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可巍
( 綏化市水務局,黑龍江 綏化152000)
綏化市是黑龍江省重要糧食生產基地,2012年逐步開始“節水增糧”項目的建設,項目的建設對糧食增產意義重大,項目的實施需要科學的管理模式才能夠充分發揮工程的作用。綏化市“節水增糧”項目主要從工程的建設管理、資金管理和工程運行等3個方面進行控制[1]。
本著尊重受益農戶意愿,完善項目建設公示制度,吸引更多農戶參與并監督項目建設的原則,制定了項目區的組織管理、技術管理及資金管理的措施和辦法。
為了加大對項目區的領導力量,保證節水增糧項目順利進行,使該項目區建設得以迅速穩步發展,該市成立了項目區工程建設領導小組,使項目區建設工作真正形成政府行為,納入政府工作日程當中。
工程建設由綏化市水務局會同寶山鎮組織實施,項目建設領導小組負責項目工程的協調、施工、管理和運行的統一指揮。辦公室負責具體實施及日常工作。
項目管理按照國家發改委和水利部制定的《節水增效灌溉示范項目管理辦法》及水利部和財政部共同制定的《水利基本建設資金管理辦法》,規范管理行為,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
1) 組織管理: 工程由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專家技術把關,定期檢查、驗收。在項目建設過程中,應積極推行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投標制和項目監理制,強化項目管理。項目法人代表負責資金使用計劃,設備采購計劃及項目組織管理。
2) 技術管理: 根據國家《節水灌溉工程技術規范》[2]、《噴 灌 工 程 技 術 規 范》[3]、《機 井 技 術 規范》[4]、《噴灌與微灌工程技術管理規程》[5]、《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規范》[6]等標準及有關規定,并與相關行業科技隊伍協同操作,采用先進的生產技術,指導項目的建設、生產和運行。加大宣傳力度,利用一切有效形式,特別是利用好每年的“世界水日”、“中國水周”等活動宣傳有關政策方針,讓農民充分理解節水關系到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等重要性。結合水資源短缺的實際狀況,通過典型引導,進一步提高廣大干部群眾對節水灌溉的認識,并教育廣大干部群眾自覺做到計劃用水、節約用水。
項目資金設專項帳戶管理。在整體資金運用上,勵行節約,專款專用,遵循預算程序,嚴格按照項目管理的投資額度統一調拔資金,并定期邀請職能部門對資金使用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項目管理法人機構對項目建設過程全程跟蹤,對出現的問題及時發現并予以解決。同時對項目進行中部分內容作跟蹤記錄,整理備案,為項目審查及驗收提供依據。建立工程管理檔案,進行必要的項目跟蹤。
1) 為使綏化市本級( 近郊) 節水增糧項目建后正常高效運轉,需加強工程管理,成立強有力的工程管理機構。由市水務局有關部門和寶山鎮水利站組織成立節水增糧項目區運行管理組織,并配備得力人員,具體負責田間灌溉指導以及設備的管理工作,并完成省、市下達的各項觀測試驗任務。
2) 對項目建設中形成的固定資產,建立科學的運行機制,健全各項規章制度。田間工程及試驗觀測設施均由牧區節水灌溉示范區運行管理組織統一管理。按計劃運行運轉,并設專人負責檢查與維修,避免項目工程有人建,無人管,有人用,無人修的現象發生,做到及時使用,及時維護,使灌溉設施始終處于完好的狀態。
3) 為了進一步提高示范區科研成果的準確性、科學性和先進性,要加強對示范區觀測試驗成果的收集和管理工作。利用現代的先進的攝錄手段,形成規范化的觀測試驗資料,并做好記錄和檔案工作建設,及時上報省、市有關部門,觀測成果的管理上要注意成果的真實有效性,嚴禁任何虛偽成果的出現。
節水增糧項目,按照“誰投資、誰建設、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明晰產權。采取多層次、多種形式的管理體制,縣水務局負責宏觀調控,實行獎懲機制。項目區運行實行新機制,最大的特點就是使用有償化、管理民營化,最終目的是收益分紅。實行股份合作制相配套的收益分紅方式為: 以水為商品,按畝次、m3為單位,經市政府有關部門和項目區鄉鎮政府確定合理收費價格標準,并以井上、井下等主要設備的資產按投入數額的比例,做為收益分紅的依據,首先明確股東各方的產權數額,在明晰產權的基礎上簽好合同,實行股東利潤分成,從而真正實現風險與效益,責任與義務的高度統一。
3.2.1 工程管護方案
項目竣工后,要切實改變以前小農水工程建、管、用分離,所有權模糊,管理權缺位,使用權混亂的局面。不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適應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形勢的變化,積極探索制定出切合實際、職責明確、便于操作、農民接受的工程建后管護長效機制。要在水管單位體制改革、鄉鎮水利站改革、水價改革的基礎上,大力推廣農民用水戶參與管理、產權受益戶共有制等有效模式。工程竣工驗收后及時辦理移交手續,明晰產權為村集體,受益對象為農戶,并與村集體簽署有關協議。落實管理責任制,建立較完整的水源和水環境保護、工程管理、用水管理、運行管理、水費計收使用、財務管理以及公示等管理制度。積極推行產權制度改革,創新工程管護機制,妥善解決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管護難的問題。
項目工程運行機制的完善和創新重點突出農民群眾在項目運行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農民群眾在農村事務中的主體地位,樹立和培養農民自我管理的意識和能力。明晰工程產權,規定使用權。
村集體成立灌溉管理組或農民用水戶協會,灌溉管理組長( 或協會主任) 由村集體提名,群眾大會民主選舉產生,灌溉管理組長( 或協會主任) 負責對工程管護人員管理,工程管護人員( 管護人員由選舉產生的農戶,分組輪流擔任) 負責對機井、灌溉設備運行管理和維護。農民群眾監督組長及管護人員的工作,實現管理與監督相協調,以利于項目的良性運行。
3.2.2 管護措施
村集體對工程和設備性質的不同,分別制定系列管理制度、措施包括管理費定期交付制度; 機井管理到組制度;灌溉設備運行管理到戶制度; 灌溉設備存放管理制度;管理人員定期培訓制度; 維修更換有償服務制度;損毀賠償制度; 嚴重干旱年抗旱應急措施等。
1) 管理費定期交付制度。項目運行管理費用由村集體借鑒周邊節水灌溉示范項目區管理經驗,根據當地情況,制定管理費( 設備使用年限內,運行過程中的水、電、維修、管護費用、預留費用等) 征收標準試行辦法,辦法規定暫時按照項目年運行費用折算到畝均費用,分攤到受益農戶,試行期為1 a期內征集農戶意見,試行期結束后開會討論修改。
2) 機井管理到組制度。機井實行村集體統一管理,以單井為單位,單井控制面積內的農戶為一個小組,小組成員輪流擔任井長,井長負責機井管理,發現問題及時向灌溉管理部報告。管護人員亦采取輪流工作制,以一個輪灌周期為單位,對機井工程定期檢查,及時維護。
3) 灌溉設備運行管理到戶制度。灌溉設備實行村集體統一協調管理,單井控制面積內的農戶為一個小組,以單戶為單位,負責自家地塊內的設備運行、管理。管護人員亦采取輪流工作制,以一個輪灌周期為單位,定期檢查設備使用情況,對設備及時檢查、維護、修理和更換。
4) 灌溉設備存放管理制度。灌溉結束后,設備分組標記入庫,統一存放。
5) 管理人員定期培訓制度。在農閑季節組織管護人員培訓班,聘請節水灌溉技術專家授課,并指導節水灌溉項目的穩定運行。
6) 維修更換有償服務制度。村集體組織維修人員進行定期檢查,定期檢查以一個灌溉周期為周期,即在每個灌水周期的最后一天進行設備統一檢查,發現破損及時修理,在村集體解決不了的情況下請廠家提供幫助。按1:1 比例,由村集體管理費用及受損地塊小組自籌支付。
7) 損毀賠償制度。非人為損毀,設備更換及安裝費用由運行管理費用支付。人為損毀,由該設備損毀者獨立承擔設備更替及安裝費用,其間產生的一切費用由損毀人承擔; 如果找不到損毀人,則由該小組全體組員均攤其間產生的一切費用,并由管護人員加罰此費用的20%添加到管理費中。
8) 嚴重干旱年抗旱應急措施。遇到嚴重干旱年份,由灌溉部長負責咨詢專家制定科學的灌溉制度,統一協調灌溉管理。
[1]綏化市水利勘測設計研究院. 黑龍江省綏化市本級“節水增糧行動”2012年實施方案[R]. 綏化:綏化市水利勘測設計研究院,2012.
[2]水利部農村水利司,中國灌溉排水發展中心.GB/T50363—2006 節水灌溉工程技術規范[S].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6.
[3]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 GB/T50085—2007 噴灌工程技術規范[S]. 北京: 中國計劃出版社,2007.
[4]水利部農村水利司. SL256—2000 機井技術規范[S]. 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0.
[5]北京水利水電管理干部學院,武漢水利電力大學. 噴灌與微灌工程技術管理規程[S]. 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1999.
[6]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 GB50288—99 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規范[S]. 北京: 中國計劃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