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磊
(云南省交通科學研究所)
目前,公路涉路工程質量和安全技術評價已在安徽、云南等多個省份逐漸開展,但由于缺乏統一的標準,各地做法不一。下面以昆明為例介紹公路涉路工程質量和安全評價的技術內容:
(1)昆明某汽車綜合性能安全監測有限公司出入口涉路工程技術評價。
項目背景:項目定位為集車輛檢測維修、車輛相關證件手續辦理、汽車客運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區域交通綜合服務樞紐。項目處于馬澄公路與老昆洛公路交叉口西北角,擬在兩條公路上開設出入口,為此,項目開展了涉路工程技術評價。
評價意見:項目擬建三級汽車客運站將對片區交通出行產生深遠影響,加之與既有公路收費站距離較近,更加重了交通壓力,因此評價報告在對未來交通需求預測的基礎上,從用地布局、交通組織、標志標線、公路排水系統、公共道路改擴建等方面對項目提出了意見,旨在降低項目對于周邊道路交通的影響。
(2)昆明某鐵路工程跨越國道320線涉路工程技術評價。
項目背景:昆明某鐵路建設工程5號墩與6號墩之間的連續梁需要跨越國道320線,項目采用掛籃懸臂澆筑施工,屬于跨越式涉路工程。
評價意見:評價報告主要從設計和施工兩個方面分別提出了技術意見,設計方面對公路限界、防護設施、標志標線、排水系統等問題提出了要求,并對各種工況條件下結構受力狀態進行的穩定性驗算提出了要求,以保證橋梁結構安全和穩定,避免發生垮塌事故。施工方面主要針對掛籃懸臂澆筑施工的特點,對防護棚架、跨越管段組裝、施工交通組織、物料和機具的擺放、防火措施等問題提出要求,以保障公路結構和通行安全。
城市道路管理牽涉的部門較多,目前對于建設項目行政審批的交通咨詢工作主要是以建設項目交通影響評價(以下簡稱“TIA”)的形式開展的。TIA源于美國,是當前國際上對建設項目進行交通評估的一種常用方法,我國于20世紀90年代引入,近年來許多省市都已陸續推行,行業標準《建設項目交通影響評價標準》已于2010年9月1日開始施行。
TIA的初衷是協調土地開發和城市交通之間的關系,在開發項目立項或審批階段,分析該項目建成后會對周圍交通環境產生何種程度的影響,從而提出相關對策措施,以減少產生的負面影響。下面以昆明某商業辦公項目為例簡單介紹TIA:
項目背景:項目位于兩條全市性主干道交叉口,總用地面積84.99畝,性質為商業、公寓、辦公樓的組合。
評價意見:TIA在現狀分析和交通需求預測的基礎上,對項目的內外交通銜接、內部道路、停車設施、貨運交通、集散空間、消防等方面提出了強制性整改措施,從開發強度、建筑退讓、外部公交等方面提出了建議性措施,并對項目與軌道交通二號線車站出入口的設計方案進行研究,提出了銜接意見。
(1)主管部門不同:涉路工程技術評價的主管部門一般是公路路政部門,而TIA的引進和主管主要是城市規劃部門,少數城市為交通運輸或公安交管部門。根據職能職責,公路路政部門一般主要關注路產路權的保護,而規劃部門一般更多關注上位規劃的貫徹,因此兩種評價模式在關注重點以及咨詢機構與人員的專業背景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2)主要矛盾不同: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各大城市擁堵問題日益嚴峻,因此目前城市道路的主要矛盾點在于道路服務水平的維持和改善,力求通過TIA避免周邊道路運行狀況的惡化,擁堵問題的加劇;公路服務對象主要是城際交通,一般具有車速快、事故多、非通勤交通、替代道路少等特點,此外公路周邊自然環境相對復雜,因此公路的主要矛盾點在于道路可通性、工程結構質量以及交通安全問題。
(1)目的相同
公路涉路工程評價的主要目的是規范基礎設施建設之間的關系以及提高道路管理行政許可的科學性。TIA雖然是針對地塊開發的,但從本質上來說是對公共道路接口的管理,為了降低項目進出交通對周圍道路產生的影響。從性質來說,兩者作用是相同的,其共同目的是:規范公共道路與其他行業之間的關系,保障服務能力及安全暢通。
(2)評價對象相同
雖然TIA目前的評價對象主要側重于住宅、商業、辦公等土地開發項目,這類項目從本質上是屬于接入式涉路工程,此外對于城市管線工程、給排水工程、軌道交通工程、綠化工程等其他同樣對道路運行產生重大影響的項目,也應該逐漸引入TIA。公路涉路工程評價相對來說覆蓋較為全面,凡是與道路直接發生關系的項目基本都有所涉及。從空間上來說,城市道路、公路與周邊其它建設項目的空間關系主要包括平交及接入式、上跨式、穿越式、平行式等,因此,TIA與公路涉路工程評價面對的是相同類型的評價對象。
(1)約束力不強。一方面缺乏對于TIA否決權的制度保障,規劃管理部門對于TIA的重要性也缺乏認識,措施建議往往得不到重視。另一方面由于開展時機的問題,多數開發商是在項目報批報建工作已經進行到一定階段之后才開始做TIA,甚至部分項目已經通過了市規委或交委的審查,在此條件下項目方案已基本確定,TIA的建議往往得不到響應。
(2)缺少驗收環節。項目完工后的驗收環節缺少TIA的介入,TIA所提要求如果不能得到開發商的主動響應,評價機構根本無法進行追究,致使TIA工作不能形成閉環,大大降低了TIA的有效性。
(3)評價對象單一。目前TIA僅僅針對平交與接入項目,而在實際管理中,道路管網改造、綠化工程、地鐵施工等涉路行為往往也會對城市交通運行狀況及道路基礎設施安全產生巨大的影響,嚴重加劇交通擁堵,產生大量路面下沉、設施破壞的現象。此外,目前TIA大多缺少對于道路結構、質量、安全以及路基路面、排水設施等工程層面的影響分析和技術要求,由此帶來了技術管理上的缺位和漏洞。
(1)缺乏統一的技術標準。各地區開展的評價在工作流程、評價標準等方面都不相同,各咨詢單位提交的評價報告參差不齊,不易于統一審批管理。對于涉路評價的深度、方法等都是由各地區各咨詢單位自行判斷,這都不利于此項工作的長期規范化開展。
(2)工作機制尚未形成。目前雖然《公路安全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要求提交技術評價報告,但相關的實施細則和配套措施卻尚未出臺,各地區對涉路工程評價的要求也大相徑庭,目前基本存在以下三種情況:完全未開展;以項目評審會的形式代替;引入第三方咨詢機構。
(3)啟動閾值尚無標準。什么樣的項目需要評價?也就是是閾值的判定問題目前尚無標準,在部分地區甚至于砍伐1棵行道樹或者設立一塊標志牌都需要第三方機構進行評價,這樣即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又降低了行政許可效率。
(1)地面工程:主要指與公共道路平交、接入以及利用道路平面空間的工程項目,一般包括沿線土地開發(居住、商業、辦公、停車場等)的出入口(包括車行、人行等不同開口),與公共道路存在的平面交叉關系的鐵路、水利等工程項目。
(2)地下工程:主要指需要在公共道路及其結構物下方穿越或布設的工程項目,一般包括電力、通訊、石油、天然氣、軌道交通地下線、水利等。
(3)地上工程:主要指從公共道路及其結構物上方跨越通過的工程項目,一般包括國鐵、軌道交通高架線、電力、通訊、廊道等。
(4)路外工程:指雖然在道路控制范圍之外但仍然會對道路運行或結構物安全造成嚴重影響的活動。此類項目由道路管理部門會同相關部門共同確定。例如道路附近的化工廠、大型體育場等。
(1)可能造成重大交通影響的,應當編制交通影響報告書,對產生的交通影響進行全面評價和整改。
(2)可能造成輕度交通影響的,應當編制交通影響報告表,對產生的交通影響進行分析或專項評價。
(3)對交通影響很小、不需要進行評價的,應當填報交通影響登記表。
統一公布《涉路項目交通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具體規定不同行業、不同項目所需編制的交通影響評價文件類型。跨行業、復合型涉路項目,其評價類別按其中等級最高的單項確定。
(1)項目研究的范圍、年限、時段的確定:不能局限于項目的本身,應根據項目對周邊道路的影響程度,將周邊地區乃至更大范圍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
(2)周邊現狀分析:調研周邊基礎設施狀況,包括道路網絡、交通管理設施、公共交通、停車設施分布等;分析交通量、交通構成、車速等運行數據;調查周邊土地利用狀況;分析和預測研究區域未來發展規劃。
(3)交通預測及影響程度評價:分為需求預測與影響程度評價兩個部分。對影響區域內的各類交通設施的供給與需求進行定量分析,包括路段、交叉口、公共交通、靜態交通等。例如:用地開發項目應通過土地類型、開發強度分析項目新增交通量與路網負荷度的疊加效應;占用道路作業的項目應重點分析施工期間道路通行能力和服務水平的變化,并通過出行強度、出行期望線的分析,研究大面積道路條件改變對于交通系統整體出行結構、出行時間、運行車速等指標的影響。
(4)符合性判定及方案評估:進行合規性與合理性兩個方面的評估。符合性判定主要是對項目方案與國家、行業法規標準的符合性進行校驗,判定合規性。方案評估主要進行合理性分析,對項目可能存在的一些問題及隱患進行研究。
(5)改善措施和相關建議:依據分析結果,對項目提出相關改善措施及合理化建議,一般包括項目選址意見、合理開發建設規模、規劃布局、交通設施、交通組織、施工工藝、施工組織、應急處置、道路恢復以及相關管理措施等內容。
(6)竣工驗收:在涉路項目完工后,相關部門應對其進行驗收方可交付使用,在評價報告中應對項目驗收工作提出技術要求,必要時應安排評價咨詢單位參與驗收工作。
對從事涉路項目交通影響評價的機構實行資格審查制度,頒發“涉路項目交通影響評價資格證書”,并進行資質分級和分類管理:
將涉路項目交通影響評價機構的資質證書分為甲、乙兩個等級,資質等級主要根據所能夠承擔的項目開發規模進行劃分;根據機構的專業特長和工作能力,規定其能夠承擔涉路項目評價的行業范圍,行業范圍的劃分可以有以下幾種方案:(1)按照公路與城市道路進行劃分;(2)按照地面工程、地下工程、地上工程等進行劃分;(3)按照土地開發、市政工程、軌道交通(含鐵路)、水利、石油天然氣等進行劃分。
此外,還應出臺相關配套管理文件及技術標準,明確評價程序、收費標準等問題。
交通影響評價工作從根本上是為了保障公共利益,應該從發展階段就進行積極的引導和扶植,從制度上不斷加以規范。涉路項目交通影響評價制度的統一不僅有利于形成規范、穩定的交通咨詢市場,而且能夠促進我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以及政府職能轉變,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促進交通系統與其他行業之間的協調發展,從根本上保證道路交通運輸對于社會經濟發展的服務和促進作用。
:
[1]姜明,岳小花.涉路行為行政許可安全評價制度初探[J].公路交通科技,2008,(5):22-24.
[2]陳廣藝.美國城市建設項目交通影響評價編制指南及啟示[J].規劃師,2011,27(2):121-125.
[3]薛金剛,韓艷,關宏志.城市交通影響評價實施問題探討[J].遼寧交通科技,2005,(1):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