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勁
(湖北科技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湖北咸寧 437100)
湖北省通山縣遺留著為數較多且保存完好的傳統民居,現存具有研究、觀賞、開發價值的明清民居群落30多處。但是隨著鄉村城鎮化速度的進一步的加快,古民居毀壞程度嚴重,新建民居中使用新型建材和現代工藝現象十分普遍,保護和傳承通山民間木雕門窗藝術就顯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通山縣位于湖北省東南部的鄂贛交界處,幕阜山脈中段北麓,地勢地貌為低山丘陵地區,山地林木繁盛,樹種資源種類豐富;區域內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境內河流多在山谷之中,彎曲多變,落差大。
通山傳統木雕門窗是指通山縣及其周邊地區的一種以本地木材為基本材料進行雕琢加工的民間工藝。通山木雕門窗藝術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年間九宮山道教宮殿建設時,通山境內就有了以木雕為職業的手工藝人,到了明清時期通山木雕門窗的技藝已日趨完美,從現存的明、清古建筑木雕門窗可以看出,通山木雕藝術保留了部分荊楚文化的風格,同時受到了徽文化的影響,而又自成一體,究其原因,通山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本土文化和徽文化互相滲透,而元末明初時期的“江西填湖廣”移民運動加劇這種融合。
通山木雕分大木雕刻和細木雕刻兩類,木雕門窗屬于細木雕刻,通山木雕門窗形式多樣,淺浮雕、深浮雕、透雕、圓雕、實地雕、鏤空雕、陰雕、陽雕都有,其大多形式是浮雕。通山木雕門窗考慮到通風、采光、美觀的需要,用材大多選擇木質纖維緊密、打鑿不易開裂、利于運刀、不易變形的木材。由于門窗裝修上的雕刻直接關系到日常居處的美化,所以在工藝上力求精益求精,尤其是用于分隔空間的隔扇門要求人們的視線隔而不斷,雕刻必須剔透、嵌空,因而畫面中的形象栩栩如生。
通山木雕門窗圖案有著豐富、廣泛的題材和內容,其雕刻作品的主題主要為神話傳說、歷史人物、自然山水、動物、植物和器物,民間鄉土風格濃厚。
具體來說圖案題材包含以下內容:
1)吉祥圖案,如連生貴子、百年好合;
2)歷史人物、文學故事,如《西廂記》《三國演義》《二十四孝》《放鶴亭記》《桃花源記》等;
3)直接表現當地人民農耕生活的題材,包括耕種、織布、商賈、愛情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4)人們熟悉的植物以及動物,如喜上眉梢、竹報平安、五谷豐登等等;
5)幾何圖案,以直線、曲線、三角形、方形、菱形、梯形等圖形規律性排列,富于節奏韻律,視覺沖擊強烈;
6)文字圖案,如壽字、萬字等組成的圖案。
通山木雕門窗裝飾圖案豐富多彩,紋樣體現出濃郁的原生態與鄉土味,具有獨特的實用價值和美學價值。第一,先民運用古代樸素自然觀,為趨吉避兇而祈求平安吉祥,營造出濃厚的“喜慶祥和”文化氛圍,如以圖案“福祿壽”的組合最為廣泛;第二,以形意或諧音、同音的象征手法,利用物的直觀形象來表達抽象的寓意,表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含蓄委婉的特點,如以圖案蝙蝠同幸福的寓意表現吉祥愿望;第三,紋樣符號連續運用到左右相鄰的門窗,形成格扇門窗立面主題的連貫性和審美性,如梅蘭竹菊、魚馬牛鶴等動植物紋飾趨于簡化,僅保留其基本原形,構圖連續排列圖案紋樣,追求畫面結構的嚴謹與變化。
通山木雕門窗的圖案層次立體分明,造型粗獷,線條流暢,不同于中國別的地區木雕的細膩逼真風格,顯現了屬于自己的地域風格。通山木雕門窗圖案所表現的題材普遍采用具象的表現手法,造型上大膽夸張,表現出情景相容、妙趣橫生而又雅俗共賞的意境。
例如歷史故事的人物采取頭大身小、人大房小的造型手法,而人物面部五官的表情采取洗練、質樸、稚拙的刻畫手法,人物的身體動勢采取夸張、活躍、幽默的刻畫手法,造型夸張而有節,變化適度,突出表現人物的畫面形象生動傳神,使具象的形象充滿了抽象元素。
木雕門窗的圖案在不同的位置、工藝和色彩具有不同的裝飾效果,充分展現了通山人民鮮活的生活氣息,極具鄂南農耕文化特色。通山傳統建筑的門窗以木材為主要材料進行雕刻裝飾,門窗的形狀、尺寸、比例、色彩、造型等元素對建筑的整體藝術風格有很大的影響,門窗虛實對比的排列,具有分隔和裝飾建筑內外空間的實用功能,成為建筑重要組成部分,而木雕門窗的裝飾圖案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圖案藝術中蘊含著博大精深的文化韻味。
1)圖案裝飾部位。
外墻、內墻、天井等建筑分隔空間中,大量使用木雕門窗,特別是建筑內部立柱之間的木質隔墻以木制隔扇門或隔扇窗來分隔,起到安全、采光、通風及分隔室內外空間的作用。裝飾門窗多在格心、腰花板、裙板等表面雕刻豐富而精美的圖案,成為具有獨特審美情趣、地域文化的視覺中心,隔扇窗一般設有雕花和窗欞格,是進行木雕裝飾的主要部位。
2)圖案裝飾工藝。
通山木雕門窗具有工藝手法多、技法純熟的特點。裝飾工藝和雕刻技法大多以浮雕和鏤雕結合,深浮雕與淺浮雕相串連,表現手法形式多樣、生動,既有明代的樸拙洗練,也透出清代的精致靈巧。木雕的材料多選用本地木材,既有樟、梨、檀、椿、杉等優質木材,也有榆、楊、柳、松等普通木材,根據不同木材材質以豐富傳統技法,分留底雕刻(線雕、浮雕、陰雕)及無底雕刻(透雕、鏤雕、圓雕、透空雙面雕),講究虛實主次、線條分割、層次節奏的處理雕刻技巧。
3)圖案裝飾色彩。
通山明清建筑木雕門窗圖案裝飾的色彩,普遍選用優質硬木的原色,為了體現木材本色和紋路的美感,罩上一層透明的桐油,借助硬木細膩的質地、優雅的色澤及華美的斑紋,呈現出樸素自然的民族審美情感。同時紅色、金色是通山木窗最常見的裝飾色彩,這兩種顏色分別象征著喜慶、華貴含義,呈現出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和審美特征,這些色彩涂在木質的雕刻圖案材料上,既可美化木雕又可起到防腐蝕保護木雕的作用。
通山古代的官商富戶,為光宗耀祖修建的祠堂、書院、豪宅等建筑,力求回避中國傳統封建政治制度強調建筑等級身份的限制,營造建筑另辟蹊徑,在整體裝飾方面花費巨資,對建筑的門窗等構件用材考究,紋飾圖案精美,雕刻工藝細致,強調在木雕門窗圖案裝飾上講究采用象形、會意、諧音、比擬、借喻等手法,并在構成中巧妙處理諸如紋樣與寓意、肌理與色彩、結構與工藝等各種因素的位置關系,共同構筑了通山木雕門窗圖案藝術的文化特性,達到功能性與審美性的完美統一。由此可以看出,建立在農耕經濟和宗族血緣關系基礎上的通山木雕門窗藝術,深受中華傳統文化和儒家宗教倫理思想的影響,形成了淡雅樸素的審美觀,有著較強的歷史、文化、藝術和觀賞價值。
千余年來,通山木雕門窗圖案始終是鄂南民間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鑒于通山木雕在國內外具有的廣泛影響,2011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將通山木雕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這對研究鄂南古建筑和木雕藝術,豐富和完善荊楚美術史,有著十分重要的積極意義。
當前,通山木雕門窗的保護與傳承正面臨著日益嚴重的困境,需要我們改進和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新型的建筑材料、現代建造工藝已經普遍取代傳統的民居建造,使木雕門窗已經淡出人們的視野,而一些掌握獨門絕技的木雕老藝人相繼去世,年輕人大多不愿意從事艱辛的木雕工作而外出打工,使木雕門窗藝術的生存環境日益萎縮,其生存狀態也值得我們高度關注。
因此,通山木雕門窗要立足當地實際情況,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采取三點措施:
1)政府在通山木雕門窗技藝的保護方面給予社會干預性力量,全面深入細致地開展普查工作,摸清通山木雕門窗圖案藝術的發展、演變及生存瀕危狀況,完善通山木雕門窗數據采集工作,在此基礎上,制定完善的搶救保護計劃,包括法律、行政和財政等措施,促進傳承活動的可持續發展;
2)建立通山木雕門窗技藝傳承人的制度,為其帶徒傳技提供平臺,并提供生活待遇和社會待遇,將木雕技藝傳承保護較好的村落設立為木雕生態重點發展區域,并成立通山木雕藝術保護協會;
3)將通山木雕門窗圖案藝術納入地方中學和地方院校的美術類課程,積極發揮教育功能在保護和傳承本土文化藝術上的作用,使通山木雕的非物質遺產傳承和發展能在青少年教育活動中得到延續。
通山傳統木雕門窗圖案有著厚重的歷史、鮮明的風格和地方特色,其藝術題材廣泛,紋樣寫實表意想象豐富,雕刻技藝獨特精湛,充滿激情與活力又自成一體。我們要切實做好通山木雕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和傳承工作,使通山木雕為經濟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1]姜維群.隔扇門窗鑒賞[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8.
[2]馬末都.中國古代門窗[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3]陳元玉.湖北民間工藝美術的風格特征探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2(12):184-186.
[4]陳乃明.淺議中國傳統門窗雕飾[J].美術觀察,2005(6):95.
[5]馬海娥,劉亞蘭.淺析中國傳統窗欞中的幾何紋樣裝飾[J].美與時代(上),2011(5):1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