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福健
( 貴州瑞禹水利工程有限公司,貴陽550002)
由于歷史上人們掠奪式的土地利用方式,如毀林開荒,陡坡耕種等原因,農村仍有大量的坡耕地面積。坡耕地順坡耕種、順坡打壟,延長了坡面長度,從坡度和坡長兩個方面為水土流失的發生創造了條件,雨季形成較大的匯水面積,形成地表徑流后的沖刷力強,極易形成坡面的細溝和淺溝侵蝕,導致坡耕地水土流失嚴重。
據 統 計,1998—2010年,全 國 耕 地 面 積 從1.296 億hm2減少到1.217 億hm2,已逼近1.2 億hm2耕地紅線。同時,耕地質量較差,中低產田比重>2/3。
1) 樹種單一造成林下植被缺失。比如說馬尾松能夠使土壤酸化,致使周圍其他植物很難生長; 有些樹種因為生長活躍,水量需求遠遠大于其他植物,大面積的種植容易導致地面干旱,不利于其他植被存活。
2) 林業開發只強調林木覆蓋面積,卻沒有對生態環境效益進行綜合考慮。
3) 過度追求造林的經濟效益,造成林果業的無序開發。
自本世紀初我國“村村通公路”工程實施以來,因為道路線長、設計面廣、工程量大、投入資金有限等因素作祟,而且農村山地施工環境復雜,針對水土流失問題沒有落實具體的防治措施,沿路開挖的棄渣、棄土隨意堆放,沿山開挖的邊坡沒有及時防護,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
坡耕地是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土地利用類型,應加快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25°坡耕地要全部退耕還林還草,5° ~25°的坡耕地,以營造經濟林、水保林為主,5° ~15°的坡耕地建設基本農田,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4]。
以小流域為單元,坡面、溝道和村莊為防治重點;實行山、水、林、田、路、村莊統一規劃,攔、蓄、灌、排、節綜合治理。先上游后下游治理原則因地制宜地采取各項措施,大力營造水源村和水土保持村,有計劃地建成防護體系。對郁密度較低的林草地充分依靠大自然的力量修復生態,在溝道治理上因地制宜地采取谷坊工程、攔砂壩工程、塘壩工程以及護岸工程。在村莊治理上將污水和垃圾集中處理,達標后排放,
1) 要對植樹造林工作進行科學地規劃、指導和監督。并結合當地實際環境,針對當地的林相、林型結構,實施切實可行的水土保持方案。
2) 整體改變以往的注重森林覆蓋率、輕視植被覆蓋率的錯誤觀念。水土保持工作應著重提高地表覆蓋度,并合理規劃植被層次結構,絕不是簡簡單單地抓住森林覆蓋率,而不顧不良植物的不利影響。
3) 經濟林開發應適度,根據立地條件,因地制宜,講求規模效益,避免無序開發。合理選擇經濟林種,進行套種,改進生產作業方式,增加林下覆蓋度,減少水土流失的發生。
針對林地、草地等植被生長條件良好的地區,要強化林護管理,加強生態教育,促進人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維護并改善生態系統的良性發展,為經濟型社會的穩定性發展提供堅實的生態保障,要結合新農村建設開發的步伐穩定推進生態修復工程,以減少山區生態壓力和人為破壞,使自然環境得到休養生息和修復。
農村旅游開發設計,是指以農村地區為活動場所,利用農業生物資源、農業經濟資源、農村社會資源所構成的立體景觀為對象的旅游活動,以都市居民為目標市場,以滿足旅游者娛樂求知和回歸自然等方面需求為目的,既要遵循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的普遍規律和內在要求,又要依據區位特點、資源稟賦、歷史文化和現有基礎進行開發規劃和設計。鑒于此,“農村性”是農村旅游的本質特征,鄉村意向是鄉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城市居民是鄉村旅游的主要客源,同時,農村旅游又是一個多層次的產品體系,是一個變化的時空概念,強調旅游活動的參與性和體驗性[5]。
建設秀美農村需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需要立足科學發展,不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充分發揮水土保持對推進生態環境建設的作用,加強水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要堅持新時期水土保持工作新思路,做好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規劃與新農村建設規劃的銜接和融洽,對群眾的生產、生活和生態進行統籌安排: ①把水土保持生態的理念、要求和做法融入到新農村建設規劃中,對水土資源保護、點源及面源污染控制、產業開發、人居環境改善進行統籌考慮; ②按新農村建設的目標進一步完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規劃,不斷豐富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內涵,做到水土保持規劃與新農村建設規劃的有機結合,實現田園、山水、民居、道路、綠化的和諧統一。
在新農村水土保持建設中實施旅游開發模式,既很好地避免了水土流失問題,給當地旅游開發提供了優良環境,此外還有利于增設當地更多的旅游風景區,大大地提升了對游客的吸引力,對當地旅游事業的發展有著積極作用。總而言之,在新農村水土保持建設中實施旅游開發模式,不僅可以將水土流失治理和旅游開發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而且有利于促進農村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和諧發展。
[1]王顯福. 水土保持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四川省蒼溪縣庭園水保模式探討[J]. 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06(06) :131 -134.
[2]晉京串. 山西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模式研究[D]. 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5.
[3]蘇欽匯. 旅游經濟與水土保持[J]. 中國水土保持,1993(09) :47 -48.
[4]孟凱. 黑土侵蝕坡積過程分析[J]. 黑龍江大學工程學報,2011,02(01) :61 -65.
[5]馬曉晶. 東北黑土區紅星農場水土流失治理成效分析[J]. 黑龍江水利科技,2012,40(07) :210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