轍,我們應該用“求是”這一唯一的標準去檢驗,讓其盡快回到流域工程措施整體中去,在發揮其自身作用的同時,驅動流域工程措施整體發揮其規模作用,產生規模效應。從總體上講,三峽工程的建成提高了我們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但是,要將能力轉換為減災成果,還得在流域及水庫的調度上下足功夫,否則,三峽及流域工程整體具有的作用就得不到全面的發揮。在筆者看來,三峽水庫的防洪作用遠超過其設計標的。只要我們去深入研究、挖掘利用,改變三峽水庫設計的現行安全運行方式,我們就會有足夠的能力駕馭更低頻率的洪水,將相應的枝城洪水始終控制在56700 m3/s 以內,從而化解過去意義上必然發生的洪水,變“不可抗”為從容應對,化災難為福祉。可知,一直以來,上述兩個瓶頸都是不可逾越的。A、B 資源為防災減災奠定了基礎、搶得先機,在洪水入庫之前,用實際行動落實并滿足除災需要的防洪資源;有了它,我們就有了防洪減災的主動權,用主動防洪取代被動搶險,從而可以結束抗洪搶險的歷史。較過去組織專業隊伍,儲備片石、沙袋等資源,舉全國之力、調動千軍萬馬抗洪搶險而言,A、B 資源在防災減災中的作用才真正符合“防”的要義,滿足“防”的需求,體現“防”的力量。
自然災害的發生具有不確定性,在面對自然災害時,盲目、無奈、困惑,投入很大但產出很小,這些是我們的共同認識與感受,也是需要我們全力解決的現實問題。A、B 資源是全天候的防災減災資源,又具有有求必應、一用就靈的特點。減災效果與A、B 資源的投入成正比。而A、B 資源總是能夠滿足這一基本條件要求,只要是在水資源已開發的地區,我們都可以根據防災減災的需要,及時方便的取得,在其作用下,我們將有更多的時間、空間和措施應對隨機發生的自然災害,在自然災害面前變得自信、從容。以防旱減災為例,什么時候,在什么地域,發生的旱災頻率是多少、旱情發展變化走向、危害程度等,我們都無從知曉。但是,有了A、B 資源的投入,情況就不一樣了,它能使我們的防旱工程變得可行、可靠、方便、有效。因為大小旱災都不會是在某一天內形成的,旱情越重,生成過程越長。在這個過程中,只要承認供水存在關聯性,我們就可以用水庫死水量向旱區供水,對于緩解旱情,減少損失,避免災難性生態環境的形成而言,可以說是水到旱除。同理,頻率越小的洪水危害性越大,生成的時間也越長。A、B 資源是從容應對洪水的資本,也是洪水的克星,無論超標來水源自何時何地,只要A、B資源先于超標來水到位,對超標來水就會起到釜底抽薪、控制其生成洪水的作用,而A、B 資源總是能夠先于洪水到位,能夠從根本上削弱以至消除發生不確定性的洪、澇、旱等自然災害帶給我們的危害,這就是A、B 資源的價值與功能。
為了說明問題,不妨做出假定,為解決2011年發生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旱情這個現實問題,5月10日前,有計劃的調度長江上中游流域的250億m3左右的水庫死水量用于抗旱,那么,將會產生相應的作用與變化。與此相關的旱、洪、澇等自然災害不再存在,這是第一點;第二,對社會產出而言,發電量不減反增;第三,相對于洪水災害,不發生就等同于提供了相應的社會公共安全條件。在水庫死庫容資源和原有水庫調蓄庫容的共同作用下,同頻率的超標來水不再造成災害,過去洪水造成的直接損失、間接損失和重建費用將不復存在,這就是開發利用與不開發、不利用水庫死庫容資源的巨大差別。
面對現實才能正視現實,正視現實才能歸依現實,歸依現實才有可能發現和解決現實中的問題。三峽、葛洲壩電廠的發電用水量除了灌溉、通航等剩余價值外,向旱區供水,還能為之后的防洪騰出庫容。為什么當中、下游地區的旱災形成災難性的生態環境時仍未向旱區供水?為什么不在5月10日之前以三峽、葛洲壩電廠發電用水的名義向旱區供水,反而在6月25日13時許這個時間點上動用三峽大壩底孔泄洪,葛州壩大壩也只能跟著泄洪,顯然是時間點上的汛限水位這種人為的標準在發揮作用。汛限水位是有的、無據、無端的,也沒有憑它就可以將主觀愿望現實化的必要與作用,因為它,發生的水庫棄水是人造洪水,人造洪水有強化并加深人們對防洪工作和水庫調度權重要性認識的作用,但它不能解決防災減災現實中的任何問題。用過去的思想與方法去審視和處理水庫來水的做法,雖是有書為證,雖是條有依歸、照例辦理,雖也是不情愿的,但是當中游型、上游型、流域型洪水發生時,人造洪水的加入必將造成災難性的危害,導致水資源白白流失,在三峽水庫建成之后,這些事實的存在與繼續是人們很難接受的。三峽工程的建成為用防洪取代抗洪奠定了基礎。反之,相關部門若直面現實,為防旱減災供水,避免無故棄水,這樣的調度既解決了抗旱用水問題,又為之后的防洪提供了資源。雖然開發利用水庫死庫容沒有先例可循,缺乏正當性、合法性,但是,防災減災事關重大,是不可回避、不能坐等、急需解決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僅僅尋覓可供使用的書本或條規往往又是不夠的,需要不斷嘗試、探索更多新的思路和途徑。開發利用水庫死庫容資源防洪正是在這個指導思想下應運而生的。天要下雨、天不下雨等自然現象是我們無法左右的,但是它給人類帶來的危害是可防、可治的。如果只是一味的承認現狀,以“盡人事、聽天命”的思維對待自然災害,自然災害將會一如既往地給人類帶來危害。既然現有的防洪資源、方法無法滿足防洪減災的需要,我們為什么不主動調整思路,另尋出路?首先審視我們原來的思路,深入找準問題,反復調整思路,直到原本具有的、又十分現實的防洪資源得到挖掘利用為止。A、B 資源的利用可以減少損失,創造價值,用減災效果作為出路去印證正確的防災思路是十分必要的。以我國為例,自然災害直接損失至少達千億元人民幣/a,而增加死水量電量至少達千億kW·h/a。未來因科學控制防洪設施規模將減少重復投資至少達千億元人民幣。
洪、澇、旱等自然災害是可以“讓”走的。用水庫死庫容資源防洪的精髓就是一個“讓”字,“讓”體現尊重,尊重自然就是認識并承認自然的力量,尊重自己就是在向自然界攫取時要量力而行。在汛前、汛初、降雨過程中或一次洪水到達本水庫之前,給即將來臨的洪水讓出一個空間,使其有“棲息之所”?!白尅睒俗R包容,與自然和諧相處,“讓”不是退讓,而是不對抗。在發生旱災時,有計劃的利用水庫死水量以滿足抗旱需要。滿足了抗旱需要也就增加了新的防洪資源,即“讓”出來的防洪空間,結合新、舊防洪資源應對超標來水,超標來水將不再是洪水而是水資源。同理,超標來水成為水庫死水量的還原量,就沒有排水不暢的問題,也就沒有了澇災??梢姡?、澇、旱災害是可以“讓”走的,次生地質災害引發的交通、供水工程等公用設施破壞也是可以“讓”走的。與此而相對應,社會公共安全、公共資源也被“讓”了出來。
流域防災減災是一個宏大的系統工程、國家層面上發揮的作用,使開發利用水庫死庫容資源用于防災減災工作變得可行、簡單、有序、有效,從而能解決流域防災減災中遇到的所有問題。為了少受或免受自然災害危害,為了確保社會公共安全,為了避免重復投資,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不斷揭示、認識、呼吁、調整、完善現行的防災減災機制,認真解決好防災減災中的每一個問題,讓人們遠離無奈與無助,也讓我們手中的權力更好地為人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