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斌
(華電四川西溪河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41)
開發利用水庫死庫容資源對防洪除災而言,就是在無洪條件下防洪。對于取得社會公共安全、公共資源而言是一條必由之路。只要我們始終秉持包容性的防洪態度,一切從防洪的實際需要出發,在洪水到達本庫之前,為洪水找到安全可靠的棲身之地,是用水庫死庫容駕馭洪水方法的本質特征。正是由于人們正視自然、尊重自然,所以,自然必將回饋人類,厚待人類。
拔堤分洪或是水庫泄洪,抗洪搶險有三個共同點:一是有一個共同的認識,洪水就是命令,洪水發生在哪里就在哪里抗洪搶險;二是有一個共同的做法,即將水庫超標來水作為洪水棄之,或是將其作為分洪量進入滯洪區、專屬蓄洪區;三是有一個共同的口號,即將洪水造成的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但說低也不低,以2010年為例,洪、澇、旱等自然災害給我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逾4000億元人民幣。從以上三個共同點不難看出,提高傳統意義上駕馭洪水的能力還可以有更大的作為、廣闊的空間、更高的目標。
用水庫削減一次洪水洪峰流量是防洪的基礎,而開發利用水庫死庫容防洪,則是防洪基礎中的基礎。后者除具有與前者相同的作用外,還有三個特殊的防洪作用:一是可以在無洪的條件下防洪,從而使水庫以供代泄、將時間空間轉換成防洪空間:二是防洪空間又可以轉換為防洪時間,有了充足的防洪時間,就可以從容應對任何洪水:三是可供選擇的防洪時機多。汛前、汛初、降雨過程、洪水到達本庫之前都是可供選擇的時機。以長江中下游各地區為例,若在流域開發中利用水庫死庫容,則一直以來控制安全行洪的兩個瓶頸(荊江段、洞庭湖段)將得以解除,這就源于上中游水庫的建設和水庫死庫容的開發利用,尤其是后者的特殊作用。
就防洪減災而言,我們按照已有的思維習慣和既定的行為規則辦事,既便是形成了災難,并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我們也從不質疑這些習慣和規則,只是簡單地籠而統之稱其為天災,或不可抗力。源于這樣的理由,要用水庫死庫容資源防災減災,就不得不突破現行教科書、行業規范、水電水利工程建設核準制度等。從防洪思想、理論創新,到防洪方法、機制等全面創新,旨在充分釋放水資源的利用潛能。創新在防洪中發揮作用,彰顯力量,具體表現為:
(1)集成應用現代科學技術。集成現代科學技術(氣象、信息、計算機)的應用能夠在防災減災中有效發揮引領與支撐作用。應用這些技術,我們就能舉重若輕駕馭洪水,使流域防洪工作變得可行、安全、簡便、有序、有效。
(2)駕馭洪水,造福人類。借用水庫死水量可等量交換洪水。洪水是未能解決的現實問題,其隨機性特點使解決這一現實問題變得更為困難,用水庫死水量發電的方法適應并能滿足洪水的隨機性特點,因而使二者構成了互為轉換的條件,水庫死水量可以等量交換洪水。一直以來,水庫死水量都是被廢棄的,“開發利用洪水”、“用水庫死庫容防洪”等課題更是從未有人提出。換言之,開發利用水庫死水量就是開發利用“洪水”,用水庫死水量發電就是用洪水發電。①水庫死庫容成為流域防災減災(防洪、防澇、防旱等自然災害)的新資源;②時間成為防災減災的全天候資源;③打破地域限制,使異地防洪資源得以利用;④用流域防洪取代現有的用入庫流量決定出庫流量的方式;⑤用在無洪條件下防洪取代水庫汛限水位;⑥用主動防洪取代被動搶險;⑦用控制性水庫向下游電站供水抵扣一庫棄水、庫庫棄水;⑧用上游水庫設計洪水及其泄洪設施規模抵減用下游水庫控制流域面積決定水庫設計洪水及其水庫泄洪設施規模;⑨用水庫死水量專用通道設施抵扣用水庫泄洪道等專用泄洪設施;⑩用水庫實際洪水取代經反復膨脹后的水庫設計洪水(由水庫工程建設的先后順序引發的);?用流域已建成水庫取代現有相關水文站;?用必要的泄洪設施投資取代重復投資;?用水庫死庫容取代新建專屬蓄洪、滯洪、分洪防洪工程;?用以服從、服務于國家的名義利用水資源,不再因水庫法人個體各自為政、被動丟棄水資源;⒂用流域防洪數學模型取代抗洪搶險。
總之,用水庫死庫容防洪這一看似簡單的舉措,卻能改變現行的防災減災方法,建立新的、更加貼近自然的流域防災減災體系,創造性的解決過去一些人們全力解決但未能解決的現實問題,從而使我們能夠舉重若輕從容駕馭洪水,為人類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