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隸崑
(開灤鐵路運輸分公司)
(1)鐵路行車人員的原因。主要是道口監護人員與機車乘務員、領車調車員執行標準化作業有偏差。具體表現為:接到通知后,道口監護人員不及時封閉道口;機車乘務員、領車調車員不注意瞭望,不能及時發現道口停車信號或道口監護人員顯示的停車手信號,以及采取制動措施不及時等等。道口監護人員作業是道口安全的關鍵環節,與行車設備比具有不可靠性,受道口監護人員的素質、責任心、應急能力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加之當前外包道口增多,道口監護人員多為路外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給道口作業安全造成了一定隱患。
(2)機動車司機和行人的原因。主要是機動車司機和行人交通安全意識淡薄,通過道口時不遵守有關規定。具體表現在:列車接近道口報警,公路方向顯示紅燈時,行人鉆桿;機動車通過道口時超速、違章逆向超車、搶越道口引起道口交通堵塞或道口不能及時封閉等。
主要是道口線路、通信信號、機電設備臨時出現故障。具體表現在:道口通信、預報設備發生故障,列車接近道口時不能及時通知道口監護人員;道口防護桿(門)或公路方向的道口聲光信號發生故障、“三標一樁”破損,對行人車輛造成誤導;道口鋪面老化破損,造成公路車輛在道口滯留等。
有些地方未經有關部門批準,任意拓寬公路路面,道口仍舊保持原狀,使道口呈瓶頸狀;有些地方未經有關部門許可私墊道口造成行車隱患;對機動車司機和行人的交通安全教育不到位,造成有些機動車司機交通安全意識差、素質低,不執行鐵路道口通行的安全規定,致使機動車搶行與火車相撞的事故不斷發生;對道口監護人員,特別是對地方監護人員的安全教育培訓不到位,造成個別人員不認真執行作業程序,遇非正常情況缺乏應急處置能力,也是造成道口交通事故頻發的重要原因。
(1)加強硬件建設。實施拆、并,改,努力減少道口數量,對相鄰道口距離不足1公里的合并成一處,道口附近有橋可以繞行的,改走橋下,同時加大線路封閉力度,改善鐵路行車環境;持續推進道口設備設施改造,對車流較大的道口要全部采用攔人門或電動桿,公路兩側加裝減速帶,加強道口鋪面養護和道口信號設備維護,改善道口的封閉效果;定期油漆道口標志和護樁,完善道口照明,改善道口瞭望條件;確保道口值班室內的辦公勞保用品的齊全有效,努力保證值守人員有熱飯吃、有熱水喝,改善道口監護人員的作業條件。
(2)加強安全教育。道口工作責任重大,直接關系到行人車輛的安全,鐵路運輸企業要選派思想過硬、責任心強的人員到道口崗位上來,加強對道口監護人員的安全教育,著重開展職業道德、安全法律法規等方面教育,增強道口監護人員的安全責任意識;同時,也要加強對機車司機和調車員的安全教育,提高其對道口行車安全的重視程度;既要尊重平凡勞動,又要關心其思想和生活,更要發揮鐵路職工家屬保安全的第二道“防線”的作用。
(3)加強業務培訓。鐵路運輸企業要強化職工技術業務培訓,開展崗位練兵,提高道口監護人員和機車乘務員、調車員的技術業務素質和非正常情況下的應急處置能力。每天必須開好班前會;每周必須進行一次職工安全活動;每月必須進行一次安全技術操作規程考試;每半年必須進行一次應知應會考試,不斷提升鐵路職工的專業知識水平。
(4)加強安全監察。本著對事故超前防范和預防為主的原則,鐵路運輸企業要深入開展安全檢查和隱患排查,通過加裝電子監控系統和不定期的抽查,加強對重要道口的監控和隱患治理,對檢查中發現的隱患問題要立即督導整改,不留死角;要根據道口所處位置和防護設施的實際情況及時制定有效的安全保障措施;狠抓規章制度的落實,對表現突出的員工進行獎勵,對違章違紀的員工進行處罰,決不姑息。
鐵路道口是面向社會,涉及行車安全和社會穩定的特殊窗口,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經濟的發展,道口安全問題已經引起各級領導和全社會的關注,對鐵路道口安全管理要發動社會力量,標本兼治。鐵路運輸企業與地方道口管理部門要密切協作,取得社會各行業、各階層的理解、支持和配合。道口安全是綜合性的社會問題,各地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新聞媒體,宣傳有關道口交通安全的政策法規和安全常識,增強全民道口交通安全意識和遵章守紀、維護道口安全的自覺性。公安部門要加大執法力度,維護好道口交通秩序,堅決禁止違章穿越鐵路道口行為,嚴厲打擊破壞鐵路道口設施的違法活動,對違反道口安全管理規定的要依法嚴肅處理,在全社會營造遵守交通法規和維護道口安全的良好氛圍。
解決道口安全問題最本質的途徑應是實現人車分流,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改平交為立交,從1997年以來,加大了“平改立”的力度,但由于受到費用成本、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加之鐵道部的改組,這將成為一項長期的任務。
綜上所述,對鐵路平交道口的事故原因進行了系統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措施,道口安全管理做為一項長期的課題,還要在具體的工作實踐中進一步豐富和完善。
:
[1]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技術管理規程[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7.
[2]鐵路道口監護員基本知識問答[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