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佑
(路橋建設重慶豐涪高速公路發展有限公司)
在使用預應力時經常會出現堵管的情況,堵管現象指的是在使用混凝土灌注橋梁道路之后波紋管發生堵塞的情況。在管道被堵塞后會造成與用力鋼絞線穿束無法張拉的情況,使得剛進線實際的伸長數值和預先設計值發生較大的改變,給工程建設造成一定的損失,從而導致工程出現質量方面的問題,該問題對施工進度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很多時候會使人力重復浪費,增加施工周期與施工難度。該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歸根結底有兩方面因素導致:
(1)工程建設企業沒有按照路橋施工的有關操作規范進行施工,在施工過程中由于管材質量或者是施工技術問題導致在安裝波紋管的過程中定位發生確定不準確等問題,進而引發波紋管扭曲彎折,使其偏移甚至是脫離預先設計的波紋管等位,導致管材與管材之間的接頭產生松動情況,更加嚴重的情況是相關施工人員在對路橋路面混凝土進行鋪面施工時,對于混凝土的攪拌配量以及攪拌方法不明確,而且在這種情況在路橋施工中出現的頻率十分之大,使得波紋管破裂現場頻繁出現,致使混凝土漿在流入管材內時管子被堵現場嚴重。
(2)波紋管聲場廠家生產的產品存在明顯的質量問題引發波紋管被堵現象。很多時候,由于后張的預應力張拉力控制不好,也會出現管道被堵的現象發生。在橋梁道路進行鋪面施工時,如果工程施工人員操作技術不到位,預應力張拉力的控制不嚴就會造成預應力路橋出現重大的質量問題,通常情況下,施工采用的做法是對預應力和張拉力進行有效控制,主要以張拉力作為標準,用伸長量值作為效標。但是在具體應用當中,張拉力如果是采用1.5 級油壓進行計量的話,計量出來的數值就會出現較大的誤差,有時施工人員沒有經過精密的計算就盲目對計量數值進行標定,同時再加上有關施工人員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沒有經過施工機構培訓的,對施工過程的控制力度就不是很好,出現很多標定值人為計算措施導致標定值出現誤差的現象。每當張拉力出現較大偏差時,就使得我們對預應力筋伸長值的計算或多或少的出現偏差,難以將其計算準確,而彈性模量取值又難以估計和計算,這就使得張拉力的控制失控現象很難避免。預應力結構張拉前出現裂縫的問題以及鋼筋破結構在使用荷載作用下產生裂縫在實際操作中通常是難以避免的,所以在實踐中部分預應力的B 類構件在一定程度上允許存在一些裂縫,相反在實踐場所以及實際的工作當中反而要對這種現象的發生進行控制。
首先嚴格要求施工人員的個人素質是保證預應力施工質量的前提,相關企業要對在職的一線施工人員進行定期的技術指導,確保企業員工的個人技術都達到符合施工要求的程度。
其次,在施工時應有關部分應加大管理力度,嚴格監督施工人員的施工工序和施工技術,保證預定方案能夠按計劃執行。企業還應成立相應的檢查部門,對施工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或者是潛在問題進行分析,找出問題發生的原因,并盡快商討解決問題的方法加以實施,將問題發生的根源消滅在萌芽中,從而保證工程施工能夠順利進行。
確保安裝質量路橋建設中的安全問題通常都是源自于施工過程中的質量問題,而波紋管和預應力筋的安裝質量能夠保證預應力的安全性能,所以,安裝施工質量必須要得到有效的保障。對于路橋建設施工中的預應力技術會遇到堵管的問題時,主要的解決措施就是要根據預應力筋曲線的坐標,標記好漏漿孔道堵塞的準確位置,在操作時要盡量避開粱的主筋的位置,我們可以采用沖擊鉆的方式來慢慢的開孔,然后可以清除波紋管里存留的水泥漿塊等物質,這樣就可以使鋼絞線順利的穿過波紋管,而且還能夠自由的伸縮,最后等到張拉操作完畢之后,再用高一等級微膨脹混凝土來封堵孔洞。在澆筑混凝土之前及仔細的檢查好波紋管的具體安裝的位置,確保安裝好,檢查安裝的位置是不是很牢固,密閉性是不是已經達到了標準;也可以在澆筑混凝土的過程中密切的注意保護。
同時要對施工過程進行強有力的控制,確保施工材料不變形、不堵塞、不滲漏,為此,在施工前應對材料的質量進行嚴格監測,認真監測其是否存在破損,如果發現問題應對問題進行及時的修復,并總結問題產生的原因,為以后的施工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路橋施工中的預應力技術施工存在的問題值得我國相關專家學者認真研究思考,因為其不僅關系到路橋的質量和使用壽命等,同時也關系到我國國民的日常生活。預應力應用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對策并不只有文中提到的幾方面,更多更復雜的問題和良好的應對措施還需要有關人員不懈努力的發現與研究。
[1]楊云彪. 淺談道路橋梁施工中應注意的問題[J]. 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9,(12).
[2]李雙一,王艷琴,張一玉.淺談后張法預應力施工過程中的應力損失分析及控制[J]. 遼寧交通科技,2005,(9).
[3]寶東明. 劉存柱. 田興. 預應力空心板施工工藝及質量控制[J]. 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1,3(1).
[4]李宏.淺談路橋施工中預應力技術的應用[J].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2,(10).
[5]王雪峰. 預應力箱梁設計探討[J]. 公路與汽運,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