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惠
(新疆塔城公路管理局塔城分局)
我國近些年的公路建設可以用一個詞來表示,那就是蓬勃發展。僅僅20年之中,修建公路高達4 萬km,而處于經濟霸主的美國,在80年之中修建了8 萬km 的公路。由于我國建設公路的速度過快,因此,在對道路的養護管理之中明顯出現滯后的現象,并且至今仍未形成有效的管理體系或出臺相應的條例條令,這樣以來使得對高速交通道路,既得不到相關有效的保護,又使得許多養護規范濫用于普通公路之上。而導致我國公路養護工作嚴重滯后的因素有許多,總的來說就是對公路的預防及養護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也沒有形成建立起相關的管理體系,這樣以來可以說是限制了公路養護工作的發展,換句話來說也就是阻礙了公路養護工作的發展進程。相反,如果對于公路的預防養護工作能夠得到積極的開展,并且想成有效的管理體系,出臺相應的條列條例,那么不僅能夠消除養護方面的問題,更能夠節省部分養護所需的經費,而且提升養護效率。
目前現階段由于各地對新材料進行盲目的引進,使得許多材料的關鍵技術還沒有弄清就加以使用,其結果大多為失敗。對于新材料不足,促使國內的高等院校與科研所大批量的研發部門對此進行研究,但對于新材料的探究,其深度僅僅停留于對教科書上傳授和了解的知識進行探究,其所處的階段也只是起步階段,沒有將其投入現實生產,形成規模。
當今國內有許多新設備正在處于研發中,人們在關心對建設時期新設備的研制時,卻忽視了對于新型養護設備的大力開發,這樣以來所研制的新型設備得不到有效的配套養護,根本無法合理化地投入實際運用當中,因而也就不能形成批量生產。
創建資源節約型、友好型的新型社會體系,是我國社會走向可持續發展的第一步,因此,增進、增強對環境資源的意識觀念尤為重要。我國現階段急需解決的就是對于土地不合理化的占用、開采,大量的對土地進行非法占用,使得水系及植被、水土流失等問題的嚴重存在;目前在管理時期,對材料再生利用是否最大化以及是否形成了綠化帶等都應當值得我們進行詳細的考察。
直到目前為止,我國的養護管理工作依然缺少相應的法律約束與認識,主要表現為:對養護相關的事故不能及時處理、處罰的懲治力度較輕、缺乏資金投入、對科研技術不夠重視等。
智能化的道路診斷主要指:路面檢測自動化與路面管理專家系統。路面檢測自動化是與許多路面相適應的檢測設備應時而生的,例如:彎沉儀、激光平整度儀、橫向摩擦力、系數檢測車以及路面綜合檢測車等,都可以對道路路面進行數據采集。而其中大部分的設備的技術相對而言是較為成熟,但所困擾至今的是,路面的檢測載具依舊處于研發及其試用階段,沒有形成相應的規模,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南京理工大學與武漢大學研制開發的路面綜合檢測載具。相對于所檢測的路面數據來說,路面管理專家系統所啟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僅能夠對測量的路面數據及時的進行分析與記錄,還可以針對道路的具體情況,合理的提供出相應的養護方案。
我國對道路養護實施的具體措施通常都是在事后進行養護,我們統稱為事后性養護,其意思是等到道路出現或發生了病狀或病害才想起去處理,而真正的實施預防性的養護是相對緩慢的,要想真正的將預防性養護落實到實際當中,最主要的應當提高數字智能化的處理精度。
最近幾年來,我國的高速公路事業可謂是蒸蒸日上,面對這樣的發展局勢,對道路建設的要求也日益加大,其主要體現高速公路的安全性、高效性、快速性的道路運輸,若繼續選用傳統的修補方法,不但效果差、耗時長,而且對于道路安全暢通也有所影響,其發展趨勢終究走向養護施工設備的一體化。例如歐美等發達國家開發并制造出了現場熱再生養護列車,它的出現不僅標志著一種全新的構思設計理念,更代表了養護施工的一體化與現代機械化有機結合,并預示了未來的發展方向也勢必會朝這個方向進一步發展。該列車通過把銑刨、攤、鋪集加熱等合為一體,以保障列車每日能夠對1 ~2 km 的路面進行養護,從而極大的提升了其養護工作的工作效率,同時也減短了因養護工作的實施而占用道路的時間。
實現對路面材料的再次利用不僅能夠減緩龐大的資源需求量,而且有利于環保,節省了不必要的養護開銷,所以多國政府對自己國家的道路養護工作一直本著“材料再生利用”的理念。如:歐美等西方國家通過長期以來不斷探究,開辟五種類型的再生方式,以及研制出一系列匹配成套器械設備,可以說目前西方國家已經擁有一套較為完整的再生利用技術,它的存在進一步的促使養護工作的標準化和規范化,并且相當成熟。針對道路材料的再生利用,部分國家紛紛出臺了一些條列條例,并明確的對路面材料施行強制性規定,要求必須注重材料的再生利用。1997年國際經合組織發表了《道路工程再生利用戰略》白皮書,書中詳細的記載了,國際金合組織在對11 個國家的“路面材料再利用”情況展開了細致的調查。而當時我國對道路材料的再利用,正處于初級設想階段,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導致國內很多高速公路,在養護過程中時,破壞了道路周邊的生態環境,極度的資源浪費,使得其成本持續攀升。所以作為高速公路的養護者與管理者都應當加強“節省能源、綠色環保”的思想意識。
一般來說瀝青路面的設計年限大致為15年,反過來說15年以內的瀝青路面,必須要得到相應的護理與整修。整修養護不僅耗時過多,而且還會影響載具在道路上的正常行駛。面對石油資源逐漸稀缺的局勢下,每一次對道路的整修與護理,無論是從人力還是物力上來說,都是極為昂貴而又繁瑣的,針對這樣的嚴峻情況,部分國家為了能夠延長瀝青路面的使用壽命,而投入大量的資金用于開發新型的路面材料與路面結構組成。
高速公路的管理部門與養護單位之間,在發達國家里,是相互分離的。兩者雖然都是道路建設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決定社會化程度的高低,是由養護管理水平以及技術能力的高低強弱來決定。所以二者應當相互分離,而我國目前管理工作,以及工作的整體趨勢,也正在向這個方向進行轉變。
(1)在建立高等級公路養護管理體制時優先考慮集中統一原則上,應當順應產業特點與高等級的公路發展趨勢。將其領導權的集中嚴格實行的分級化的管理;統一的對高等級公路的養護進行管理,努力做到要將調度、規劃、標準三者統一的有機結合。從而更能適應、符合我國市場經濟的切實需要,對等級較高的公路以及公路養護市場,更應當大力開發、維護,并且積極的向對外開發養護市場,從而切實的將管理與養護兩者相分離。在將用工方式與養護管理的用人機制實現社會化的同時,還要將公路的維修、養護積極的面向市場,通過嚴格的招標,慎重的任用具體工程的施工隊伍,確保維護養護工程存在的競爭機制。對于養護工程的實現,應當從具體的規劃任務方案開始,穩扎穩打,不能急于求成,在一切相對穩定的情況下,逐漸轉變為合同管理形式,以便適用于高等級公路的養護。
(2)建設專業化的養護隊伍。完成高等級公路各種突發事故的搶修工作,應當具備一支施工精干的人員,而人員應當具備全面的技術、機械配套、完善的安全措施等相關專業化的才能。要想實現,養護工程,則應當在很多方面做出轉變,從過往的經驗型應當提升為專家系統性,這樣體現了更為細致專業的特性;而在養護的質量評價上,也應當從過去追求的“合格率”逐步轉向綜合服務水平。在對公路養護管理工作創建相應的數據資料庫時,需要充分利用養護維修工程專家決策系統、以及路面管理的信息系統(PMS)等相關系統,通過系統的主導性作用以及選星級化的評價標準,對公路做出詳細、準確、科學化的評估。
(3)加強政府對公路行業的監管力度。所經營的公司必須做到依法行事,履行相應的責任,承擔相應的義務,真正切實的做到對道路的維修與養護。在具備合法的經營權與收費制的前提之下,經相關部門考察之后,符合規定的要求及標準,予以委托實施。我國政府當盡快的制定相關的操作規定與施工流程,對于相關的技術標準與施工規范,應當從嚴考慮,努力做到隨時隨地受社會監督,受政府管理。對于在建或新建的高等級的公路,在對其道路施工與道路設計時,需要明確的提出養護管理部門所規定的相關的規章制度。并且還要著重的強調,對施工之中所存在弊端與不足,應當及時整治與改善;而在整治與改善的過程期間,應當選用適當的經濟與法律手段從而進行約束,以保證其改善之后的質量。
(4)對于等級較高的公路進行養護時,所采用的新型的技術或材料,應當本著以提高道路的使用耐久度與實用性為根本出發點,通過高新檢測技術,從而提升公路養護與工程質量,真正切實的發揮檢測監督的作用,而通過精度較高的傳感器設備(如:RS 技術、雷達技術),則可以改善檢測方式,進而提高檢測的精準度,與檢測的效率,為公路的質量評估與養護起到了良好的輔助與促進性作用。
對公路養護管理的新形勢、新要求,我們要適時調整思路,優化配置整合好路、人、技術、管理和環境等資源,實現“六個一”的目標。即:“維護一個安全暢通的公路網絡;構建一個以人為本的公路服務體系;建立一個科學高效的公路管理體制;培育一個規范有序的公路養護工程市場;建設一個先進高效的公路管理信息平臺;培養一支拼搏奉獻的公路管養職工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