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亮中
(山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01)
建設現代化城市是當今城市發展的普遍追求目標。城市是一種歷史文化現象,因此,城市現代化離不開文化。城市文化是現代化的根基,是城市的氣質。每個時代都在城市中創造與留下自己的痕跡。保護歷史的連續性,保留城市的記憶,保留可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人類現代文明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具有歷史意義和戰略意義的重大問題。
侯馬作為晉國古都所在地,這在全國以及世界范圍來說,都是彌足珍貴,不可多得的資源優勢。晉國古都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可以被看作是人類歷史的現在表現形式,也是我們歷史的組成部分,具有表現人類歷史的,或幫助我們了解、欣賞人類歷史的能力和潛力,這也正是晉國遺址的價值。
侯馬地處黃河中下游,屬于晉南盆地的一部分。
截止到2009年年底,侯馬市園林綠化面積達到700 hm2,綠化覆蓋率達到40%,綠地率達到37.9%,人均公園綠地達到12.1 m2。
1)公園綠地。
近年來,侯馬市建設大型公園兩個,即市民公園、文明路帶狀公園,加之廟寢遺址公園、平陽公園、動物園、新田廣場、火車站廣場,目前,侯馬市公園總數達到5個,廣場兩處;新建游園11個,即晉陽園、紫和園、晉都園、文明園、晉廣園、金匯園、澮河生態園、合歡街4處游園,加之原有24個游園,侯馬市的游園數量達到35個。目前,侯馬市公園綠地面積已達157.1 hm2。
2)附屬綠地。
近幾年,侯馬市依據規劃實施道路及單位庭院綠化,新老城區同步。目前,城市附屬綠地面積達到292 hm2。
3)生產綠地建設。
城市建成區近郊苗圃有13家,苗圃面積達到64 hm2,苗木自給率達到80%以上。
4)防護綠地建設。
近年來,侯馬市的防護綠地建設發展快速,以自然條件為依托,先后對東路(大運一級路)、西線(高速路引線)、南河(澮河)、北環(北環路—大南莊環島)及侯張路等防護林帶實施了高起點規劃、高標準綠化建設。目前,基本形成了侯馬市民生產生活的綠化屏障,防護綠地面積達到132 hm2。
5)其他綠地。
為提高城市生態環境質量,豐富市民休閑生活,實施了香邑湖風景區、澮河流域保護區、污水處理廠外圍等55 hm2的綠地建設。
在侯馬市現狀綠地中涉及晉國遺址分布的如下:
呈王路廟寢遺址處有廟寢遺址公園、金臺園、金山園;
呈王古城遺址處有動物園、金匯園、侯張園;
平陽公園及晉都園兩處綠地所屬地塊分布有石器作坊遺址、鑄銅遺址、牛村南祭祀遺址。
侯馬晉國遺址分布面廣,且多埋藏于地下,經50余年的考古工作已初步探明的遺址面積29.55 km2(包括與新絳縣和曲沃縣銜接的遺址范圍),盡管如此,仍然還有許多未知的遺存。本次規劃的范圍確定為侯馬市域范圍內220 km2以及新絳縣境內10 km2和曲沃縣境內4 km2。其中涉及新絳縣和曲沃縣的遺址區應由當地政府負責實施保護各項工作。
侯馬晉國遺址為東周時期晉國最后一個都城——新田所在地。從20世紀50年代末至今,經40余年的考古勘探和發掘,已揭示了包括有古城址、宮殿臺基、宗廟建筑群、手工作坊、祭祀坑帶、墓葬群等晉國遺跡遺存40余處。晉國古城遺址歸納分類為以下6類:
1)城址遺址及宮殿臺基。
古城址10處,宮殿臺基4處。
2)廟寢遺址。
廟寢建筑群遺址1處,分布范圍151.621 m2,是晉國遺址中非常重要的遺跡遺存。目前已發現夯土基礎近百塊,全部或部分揭露的夯土基址共26處。核心區位于呈王路北,東西長183 m,南北寬130 m。
3)手工作坊遺址。
手工作坊遺址6處。包括有鑄銅、制骨、制陶、石圭作坊4類,集中分布在牛村古城以南。其中鑄銅遺址分布范圍最大,也最為輝煌。包括與鑄造銅器有關的所有遺址,陶范、烘范窖、工人住房、工作間、倉庫等。
4)盟誓祭祀遺址。
盟誓與祭祀遺址共11處,約8.11 km2,主要分布于“品”字形古城東南、西南和南部。其中1965年侯馬盟誓祭祀坑遺址中出土的侯馬盟書名揚天下。在1995年被評為建國以來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盟誓遺址位于秦村西北,在東西長約70 m,南北寬約55 m的范圍內,發現祭祀坑401個。
5)墓葬遺址。
大型墓葬群8處。總面積約7.67 km2。
在上版《侯馬市城市總體規劃》中對文物古跡的保護作了一定闡述,確定了文物古跡劃分三級,并要劃定保護范圍,建設歷史遺址公園等一般原則,在具體實施中面臨以下問題:
1)晉國遺址絕大多數埋于地下,這樣使其形態和價值雖然得到專業工作者的認識和高度評價,但卻不易為各級管理部門和一般民眾所理解,社會價值未顯現。
2)地區經濟發展與遺址保護之間的矛盾日趨突出。因為晉國遺址分布范圍大,地下埋藏極豐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地區的建設活動。
針對侯馬市域內古城遺址現狀的不同情況,進行區別對待,提出以下兩種規劃協調策略。
對現狀遺址上沒有進行任何建設行為及農耕活動的進行及時保護,在本次總體規劃中提出統籌規劃,只限于進行生態綠化或控制,對有損遺址的活動做出嚴格的限制。
對現狀遺址上已有的廠礦,村莊,構筑物等,視情況進行逐步搬遷,在本次規劃中一體規劃,分步實施。
對裸露于地表以上的遺址實施清理、加固、維護以及防災害處理,對配合建設活動進行的考古發掘要做科學妥善的處理。
遺址的展示和文物的陳列具有研究、公共教育、藝術欣賞、文化傳播、促進地方經濟等多方面社會價值和意義。有利于調動地方保護文物的積極性。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可以進行以展示為目的的建設工作,如規劃布置博物館,遺址公園,展示陳列館等。
通過對組織管理、規劃設計、景觀保護、綠化建設、園林建設和生態建設各方面各環節的控制,使侯馬市在城市生態環境和整體面貌上得到極大改善,城市歷史文化環境得以保護和突出。具體目標如下:
1)實施“藍脈綠網、綠野圍城”戰略,提升城市形象。
2)努力建成總量適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樣、景觀豐富的城市綠地系統,構建“城綠交融、人地和諧”的生態園林城市。
3)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突出晉國古都特色,把侯馬市建成環境優美、宜居宜商的生態·文化·綠城。
對露出地表的遺址進行清理和維護以及標志標識的界定,對已出土文物進行清理分類,管理制度的完善。選擇性的建設陳列展示館,有計劃的進行發掘,以及對古跡遺址周邊環境進行治理、遺址維護。對未知遺存進行探測、科學研究,形成晉國新田文化展示園區的大格局。
宏觀考慮科學維護、考古發掘、環境整治、科學研究、土地合理利用、規范化管理等全方位的工作達到更高的水平,實現遺址保護、利用與當地經濟發展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目標。
對涉及遺址已進行綠地建設的進一步進行標識維護等突出遺址特色,有利于遺址保護方面的改擴建,如擴大廟寢遺址公園的范圍。平陽公園擴建為大型遺址保護展示區或大遺址公園;對鳳城遺址進行維護保護,結合周邊環境,規劃為與田園農業風光相結合的大遺址公園。
對未進行綠地改造建設的遺址區域進行遺址保護及環境維護,以牛村宮殿臺基、平望宮殿臺基和部分古城遺址復制展示空間為主體,并與周圍生態農業觀光區密切結合的田園農業風光區;鑄銅遺址展示區;盟誓遺址展示區;上馬墓地車馬坑展示區,形成具有豐富古文化遺存和田園風光相結合的晉國遺址保護展示園區,上述區域結合生態防護綠地建設,適當布置滿足市民游憩休閑功能需求的設施。
在遺址分布范圍內有大量耕地,依據土地利用規劃,性質為基本農田的用地全部保留,以成為城市生態綠地系統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