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建民,王曉春
灌溉試驗站在20世紀50—60年代(全國500個站)和80年代(全國約460個站),我國曾大規模開展灌溉試驗研究工作,積累了大量基礎數據,為灌區建設、灌溉用水管理、水資源管理等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年來,灌溉試驗工作又一次走入低谷,出現了站點萎縮、設備老化、工作停滯、人員流失等問題。目前,灌溉試驗成果大多都是在過去農業生產水平較低和充分灌溉條件下提出的,覆蓋的作物種類不全,難以滿足實際工作的需要。
灌溉試驗是水利措施與農業措施相結合的綜合性試驗研究工作,主要任務是研究作物的需水量及其變化規律,提出水分與作物發育及產量的關系,探求經濟合理的灌溉制度、灌水方法和灌水技術,為農田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灌溉管理和水資源管理提供基礎數據和基本數據。
我國水資源供需矛盾日趨突出,實行農業灌溉“總量控制、定額管理”和發展高效節水灌溉,迫切需要研究節水灌溉或者非充分條件下的作物需水規律和灌溉制度;農作物栽培技術的進步和農業種植結構的調整,需要對許多新的作物品種開展灌溉試驗研究;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對科學和精準灌溉的要求越來越高。所有這些,都對灌溉試驗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我省是農業大省,灌溉試驗研究更是當前建設大農業、大水利的必要技術支撐。
灌溉試驗站承擔著為政府部門、相關工程規劃設計單位、灌區管理單位編制用水計劃等相關工作提供依據的工作任務,具有公益性、基礎性及戰略性。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省委省政府的總體部署,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灌溉試驗站圍繞高效節水灌溉技術應用研究,探索形成適宜不同區域發展節水灌溉的多種管理模式,對未來的灌溉需求進行預測預報,指導灌區管理單位和農民實行科學灌溉,有效的支撐了黑龍江省農業可持續發展。
到目前為止,我省現存比較完好的灌溉試驗站共33個,其中,水田灌溉試驗站28個、旱田灌溉試驗站5個。我省試驗站多數隸屬于各大中型灌區,人、財、物都由灌區管,每年省里給試驗站試驗補助性經費,在省級小農水資金中試驗補助經費70萬元/a(其中,水田站40萬元、旱田站30萬元),保證了33個試驗站運行良好,并積累了大量的實驗資料。
2009年,省小農水資金集中使用,省級灌溉實驗經費取消,就再也沒有專項投資渠道。一般省里每2 a舉行一次灌溉試驗站長會,交流經驗、總結工作、人員培訓。從2000年開始省里加大力度,重點扶持條件好和試驗工作開展好的試驗站,加強基礎設施和試驗站建設?;仡欉^去,灌溉試驗站取得的一些研究成果如下:
1)提出普通旱育稀植栽培條件下的節水灌溉模式。我省從1985年開始開展普通旱育稀植條件下的水稻節水灌溉試驗,先后總結出了適宜黑龍江省不同氣候條件和土壤狀況的水稻需水特性、需水量等值線圖,并建立了15個市、縣共17個水稻需水量與產量關系的數學模型。
根據水稻需水特性,經數理統計和方差分析提出了淺濕、淺曬淺、淺曬淺濕、淺曬深淺的節水、增溫、高產的較優的灌溉制度和先期死水、后期活水、間歇灌溉等灌水方法,為黑龍江省水稻灌溉科學用水、計劃用水提供了科學的依據。這一成果榮獲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997年又榮獲黑龍江省省長特別推廣獎和重大效益獎。同時慶安縣和平灌區、哈爾濱市新仁灌區、綏濱縣敖來灌區等試驗站的子課題也先后獲國家和省市及水利廳科技進步獎。
2)提出水稻超稀植栽培條件下的節水灌溉模式。水稻超稀植栽培技術是在普通旱育稀植栽培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的顯著特點是插得稀、灌得淺、分孽多、產量高。根據各實驗站成果,我們總結了超稀植節水技術成果。
3)提出寒地水稻節水控制灌溉技術模式。水稻節水控制灌溉技術是在秧苗移栽后的各個生育階段,田面不再長時間保留水層,是通過觀測稻田土壤含水率多少判斷灌溉與否的一種水稻節水灌溉新技術。
該技術具有節水、增產、增溫、節能、減排、節約成本等作用,特別是在水稻春季渴水期減少灌水次數和灌水量,對抗春旱、保春種意義重大。
2004年,我省與河海大學合作,引進該技術,首先在19個水田實驗站試點,在全省范圍內進行了為期3 a的適應性研究與示范,驗證了這項技術在高寒地區推行的可行性。近3年,又細化了控制灌溉技術的標準和模式,提出了適合寒區特點的10種控制灌溉分區模式,并在全省大面積推廣,計劃“十二五”期間推廣66.67萬hm2,2012年,全省水稻節水控制灌溉面積已達到26.93萬hm2,實現節水3億m3/a。初步形成了西部以慶安縣自流灌區為中心,東部以三江平原井灌區為中心的控制灌溉推廣格局。我省與河海大學合作的《水稻節水控制灌溉理念及調控模式創新與應用》獲得在第一界全國農業節水科技一等獎。
4)匯總建國以來灌溉試驗成果。第一次匯總是1993年,對全省灌溉試驗基本資料進行了匯編,對建國以來的所有試驗基礎數據進行了整編,建設試驗數據電子文檔;第二次匯總是2005年,由省水科院完成,并根據匯總成果,完成了水稻超稀植栽培條件下節水灌溉制度分區模式研究的試驗任務,并出版了《黑龍江省水稻灌溉試驗研究與分區灌溉評價》[1]一書,為我省農業灌溉試驗研究提供強有力的數據依據。
全省灌溉試驗站人員編制問題基本沒有解決,基本工資多來源于掛靠灌區和項目區建設,從業人員工資待遇偏低,工作環境遠離城市,人員隊伍不穩定,灌溉試驗人才匱乏,流失嚴重,影響了試驗工作的正常開展。
灌溉試驗站的試驗設施及儀器多購置于20世紀70—80年代,設備老化、配置標準低;黑龍江省水利廳每年雖安排一定的經費,僅僅保證基本試驗,設備更新換代不及時,難以滿足試驗要求;各地(市)、縣級水行政主管部門經費投入較少,很少有經費投入到儀器更新,造成試驗站田間設施老化失修、儀器設備陳舊、設施標準不一,只能維持低水平運轉。因此,目前全省灌溉試驗研究工作開展較為艱難。
目前,黑龍江省用于灌溉試驗站的經費為40萬元,所屬各地市縣基本沒有經費投入,特別是近期省小農水資金集中使用,省級灌溉實驗經費取消,就再也沒有專項投資渠道。試驗站建設運行經費距國家站網要求的運行經費相差甚遠。
2000年以來,全國灌溉站網基本沒有開展協作試驗研究,省內也缺少統一組織,無長期工作方案,加之試驗站自身發展參差不齊,造成個別試驗站資料不全,試驗間斷,工作缺少連續性。
實驗站建設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大事,具體工作包括:①要建立健全站網布局及隊伍;②要有可持續發展的經費支持渠道;③要抓好能力建設;④要建立試驗成果的應用推廣機制;⑤要著眼長遠發展規劃,扎實推進發展進程。
4.1.1 基礎設施設備建設渠道
包括:①要通過東北4省區“節水增糧”行動項目中支持試驗站建設,目前正在制定《東北4省區“節水增糧”行動灌溉試驗站建設運行管理辦法》;②通過大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項目支持試驗站建設;③通過節水示范項目支持試驗站建設;④通過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中的田間工程與科技推廣體系中列支,但需要到當地發改部門和農業部門爭取;⑤通過中央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支持試驗站建設。
,4.1.2 人員編制
包括:①要定為公益性科研編制;②在水管體制改革中,凡是掛靠大型灌區的,在定崗定編測算中考慮;③通過千億斤糧食產能工程中的科技推廣體系中考慮,需要到編制部門爭取;④抓住加強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建設的機遇。
4.1.3 日常經費
包括:①水資源費,為了實現水資源三條紅線管理的任務,水資源費用一部分可以用于日常經費,水資源司對水資源費用于試驗站網建設非常支持;②水利基金支持試驗站日常經費,有的省已做出了嘗試。
4.2.1 以工程項目帶試驗站建設
近幾年,我省灌溉試驗站網建設取得較大變化的主因是我們重點研究了資金來源問題,在各類工程建設項目中,根據國家有關政策,列一部分實驗站建設資金,保障實驗站的恢復、完善和新建。在今后的節水增糧行動中,在項目中我省既有旱田高效節水灌溉內容,也有一小部分水田高效節水灌溉內容,我們要進一步加強該工程項目與灌溉實驗研究緊密結合,進一步推動我省灌溉實驗工作。
4.2.2 采取開放式研究平臺,站所、站院、站校聯合研究
建設開放式科研平臺,與高等院校積極合作,與教授、專家互動交流,共同引進項目,不斷豐富、積累、熟化科研成果,多方位、多角度推進節水灌溉技術發展。擬聯合的院所有:河海大學、東北農業大學、黑龍江大學、黑龍江省水科院、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等,中國水科院水利所等。目前已有河海大學國家級重點試驗室水資源科學研究院、東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八一農墾大學農學院、黑龍江大學水利與工程建筑學院、黑龍江省水科院農田所等單位開展科研工作。
4.2.3 因地制宜研究管理體制
實驗站管理體制和編制管理方式要多樣化,根據實際情況適合哪種體制就采用哪種方式,不搞一刀切。灌溉試驗中心站人員編制設在水利科學研究院,人員編制及基本事業費可以隨水科院的定員定編一起解決。
省水稻灌溉實驗中心站編制在慶安縣水務局,對于設在歸屬于地方管理的灌區內的重點試驗站,人員編制及基本事業費在所在灌區內解決,但具有獨立法人資格、按國家要求配置人員編制,所需的基本事業費由市一級財政統籌解決。
4.2.4 科技人員聘用與流動
包括:①引進專業人才,選調高校相關專業畢業生到灌溉試驗站工作,充實灌溉試驗隊伍;②固定一批專家、教授、博導,長期指導科學研究,半固定一批博士、碩士從事田間試驗等科研工作,解決觀測人員不足問題;③聘請退休的專業人才出山帶徒弟,傳授專業技術;④開展各類培訓,提高灌溉試驗隊伍的整體素質。
4.2.5 內引外聯尋找合作項目
中心站的重點要堅持爭資立項,爭取國家、部門的支持,通過項目帶動,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增加試驗設備。在平臺建設上,要建立制度,規范合作關系,通過良好的科研環境吸引人,通過良好的科研服務聯系人,通過過硬的科研成果打動人。在項目管理上,凡進駐中心站和重點站的項目,一定要明確試驗中心是合作單位,試驗成果共享。試驗運行經費上,要求凡進駐的研究項目,都要有正式批準的課題,堅持試驗工程免費使用,試驗設備和觀測人員適當補助。
4.2.6 技術指導與依托
在試驗研究的管理上,水利廳作為主管部門主要負責宏觀協調、研究方向確定、基地建設、技術推廣與培訓組織等,技術管理主要依托省水科院。
技術依托部門主要負責以下4項工作:①負責灌溉試驗中心技術管理工作;②負責全省其它重點站技術指導工作;③負責試驗中心課題申請及課題研究工作;④負責技術推廣方案制定、典型總結及技術培訓工作。
灌溉試驗站在我省經歷了較長的發展過程,取得了大量的灌溉試驗數據和豐碩的農作物灌溉科研成果。建成了充分灌溉條件下的全省灌溉試驗資料數據庫,制定了全省不同區域主要農作物的灌溉定額,建立了主要農作物的水分生產函數,奠定了節水灌溉的理論基礎,為我省灌溉工程設計、灌溉用水的科學管理和糧食增產發揮了重要作用。
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農村生產方式的又一次調整、灌溉技術發展帶來灌溉方式的重大改變、水資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尖銳、經濟社會發展對糧食的剛性需求以及對農田灌溉事業發展的依賴性增強,無不給灌溉試驗站的建設和運行管理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最近,財政部要實行拉動內需保經濟增長政策,計劃要追加一批中央小農水資金,其中一部分將要用于全國灌溉試驗站網建設,隨著水利工程的大干快上,農業的大發展,灌溉實驗工作將迎來了又一個“春天”。
[1]李芳花.黑龍江省水稻灌溉試驗研究與分區灌溉評價[M].哈爾濱: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10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