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明,宮曉鈞
(1. 黑龍江農墾水政監察支隊,哈爾濱150090;2. 黑龍江農墾哈爾濱管理局 閻家崗農場水務,哈爾濱150090)
2011年,隨著國家新一輪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出臺,黑龍江墾區緊緊圍繞國家新增千億斤糧食產能計劃和全省千億斤糧食產能鞏固提高工程,全力推進現代化大農業示范區建設,實現了現代化大農業建設的新突破,糧食生產再奪歷史性大豐收。糧食總產突破200 億kg大關,達到203.7 億kg,連續第八年實現歷史性突破。經過城鎮化建設三年決戰,墾區“四五”城鎮體系基本成型,局場面貌煥然一新,一大批北方生態園林城鎮拔地而起,城鎮化率達到80%。
改革開放之后的20 多年,墾區通過全面推進體制機制創新,極大地激發了廣大人民的創造活力。新世紀特別是“十一五”以來,墾區人民抓住難得的歷史機遇,快速推進農業現代化和農場城鎮化,成為全國農業現代化的排頭兵和全省城鄉一體化的領跑者。
在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的認識到,目前墾區的產業體系并不完整,局限性十分明顯,作為市場經濟主體的綜合競爭力還不強,發展潛力僅僅釋放了極少的一部分。墾區要建設更高水平的現代化大農業,必須通過工業化快速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創造物質財富充分涌流的生動局面; 必須通過工業化加快產業結構戰略升級,創造一二三產協調發展的聯動局面; 必須通過工業化提升龍頭企業核心競爭力,創造產業鏈條完整、龍頭企業協同、北大荒集團整體參與國際競爭的互動局面[1]。
在全墾區上下正在進行“墾區工業化,我們該我們怎么辦”大討論的當下,作為墾區水利人也在思考,如何用水利事業的發展為墾區工業化攻堅戰提供可靠的支撐和保障。
黑龍江墾區境內水系發達,河流眾多,流域面積在50 km以上的河流有258 條,超過1 000 km2的河流有46 條,分屬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三大水系。
墾區經過60 余年的開發建設,水利工程建設累計完成投資125 億元,完成工程量28 億m3,累計完成各類建筑11 萬座。共修建江河堤防2 888 km,其中主要江河堤防595 km,保護耕地近90 萬hm2,人口93.5 萬人。興建各類水庫193 座,其中大型水庫2 座,中型水庫16 座,小型水庫175 座,蓄水能力達到11.2 億m3,占地表水資源總量的19.3%; 治理主要澇區102 處,達成除澇面積143 萬hm2; 建成萬畝以上灌區49 處,打各類機電井8.8 萬眼,擁有噴灌機1.3 萬臺,有效灌溉面積達到173 萬hm2,水田灌溉面積達到149 萬hm2。已初步建成了防洪、除澇、灌溉和水土保持四大工程體系并發揮了巨大的效益。
墾區水利工作要在全面把握“農業現代化、城鎮化、工業化”統籌推進的內在要求和基本規律,進一步轉變和完善治水思路,緊緊圍繞工業化攻堅戰的實施,抓好各項水利改革工作,為墾區工業化大發展提供有力的水利保障。
當前,墾區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農產品生產基地,而墾區“強工”戰略主要是把大量的農產品作為原材料,就地轉化成優質加工品和食品,把墾區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提升為全國農產品精深加工基地和食品工業基地,高層次承擔起維護國家食品安全的重任。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業原料基地生產提供安全可靠、高質量的水源條件,支撐農業結構調整和產量升級,對墾區工業化發展將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具體表現在: ①對于三江平原水資源豐富地區,要繼續加大地表水灌區建設和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建設,擴大地表水灌溉規模,對水田地下水超采區進行置換和回補,既可以提高糧食質量和產量,又可以實現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的合理開發,達到平衡發展、持續利用的目標。②對西部水資源相對缺乏地區,要繼續加快實施高標準節水示范項目和旱田節水灌溉工程建設,因地制宜推廣噴灌、滴管和微灌技術,實現節水、增產、增效三方面共贏。
據統計,墾區耕地面積約280 萬hm2,擁有各類工業企業及生產單位679個,其中國有企業156個。在近年來氣候條件復雜多變,極端天氣事件頻繁發生的情況下,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或減輕洪澇旱災對工農業生產的威脅,保障生產設施安全,是需要水利部門思考和解決的問題。具體為: ①進一步加強防洪工程體系建設,充分提高防洪抗洪能力。要通過加強大江大河及中小河流治理、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排澇工程維修養護等措施,特別是突出建設水庫、閘站等控制性工程,全面提高防洪工程調控能力和抗災減災能力,進而對墾區工農業生產提供安全保障。②進一步加強抗旱水源工程建設,通過增打抗旱水源井和工業備用水源井等方式,為墾區工農業生產用水安全提供保障。
經過不斷地努力和發展,墾區已經擁有了九三油脂、北大荒豐緣、完達山乳業、北大荒牛業、北大荒薯業等一大批龍頭企業。同時,墾區中小企業不斷發展壯大,私營企業發展到3 600戶,個體工商戶發展到4.2 萬戶。保障企業的用水安全,對墾區工業化大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具體表現在: ①要加強城鎮水源工程建設和龍頭企業自用水源工程建設,通過高標準建設,來滿足工業生產用水需求。②要大力推廣節水技術和節水器具的應用,幫助用水量大的企業淘汰落后工藝和設備,降低工業生產成本,提升自身綜合競爭能力。
在墾區加快工業化建設的過程中,水利部門要從行政管理方面入手,加強和提高服務能力,保障“強工”戰略的順利實施。具體為: ①要開展防洪影響評價制度,為工農業項目選好地址; ②開展水資源論證制度,為工農業項目的實施算好水帳; ③開展工業建設項目節水“三同時”制度的監督,保障企業節水設施的落實;④加強工農業用水監管,實施計價收費,促進節水意識的形成; ⑤加強入河排污口的審批和監督,強化水資源保護,維護河流健康,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1]楊德才. 工業化與農業發展問題研究[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