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美玲,卞云青
(江蘇丘陵地區南京農業科學研究所,江蘇 南京 210046)
休閑農業是指在農村范圍內,利用農業自然環境、田園景觀、農業生產、農業經營、農業設施、農耕文化、農家生活等旅游資源,通過科學規劃和開發設計,為游客提供觀光、休閑、度假、體驗、娛樂、健身等多項需求的旅游經營活動[1]。它是現代農業發展的新途徑,是旅游工作的新領域,是新農村建設的新亮點,是農村經濟的新增長點。
南京郊縣有五區兩縣,面積6 300 km2以上,占全市總面積的96.2%,境內自然資源豐富,名勝古跡眾多,土地類型多樣,山地、河流、平原交錯。從2002年開始,南京市堅持都市型農業的發展定位,按照“跳出農業抓農業”的工作思路,結合自身特點和資源稟賦,深入實施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堅持把休閑農業確定為全市五大農業主導產業之一。
經過多年努力,南京市的休閑農業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邊緣產業到主導產業,規模持續擴大、產值逐年增加,成為全市都市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產業。“春天踏青賞花、夏天避暑納涼、秋天采摘瓜果、冬天品嘗農家美食”等農業休閑活動已成為市民休閑旅游的新時尚,至2012年具有一定規模和接待能力的休閑農業景點(區)221個,其中,國家級的休閑農業示范區(點)15個,省市級的休閑農莊和農家樂村近百個。
1.2.1 農業園區 以先進的農業技術作支持,有較高觀賞、實用價值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向游客展示先進的現代農業生產技術,集科技示范、觀光采摘、休閑度假于一體,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結合的綜合園區。近年南京共建立省級以上現代農業園區6個,其中白馬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園是國家級農業科技園,溧水縣傅家邊現代農業園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
1.2.2 休閑農莊 以農業生產和鄉村生活為依托,以農業文化為主題,以休閑、觀光、體驗為目的,以農耕文化為核心,利用田園景觀為游客提供鄉村生產生活休閑體驗以及住宿、餐飲等綜合服務設施的經營主體。其中有高淳縣銀林山莊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
1.2.3 農家樂專業村 以農戶家庭為經營主體,游客親身參與農作,體驗農村生活,從事農家餐飲、民宿、手工藝制作、農產品銷售等經營活動的農家樂自然村,每個村不低于10戶農家樂經營戶。目前全市建有省級農家樂村12個,其中大山村、前石塘村是全省最具魅力休閑鄉村。
1.2.4 森林公園、濕地公園 南京共建立省級以上濕地公園、森林公園11個,其中紫金山、老山、棲霞山、高淳游子山森林公園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建有省級以上濕地公園3個,其中浦口區綠水灣城市濕地公園、高淳縣固城湖城市濕地公園為國家級濕地公園。
1.2.5 農業節慶 以地方特色農產品或文化為基礎,在特定區域內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行,且圍繞特定的主題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同時融合旅游、文化、經貿活動于一體的綜合性節日慶典活動。南京全年先后有梅花節、雨花茶節、葡萄節、螃蟹節等農業節慶活動16個。2011年共開展休閑農業主題活動、農業節慶40項,年吸引游客150萬人次,收入達10億元,約占全市休閑農業收入的一半。
截至2011年,南京市休閑農業總投資規模超過80億元,其中90%的投入來自社會資本。休閑農業景點(區)涵蓋了休閑、觀光、節慶、美食、參與體驗等多個領域,類型多樣,滿足不同需求,豐富和完善了全市休閑農業產業體系。目前全市172個具有一定接待規模的景點,餐飲服務一次可接待2 400桌,住宿床位3 600個。
近年來,南京市政府十分重視休閑農業的發展,每年都有專題研究和部署,協調解決工作推進中的難點問題。2012年3月,市政府寧政發[2012]58號文件“關于印發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工程實施意見的通知”,對休閑農業的發展提出了明確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工作舉措及保障措施;市財政每年安排2 000萬元以上的資金,用于項目規劃、設施改善、環境整治和人才培訓等。2012年為“農家樂建設推進年”,為進一步提高休閑農業專項資金使用效益,南京市農委、市財政積極組織農家樂村建設項目申報,重點支持基礎設施及管理服務提質。
各郊縣也積極加大投入力度。如江寧區著力打造農家樂村“五朵金花”,每個村投入500萬元,拉動投入超過2億元。2012年江寧區方山旅游風景區、湯山紫清湖生態旅游溫泉度假區、橫溪石塘竹海旅游景區、湯山翠谷現代農業園鄉村旅游景區等4個項目,成功獲得南京市江寧區對現代服務業扶持的550萬元獎勵。
同時加強休閑農業景區(點)的規范管理與服務,推出《南京休閑農業游指南》和《南京市休閑農業景點與農家樂村導游圖》。開展全市第二批農家樂文明經營示范戶的評定工作,評選出11家農家樂文明經營示范戶,在全市206家休閑農業景區(點)中,評出172個星級農家樂,其中有6個被評為南京市首批四星級農家樂,另有三星級18個,二星級57個,一星級91個。
近年來,南京市按照“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發展思路,通過公開招標,吸引了南京國旅、舜天旅行社等大型旅游企業,共同參與休閑農業的市場開發和產品推廣。推出了高淳國際慢城游、溧水賞梅采莓游、江寧農業科普教育游、浦口養身保健游、六合湖光山色賞心游、八卦洲麗島風情游等多條精品線路,吸引了廣大市民參與,形成了多元化的休閑農業產業結構體系和休閑農業“一圈、三帶、四區”發展格局。同時,還著力加強與企業和社會資本的合作,通過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大大提升了整體發展水平。
“十一五”期間,南京市休閑農業綜合收入累計超過百億元。2012年上半年,全市休閑農業景點(區)的投入超過4億元,新增休閑農業景點12個。全市休閑農業接待游客半年達569.5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23.8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7%和68%。拓寬了一條增加農民收入的渠道[1]。休閑農業開發以來,為農民人均增收約1 000元/a,成為農民增收的渠道之一。
2.3.1 成功打造“農業嘉年華”品牌[2]連續舉辦八屆的“農業嘉年華”,是南京休閑農業的重要標志和品牌,累計吸引市民超過150萬人次,效益和品牌價值超過8億元。2009年,國際都市農業基金會瑞內大使親臨第五屆“農業嘉年華”活動現場,開幕式上隆重為“農業嘉年華”頒發“國際都市農業推廣與創意杰出城市獎”;2010年8月在“新世紀十年中國會展產業大獎”暨2010年度“中國會展之星”頒獎盛典現場,南京“農業嘉年華”榮獲“全國優秀品牌展會”大獎;2011年在第七屆“農業嘉年華”開幕式上,榮獲“全國休閑農業最佳創意獎”。在首屆全國休閑農業創意精品推介活動暨第八屆中國·南京“農業嘉年華”上來自全國28個省份的五大類(產品、包裝、文化、園區、設計)約5 000件農業創意精品,吸引了30萬普通市民和相關客商光顧,現場達成意向性投資合作簽約3.2億元。
2.3.2 多形式開展休閑農業活動 利用南京現有農業休閑資源推出“春之韻”、“夏之趣”、“秋之美食”、“冬之體驗”等南京悠游四季休閑農業活動。2012年重點打造“江寧湯山溫泉度假之旅、浦口休閑養生溫泉之旅、高淳國際慢城生態之旅、濱江文化休閑之旅、春牛首踏青之旅、秋棲霞賞楓之旅、六合山水地質體驗之旅、橫溪美麗鄉村之旅、老山—珍珠泉生態山水之旅、溧水民間收藏賞鑒之旅”等10條精品鄉村旅游線路。
2.3.3 廣泛宣傳休閑農業景區 重視宣傳,在南京市農業委員會網站上定期、不定期公布南京休閑農業活動。如在年初公布當年南京市休閑農業主題活動、農業節慶,不定期公布春節休閑農業主題活動、“夏之韻”休閑農業游主題活動、“冬之都”養生保健游主題活動等。2007年5月12日,成立南京市旅游農業協會,為滿足市民下鄉游需求,2010年精心編制南京休閑農業“96景”畫冊,建設南京“農業嘉年華”特色網站,擴大品牌知名度。
自2011年8月以來,江寧區抓住創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區”的良好契機,以農村生態資源、田園景觀、農耕文化、歷史遺跡、農業科技、旅游景點為依托,著力打造休閑農業的“五朵金花”-“世凹桃源”、“朱門人家”、“秦淮農家”、“湯山七坊”、“石塘人家”。2012年7月6日,農民日報刊登一篇題為“江寧休閑農業‘五朵金花’緣何這么香”的文章,評價江寧的“五朵金花”成江蘇休閑農業新的消費熱點,為城鄉統籌和新農村建設提供了不少啟示。這也是南京休閑農業品牌宣傳的成功案例。
從南京市休閑農業發展現狀及經驗可以看出,近年來南京的休閑農業發展取得了一定成績,通過對政府相關部門的咨詢,對休閑農業經營者、景點游客及普通市民的調查,發現民眾對休閑農業的期望很高,而南京的休閑農業與國際、國內先進地區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影響大、層次高的項目不夠多,缺少名園、名品、名項目,全市221個休閑農業景點(區)中國家級的僅15個,景區發展還未實現規模化;二是休閑農業的受眾面不夠廣,不少市民連南京“農業嘉年華”都不太清楚;三是部分休閑農業景點的活動及產品單一,生態、文化內涵不深,社會影響力不夠大,知名度不夠高,對游客缺乏吸引力;四是景區管理及配套設施有待提高,與休閑農業服務應達到的專業化要求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2011年8 月農業部出臺了《全國休閑農業發展“十二五”規劃》,規劃提出,到2015年,休閑農業將成為橫跨農村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新興產業,成為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和滿足居民休閑需求的民生產業,成為緩解資源約束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綠色產業,成為發展新型消費業態和擴大內需的支柱產業[2]。南京休閑農業的發展潛力還很大。
休閑農業在前期規劃、中期實施、后期完善中都離不開政府的密切支持和宏觀調控[3]。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建立以南京市農業委員會牽頭,旅游、財政、環保、規劃、交通、建設、工商等部門共同參與的休閑農業行業管理體系,政府做好部門間組織協調,落實分解各部門工作,形成開發合力;利用南京現有的自然資源、生態資源,探索休閑農業發展新模式,采取切實有力的措施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建立良性循環的休閑農業生態系統,科學制定南京市休閑農業發展規劃;加強休閑農業發展的政策配套,爭取各類政策性資金補助,如對景區水、電、氣、交通等配套設施建設給予扶持;并建立激勵和獎勵機制,資金發放與項目落實情況掛鉤;政府牽頭,共同做好休閑農業景點及周邊治安管理。
科技是休閑農業向深度和廣度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休閑農業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作用。今年,南京市農委、市科委、南農大、南林大、省農科院等五家單位組建“南京市農業科技創新聯盟”,市農委出臺《事業單位科技人員掛職園區實施方案》,選派10名科技人員掛職江寧區湯山翠谷農業科技園、六合區竹鎮現代農業示范區、高淳縣陽江現代水產養殖示范區等10個現代農業園區管委會,擔任主任助理,利用科技人員及其身后科研團隊的力量提高園區的科技水平,輻射帶動周邊農民科技致富。另一方面需提高景點(區)農業產業的機械化水平,既可提高休閑農業科技含量,也可減少用工負擔。近年來南京農科所積極將科研新成果向農業園區推廣應用,長壽菜、紫心甘薯、空中結薯、架式草莓、設施花卉等“三新”技術在休閑農業景點示范應用。2012年4月28日,在六合龍池現代農業示范園示范推廣的“科研—產業對接”服務模式受到市領導高度評價。
“創意,改變農業未來”,這是2010年10月第三屆中國創意農業發展論壇的主題,與會者認為創意將改造傳統農業的發展模式,實現產業的創新和發展方式的轉變,是推動農業發展的新引擎。2009年,南京市推出“十個”休閑農業創意活動,如萬成農莊的“婚慶喜事進農莊”推出后,在社會上產生了較大影響。2012年5月15日,由農業部主辦的全國休閑農業創意精品大賽華東分賽上,南京市農委組織了25個創意作品參賽,取得喜人成績,共斬獲金獎、銀獎、優秀獎總計9個獎項,位列江蘇省第一。
去年,風靡全球的香草觀光項目落戶南京湯山翠谷,園區內種植了薰衣草、檸檬馬鞭草、迷迭香、百里香、羅勒、香茅、薄荷等上百種香草,讓人獲得視覺、嗅覺、味覺、聽覺、觸覺等全方位的感官體驗,為夏天增添了一抹清爽愜意。園區內還提供水蜜桃、梨、葡萄、草莓等鮮果采摘、垂釣、認領農田等農業休閑體驗活動,全部建成后,將成為華東地區最具創意的休閑農業觀光園區。因此,只有引進、開發一些創新創意產品到休閑農業中,才能培育更多有影響的特色品牌。休閑農業最需要創意,創新創意在休閑農業中前景無限。
2009年南京市實施了“金陵農莊建設工程”,核心工作就是組建農莊聯盟,加強農莊聯合、做大南京休閑農莊品牌。2012年南京市重點打造一批農家樂示范村工程,發展以農民家庭為基本接待單位、以自然村落為主的農家樂特色示范村,按照“農戶出資、政府補貼”的方式,進行農家樂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著力發展農家樂餐飲和鄉村旅館。通過進一步整合資源,一方面解決受農業季節性瓶頸制約而使資源閑置,另一方面因檔次低而造成吸引力、影響力不大的問題,提高休閑農業景點(區)的接待水平,延長游客停留時間,產生規模經濟效益[4]。
加強休閑農業宣傳推廣,利用各種宣傳媒體如電臺、電視臺、報紙、網站等進行宣傳;利用農村節慶假日,組織觀光旅游,舉辦展覽會和科普培訓等活動進行宣傳;加強與旅行社的合作,與周邊景點、景區相結合,擴大旅游市場[5]。
多渠道開發客源市場。一是自駕游客源,至2011年底南京市私家車已達79.63 萬輛,年增長23%,隨著私家車的不斷增加,節假日家庭自駕車出游的形式越來越受到人們青睞,這必然導致自駕車旅游的高潮。二是學生客源,休閑農業景點(區)可圍繞觀賞、學習、科技、生態等主題,突出知識性、趣味性和參與性,讓生活在現代都市的青少年對傳統農業生產生活方式和農村環境氛圍增強了解。三是離退休客源,據調查,休閑農業景點游客以中青年居多,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離退休人員不斷增加,他們一般具有更多的時間,且大多數人有農業、農村情結,不能忽略這一市場,可充分利用社區的平臺,做好這一市場的宣傳、開發。
建設南京農業科技館(博物館)。在市區或在交通便利的市郊選取一個固定場所建設南京農業科技館(博物館),在該館內選擇和集中南京特色鮮明的農業生產、生活、典故、古村落等農業文化、農業科技和農業景觀材料,采用現代手法加以集中展示,方便游客參觀、考察、學習、研究。在各區縣舉辦重大休閑農業活動或節慶活動時,在此設立分會場,因其區位優勢可增加活動的受眾面及擴大宣傳效果。
[1]張永青.南京休閑農業(農家樂)在我市的發展與相關要求[EB/OL].南京市農委網站,2011-04-22.http://carnival.njaf.gov.cn.
[2]農業部發布休閑農業發展“十二五”規劃[J].農村財政與財務,2011,(10):5.
[3]謝曉萍,劉恩財,沙黎明.大連市休閑農業發展問題與對策建議[J].廣東農業科學,2012,(5):155-157.
[4]孫兆慧.臺灣休閑農業發展經驗及對北京的啟示[J].國際經濟合作,2012,(1):81-85.
[5]何 彪.我國休閑農業發展探討[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1,(8):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