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超
(河南警察學院,河南鄭州 450046)
《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出:中原經濟區以中原城市群為支撐,在全國改革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鄭州大都市區是核心增長極。中原經濟區是國內唯一肩負著探索“三化”(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新路重任,為中西部地區提供示范的經濟區。中央把探索“三化”協調發展的重任交給了河南,①參見陳茁、董學彥、楊凌:《杜鷹:中央把探索“三化”協調發展的重任交給了河南》,載大河網:http://news.dahe.cn/2011/11-12/100938987.html,2011年11月13日訪問。新型城鎮化引領新輝煌,強化新型城鎮化引領,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一體,繪就了藍圖。②參見建社:《新十八談引領篇:新型城鎮化引領新輝煌》,載大河網:http://news.dahe.cn/2011/11-15/100942502_1.html,2011年11月15日訪問。境外媒體稱之為“探路之舉”。③參見齊亞瓊:《境內外媒體紛紛聚焦 中原經濟區再掀輿論高潮》,載大河網:http://news.dahe.cn/2011/11-14/100939871.html,2011 年 11 月14 日訪問。創新,將是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永恒主題。④參見梁鵬:《勇于創新為中西部地區“三化”協調發展提供示范》,載新華網:http://www.ha.xinhuanet.com/add/touti/2011-11/12/content_24108274.htm,2011年11月13日訪問。城鄉失衡、經濟結構性矛盾突出等中國面臨的難題,中原更為典型、更為集中,解決起來更為困難,一旦突破,將具有標本和示范意義。⑤參見梁鵬:《發力中原——中原經濟區建設綜述》,載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1-11/11/c_111161409.htm,2011年11月11日訪問。中共河南省委第九次黨代會報告要求“三化”發展協調性明顯提升,這是以新型城鎮化為引領的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新型農業現代化協調推進。河南省把推進城鄉建設、加快城鎮化作為歷史性任務,視“城鎮化”為“牛鼻子”,與河南省“十二五”規劃和新農村2020年建設規劃配套制定了《推進城鄉建設加強城鎮化進程的指導意見》,要求以此為抓手,帶動經濟社會發展,為加快中原經濟區建設,實現中原崛起、河南振興提供強大支撐。
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長期需要妥善處理的一個主要關系,對其具有決定性影響的因素就是城鎮化。以新型城鎮化建設為“牛鼻子”的中原經濟區建設發展,穩定是前提、基礎和保障,特別是作為中原經濟區核心增長極的鄭州新區,更是如此,其治安保障研究與實施具有空前的必要性、重要性和急迫性。
中原經濟區建設首要是鄭州建設成為大都市區、成為帶動中原經濟區的核心增長極。因此,《指導意見》給予了鄭州很多全國“中心”和“基地”功能定位,授予了先行先試的全國“特權”:物流商貿中心、金融中心、會展中心、信息中心、創新中心、服務外包基地、裝備制造基地、電子信息基地、汽車生產基地、國際陸港和國內外有較大影響的旅游目的地城市。國家給予中原經濟區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其中,最具特色和最核心的政策支持,就是支持加大“三化”協調發展先行先試力度,允許采取更加靈活的政策措施,在城鄉資源要素配置、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農村人口有序轉移、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等方面先行先試。特別是在用地方面,提出了支持探索城鄉之間、地區之間的人地掛鉤政策試點。這些“定位”和“特權”成為指路明燈、奮斗目標和強勁發動機,使鄭州都市區建設走上了歷史性跨越式城鎮化“高速公路”。
2010年底,鄭州城市建成區面積342.7平方公里(含上街區26.6平方公里)。根據《中原經濟區鄭州都市區建設綱要(2010-2020年)》,2020年,鄭州都市區總人口將達到1500萬以上,建成區面積達到1000平方公里以上,其中主城區建成區面積800平方公里左右,城鎮化率達到80%。實現通達北京、上海、武漢、西安、南京、天津的3小時鐵路客運交通圈,建成以鄭州為核心“30、60、120、150”分鐘的中原經濟區交通輻射圈,形成直飛世界部分主要城市、營運業務覆蓋國內主要城市的現代化國際航空港。客運周轉量達到1000億人公里,貨運周轉量達到1500億噸公里;航空客運量達到4060萬人次以上,貨郵吞吐量達到50萬噸,進出口總額達到500億美元以上。世界500強跨國公司在鄭設立分支機構增至100家、國內大型企業集團來鄭設立部及分支機構100家,實際利用外資超過100億美元。接待國際旅游人數和國內旅游人數分別突破100萬人次和2億人次。根據《鄭州都市區空間發展戰略規劃》,鄭州都市區總體定位是建成國家中心城市。到2020年,中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地位略低于武漢。到2050年,總人口1550萬,總面積涵蓋鄭州全轄區7446.2平方公里,建成國家中心城市,超越武漢,和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等處于同等地位。這些目標實現的起點和支點都是在鄭州新區。
在運行層面,鄭州都市區的總體規劃是“兩核六城十組團”,“兩核”分別是現在的鄭州“中心城區”和鄭州新區。鄭州新區規模將和中心城區相同,也就是說未來鄭州都市區的核心區域將以中州大道為界由兩個規模相同的城市組成。
在具體操作層面,專家建議鄭州都市區建設要有重點,5到10年內,要強力推進鄭汴一體化。2009年初,省委、省政府作出規劃建設鄭汴新區的重大戰略決策,省人大審議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確定了中原城市群“一極兩圈三層”的戰略構想,其中“一極”就是指構建帶動河南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增長極,即“鄭汴新區”。鄭州新區作為鄭汴新區的主要空間區域,承擔著極其重要的發展任務,是中原城市群建設的重中之重。中原經濟區建設起航,鄭州新區又成為核心增長極。所以,無論從地理空間、地緣關系還是其他方面考慮,鄭汴率先一體化是一種必然選擇。
所以,未來十年,上述鄭州都市區核心增長極戰略構想的大部分和主要增長變化將體現在鄭州新區建設成就上。鄭州新區,西起中州大道,東至中牟縣東邊界,南至鄭州航空港區,北至黃河大堤,包括鄭東新區、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鄭州航空港區、鄭州國際物流園區和中牟縣等“四區一縣”,面積約1840平方公里,占鄭汴新區總面積的89%。鄭州新區建設已經啟動,源自于鄭東新區建設。2003年1月20日,鄭州國際會展中心奠基,標志著鄭東新區建設正式拉開帷幕。開建近10年,建成區總面積80平方公里,入住總人口80萬。目前,已有10余家河南省百強企業總部、10余家國內外500強企業總部或分支機構、25家世界500強企業、47家國內500強企業落戶。
今后一段時期,加快鄭州新區建設,重點推進七組團,即CBD、龍湖區、鄭州東站地區、國際物流園區、龍子湖高校園區、白沙——綠博園組團、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原來的規劃是到2020年,城市功能區建設用地控制在330平方公里左右,人口達到330萬人左右。在中原經濟區建設強大動力的驅動下,現在的戰略構想是,到2020年,鄭州新區的建成區面積達到400平方公里左右,人口達到400萬,GDP占鄭州全市比重30%以上。這與近年來迅速發展的整個鄭州市相比,可以深刻地反映出鄭州新區城鎮建設戰略規劃的高瞻遠矚和宏大,不久的將來,鄭州新區會由鄭州城鎮建設的邊區發展為鄭州都市區建設的中央高地,河南省城鎮建設的核心增長極,全國城鎮化建設的亮點。因為,全國范圍內,2010年,城鎮化率47.5%,“十二五”末城鎮化率將達到51.5%,增加4個百分點;河南省戶籍人口數為1.04億,其中農村人口6000多萬,城鎮化率38.8%,在全國倒數,“十二五”末城鎮化率將達到48%,是全國平均速度的兩倍多;鄭州市城鎮化率是66.4%,常住人口862.7萬,其中,在城鎮居住的人口548.8萬人,比2000年增加182.1萬人,平均每年增加18萬;①參見《十年來鄭州城鎮人口平均每年增加十八萬》,載鄭州市人民政府網:http://www.zhengzhou.gov.cn/sitegroup/root/html/fdae9f5d2880d70e012880f062270084/20111116085306358.html,2011 年 11 月16 日訪問。而未來十年,僅鄭州新區每年新增城鎮居住人口將達到20萬以上。
鄭州新區與鄭州“中心城區”的城鎮化建設有明顯的區別,“中心城區”建設中最大的和主要的城鎮化任務是完成規劃范圍內的城中村、棚戶區和危舊房的改造,鄭州新區建設是真正全面意義上實現“三化”協調發展的“農轉非”城鎮化,正在推進的是高起點的以骨干路網及城市出入市口整治提升為重點的交通道路建設工作、以生態廊道景觀綠化為重點的林業生態工作、以道路沿線生態景觀生態水系建設為重點的生態水利建設工作和以合村并城、新型農村社區、產業集聚區建設為主要內容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工作。其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城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要準確把握新型城鎮化與城市化、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與新農村建設的關系,突出新型城鎮化建設從農村切入這個特點,明確新型城鎮化是把大量的農民轉移到新型農村社區、鎮區和縣城居住就業的城鎮化,不是讓所有農民涌入大城市的城鎮化。同時,鄭州新區作為中原經濟區核心增長極,城鎮化建設也不可回避地包括產生大批農民涌入和生成大城市的城市化,而且這一借助綜合交通樞紐等“中心”和“基地”建設、產業集群和產業集聚區“以業興城”進行城市化建設是未來十年乃至四十年城鎮化建設的主要內容。
2011年以來,鄭州新區接連發生歹徒駕駛摩托車搶劫、搶奪案件數十起。這一系列搶劫搶奪案,看似簡單的事件,但它不僅僅是鄭州新區迅速發展過程中街面發生的個案,同時,隨著城鎮化的跨越式發展,是對以后鄭州新區建設呈加速度推進過程中治安形勢發出的一個信號,經濟高速發展、社會急劇轉型的過程中,直接和間接造成的社會矛盾糾紛、帶來的治安形勢發展變化是伴生物,需要高度關注、認真研究、仔細分析,為“月暈知風、礎潤知雨”奠定基礎。
城鎮化是我國當前最大的內需,是支撐我國未來幾十年持續增長最為持久的動力。②參見陳葉軍:《辜勝阻:城鎮化是中國當前最大內需和動力》,載人民網:http://theory.people.com.cn/GB/13027369.html,2010年11月28日訪問。大中城市流動人口帶來的治安防控問題是眾所周知的,鄭州新區的城鎮化、工業化建設帶來流動人口的噴涌。鄭州東站是亞洲最大的火車站,是鄭州新區建設的火車頭,這只是鄭州綜合交通樞紐的一個節點。高速公路在加密擴建、城際鐵路在快速推進、地鐵正在鋪軌、新鄭機場第二航站樓開始建設等龐大交通網“硬件”正在迅速形成和擴張。中原經濟區不僅是“經濟區”還是“試驗區”,鄭州新區是“試驗中心”,人、財、物的大流動網正在迅速發揮凝聚和輻射膨脹效應。經濟在發酵、繁榮的同時,由此直接形成的社會面公共治安秩序的挑戰正在迎面而來。
街面流動人口治安問題只是鄭州新區發展面臨治安形勢之一角,經濟發展、社會轉型帶來的將會是更多更深層次、防控難度更大、解決更為棘手的治安問題和難題。
鄭州新區未來的建設是“以業興城”,隨著更多項目的引入,很多農民所從事的工作也將從原來農業產業向非農業產業轉移,最終真正轉變身份,成為市民。運籌建設伊始,隨之而來的就是征地及其相關問題。
我國征地制度的最大弊端,就是農地城鎮化過程中造成農民城市化進程滯后,造成大量“偽城市化”農民。城市化的過程是人口和資源流動同時進行的過程,城市建設不僅是城市道路和設施的建設,更是城市社會和城市生活的建設,讓生活更美好,把后者擺在第一位才是正常、有序的城市化進程,但事實上并非完全如此,城市生活有許多呆滯、僵化、失序的狀態。我國城市化過程中,有人口流動,土地資源卻不流動。目前城市人口的增加快于城市生活的提升,6億多城市人口,其中包含了1.4億農民工和1.45億住在城市的農村人口,這2.8億人口并沒有完成身份轉變,享受不到“真正”的城市生活。③參見《學者稱中國城市表面繁榮 人口增加快于生活提升》,載中國新聞網:http://news.sohu.com/20111113/n325448754.shtml,2011 年11 月13 日訪問。有60%失地農民生活困難,有81%的失地農民對未來生活擔憂,沒有因失地影響基本生活的只占30%,④參見《中國失地農民4000萬 有60%生活困難》,載網易網:http://news.163.com/11/0310/02/6UOJ3QI400014AED.html,2011年11月24日訪問。征地安置就業僅占2.7%,空閑在家約占20%。①參見《張元富:建立和完善失地農民社會保障體系》,載中國網絡電視臺:http://news.cntv.cn/china/20110309/109549.shtml,2011年11月24日訪問。居住半年以上即按城市人口統計,事實上沒有享受市民待遇,因此,最大問題是將被征地農民城市化作為征地拆遷制度改革重點,須同步實現三目標:繼續為城鎮化、工業化提供土地資源;保護耕地;保護被征地農民權益,減少征地糾紛,維護社會穩定。②參見《征地造成大量“偽市民化”農民 未享受市民待遇》,載搜狐網:http://news.sohu.com/20111123/n326537430.shtml,2011年11月23日訪問。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外來人口融入城市的愿望越來越迫切。改革開放30多年來,3億多農村人口遷移到城市,但是1.28億生活在城鎮里的人沒有城鎮戶口及享有城鎮居民待遇,在物質層面之外,還有其精神層面,關涉到人的尊嚴。處理得好,這將是國家發展的根基和源頭活力;處理不好,就將是發展的陷阱,城市化的陷阱和現代化的陷阱。③參見徐百柯:《我國半城市化人口達1.28億 戶籍制度被指是禍根》,載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1-12/04/c_122372531.htm,2011年12月4日訪問。
我國行政訴訟制度實施20多年來,前期訴訟量排在第一位的是公安行政訴訟,進入21世紀以來,因為征地和拆遷糾紛產生的行政訴訟量越來越多地超過公安行政訴訟。在這些正常的法律救濟途徑以外,更多的是征地和拆遷糾紛形成的群體性事件此伏彼起,基層維穩工作成為社會各界深思的問題,直接關系執政之基,而且成為公安機關最為關注和認為最為棘手的社會治安問題。
鄭州將人口發展目標定為2020年超過1500萬人,一定要考慮城市的承載能力,同時還要謹防因人口快速增長而導致都市區出現貧民區的可能性,而這一問題出現可能性最大的就是鄭州新區。鄭州新區建設類似深圳的發展,成為已經初具雛形并呈加速度發展的新型大都市,是建立在已經和正在迅速消失的成百上千的小村莊土地上的,而這一個個村莊里面居住的是祖祖輩輩在這里男耕女織生活了幾十年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農民。
從鄭州新區的總體城鎮規劃上看,體現新型城鎮化的城鄉統籌、城鄉一體進行規劃和發展。鄭州新區城鎮體系規劃,近期為2009~2015年,遠期為2016~2020年,遠景2020年以后。規劃區為鄭州新區全域,包括城區及郊區兩個部分。城區即由鄭州新區規劃城區各組團及組團間的生態綠地構成的區域;郊區即鄭州新區城區以外的區域,包括小城鎮及其農業生產空間。通過“組團型全域城鎮化”發展戰略,促進鄭州新區作為高水平城鎮化地區的迅速發展。人口發展歷程及城鄉分布,規劃近期2015年,鄭州新區人口達到270萬人,其中城區達到200萬人,小城鎮鎮區達到30萬人,農村人口減少至40萬人;規劃遠期2020年,鄭州新區人口達到400萬人,其中城區達到323萬人,小城鎮鎮區達到45萬人,農村人口減少至32萬人。規劃近期2015年,鄭州新區城鎮化率達到85%左右;規劃遠期2020年,建立“城區·新市鎮·一般鎮”三級城鎮等級結構,鄭州新區城鎮化率達到92%左右;2020年以后,建立“城區·城區外圍組團·小城鎮”三級城鎮等級結構。在2012年全國土地工作會議上,鄭東新區作為成功樣板介紹了經驗,但是,上述城鎮化進程引領下經濟社會的發展,繼往更要開來,更要清醒地認識到未來征地過程中民眾的新需求、新期待,妥善解決社會治安形勢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
《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指導意見》發布后,鄭州推行居住證制度,不到一個月時間,鄭州就有170萬流動人口領取了居住證。持居住證可享受就業、購房、教育、計生等公共服務。鄭州市政府出臺的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意見規定,流動人口憑居住證,可享受多項公共服務:子女上小學、初中可以就近分配入學;可以辦理機動車駕照和車輛上牌;子女可以接受計劃免疫接種;人事勞動部門提供職業培訓、技術資格評定考試、就業服務;計劃生育部門提供免費生育健康技術服務;可以購買限購商品房以及住房交易、房屋租賃等。鄭州市公安局有關負責人稱,今后,將以居住證為依托,統籌流動人口現住地的登記管理、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把辦理居住證與就業創業、社會保障、子女入學、計劃生育、證照辦理等權益結合起來,不斷擴大流動人口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項目,充分發揮居住證的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兩個功能。④參見李鳳虎、李慧:《鄭州170萬流動人口領到居住證 可享受就業等服務》,載大河網:http://news.dahe.cn/2011/11-18/100949443.html,2011 年 11 月18 日訪問。推行居住證制度,最核心的意義是加強和改進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促進流動人口融入城市。目前,鄭州市區有306萬流動人口,與鄭州市區戶籍人口基本持平。城鎮化在加速,流動人口的增長在加速,幾乎是耕地上生長、農民肩頭上扛出來的鄭州新區,其融故納新能力在接受考驗。
鄭州新區規劃到2015年,力爭實現“三個兩千億、三個一萬億”目標,即建成全國重要的汽車生產基地和銷售集散地,整車生產能力達到100萬輛以上,銷售收入達到2000億元以上;建成全國重要的電子信息產業生產基地,銷售收入達到2000億元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2000億元以上;全部工業銷售收入突破1萬億元、重點產業集聚區營業收入突破1萬億元、工業累計投入突破1萬億元。近在眼前的跨越式目標成績,是城鎮化、工業化帶來高投資、高產出、高效益,能否避開因人口快速增長而導致都市區出現貧民區以及與之伴生的治安等問題,這是不容有絲毫輕視的重大問題。
就業問題形勢嚴峻。2006年以來,通過多渠道開發和增加就業崗位,鄭州市完成新增城鎮就業人員77.2萬人,其中,下崗失業人員25萬人,“4050”等就業困難人員8.8萬人,公益性崗位就業5.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在3%左右;累計完成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74.7萬人,完成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44.4萬人。2010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13.4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人數11.2萬人。在《2010~2011年中國城市基本公共服務力評估》報告中,鄭州市“社會保障和就業”排名第一。①參見《全市6年新增城鎮就業77萬》,載鄭州市人民政府網:http://www.zhengzhou.gov.cn/sitegroup/root/html/fdae9f5d2880d70e012880f062270084/20111109085945644.html,2011 年11 月10 日訪問。但是不能因此而驕傲,僅僅與鄭州新區城鎮化發展伴生的就業需求,每年需要妥善安置新增城鎮就業人員就數十萬計。僅以大學畢業生這一人才群體就業需求為例,鄭州每年有需要就業的大學畢業生近10萬人。僅鄭東新區龍子湖高校園區而言,已經入住師生突破15萬人,其中絕大部分是學生,2013年應屆畢業生3萬多人,大家都在為就業而思考、準備、煎熬或奔波。2020年以前,應屆畢業生數字每年還會遞增萬人左右,就業形勢恐將更為嚴峻。
收入水平與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求差距明顯,考察鄭州市近年來市民、農民和農民工的經濟收入等生存基礎、生活狀況和發展需求可見一斑。
2010年,鄭州市城鎮單位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32779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897元,比上年增長10.4%,比“十五”末的10640元增加了8257元,平均每年增加1651.4元;其中,市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9376元,比上年增長11.2%,比“十五”末的10977元增加了8399元,平均每年增加1679.8元。②參見《去年鄭州市城鎮居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長一成》,載鄭州市人民政府網:http://www.zhengzhou.gov.cn/sitegroup/root/html/4aef1408288f5ea201288f62e38d002b/20110311090351277.html,2011 年11 月15 日訪問。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6年至2010年,相繼突破5000元、6000元、7000元、8000元、9000元,分別達到 5559元、6594元、7548元、8121元、9225元。③參見《農民人均純收入五年凈增4451元》,載鄭州日報網:http://zzrb.zynews.com/html/2011-03/28/content_262795.htm,2012年2月4日訪問。
2011年,鄭州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12元,比上年增加2715元,增長14.4%。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1050元,首次突破萬元大關,比2010年增加1825元,增長19.8%。從收入構成看,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平均為5654元,比上年增長38.7%,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為51.2%;家庭經營純收入為4306元,增長4.3%,占39.0%;非生產性純收入為1090元,增長6.7%,占9.8%。農民純收入增長速度高于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5.4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比率由上年的2.05∶1降低到1.96∶1,但絕對差距繼續擴大,由上年的9672元擴大為2011年的10562元。④參見《去年鄭州農民人均收入破萬 城鄉收入絕對差距擴大》,載大河網:http://news.dahe.cn/2012/02-01/101070975.html,2012年2月1日訪問。
鄭州新生代農民工平均年齡25歲,受教育程度比上一代要高,因為資歷淺,受專業培訓比例低,他們平均月薪1850元,低于全市整體水平,鄭州市全市農民工整體月工資平均水平能達到2000元。鄭州有46.9%的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沒有居所,早上趕到城里打工,晚上回到自己在農村的家里。有32.5%的新生代農民工租房住,有20.6%由工作單位提供住所,只有極個別的新生代農民工在城里面有自己的住房,也多為父母購買。有近一半的新生代農民工將子女帶在身邊,生活在城市。但在應入托的子女中,75.8%的孩子進的是私立幼兒園,只有6.1%的孩子能進公立幼兒園,3.0%的孩子進的是農民工子女幼兒園,還有15.2%的孩子根本沒有入托。在應該入學的子女中,66.7%的孩子上的是公立學校,20.0%的孩子上的是私立學校,6.7%的孩子上的是農民工子女學校,甚至有6.7%的孩子沒有入學。⑤參見王俊偉:《鄭州新生代農民工平均25歲學問比老輩大掙錢沒人多》,載大河網:http://news.dahe.cn/2011/11-23/100955882.html,2011 年 11 月23 日訪問。
鄭州商品房均價不到7000元/平方米,鄭東新區商品房低價10000多元/平方米,高價20000多元/平方米。鄭州住宅小區大玩“搶車位”,地下停車位規劃明顯偏少、價格增長迅速,從調控開始的2003年算起,鄭州停車位的平均價格至少翻了三倍,每平方米價格超過房價,緊缺率高、價位高最明顯的就是在鄭東新區。①參見曾邦華:《地下停車位每平米售價超過房價車位投資暗涌中原》,載大河網:http://news.dahe.cn/2011/11-23/100955955.html,2011 年 11 月24 日訪問。
從全國層面而言,2011年以來,社會各界聚焦“中等收入陷阱”,分析我國的社會長治久安和人民安居樂業的困難和風險,而且成為西方研究中國的一個核心焦點話題。國際經驗表明,人均GDP在3000~10000美元的階段,既是中等收入國家向中等發達國家邁進的機遇期,又是矛盾增多、爬坡過坎的敏感期。這一階段,經濟容易失調,社會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發展容易掉進“中等收入陷阱”。經濟快增、國力變強的背后,一個現實正在逼近:轉型中凸顯的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使跳出“貧困陷阱”的中國在“十二五”面臨一個新挑戰——“中等收入陷阱”。②參見龔雯、杜海濤、崔鵬:《我們能否跨過“中等收入陷阱”》,載人民網: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5232454.html,2011年11月25日訪問。人民論壇雜志在征求50位國內知名專家意見的基礎上,列出了“中等收入陷阱”國家的十個方面特征,包括經濟增長回落或停滯、民主亂象、貧富分化、腐敗多發、過度城市化、社會公共服務短缺、就業困難、社會動蕩、金融體系脆弱。2011年9月16日,中國首部《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指標體系研究報告》發布,認為當前有9類糾紛最容易引發社會矛盾,并很可能轉化成社會風險。排在前兩位的是征地糾紛和拆遷糾紛,強調五大矛盾正處于從潛在風險向公共危機轉化的臨界點上:一是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基尼系數超過0.5,逼近社會容忍線;二是社會深層次矛盾日益凸現并有激化的趨勢,通貨膨脹、社會分配不公、貪污腐敗現象乃當前之首;三是社會治安形勢嚴峻,無直接利益關系的群體事件或惡性事件呈現上升趨勢;四是仇富、仇官、仇權的社會心態問題日漸突出,極易借助現代傳播媒介迅速放大為社會危機;五是非傳統安全危機正成為公共安全的主要威脅。這些嚴峻的治安形勢,在中原經濟區核心增長極建設中尤為典型。而且,把中原經濟區建設打造成為全球開放中心,是明智之舉、歷史選擇。③參見董暢巖:《龍永圖:把中原經濟區打造成全球開放中心》,載大河網:http://news.dahe.cn/2011/11-28/100962789.html,2011年11月28日訪問。
當前,“人民內部矛盾凸顯期、刑事犯罪高發期、對敵斗爭復雜期”形成的戰略挑戰期與戰略機遇期并存,由此而來的治安挑戰不言而喻。鄭州新區日新月異、致力于經濟快速健康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的建設中,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更應清醒地看到經濟運行的嚴峻形勢。當前,經濟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依然突出,各種不確定、不穩定因素仍然較多。搶抓《指導意見》發展機遇,用好有利條件,努力實現跨越式發展,保持清醒頭腦,采取積極措施應對,維護社會長治久安,為經濟快速健康發展、人民安居樂業提供強有力治安保障。
鄭州新區是打造一個新鄭州,鄭州新區建設順利進行、和諧發展、充滿活力是必需的,不言而喻!社會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是前提,這是公理!
筆者認為,對刑事訴訟目的的界定不能脫離法律的規定。我國2012年修訂的《刑事訴訟法》第1條規定:“為了保證刑法的正確實施,懲罰犯罪,保護人民,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安全,維護社會主義社會秩序,根據憲法,制定本法。”這說明我國刑事訴訟法具有懲罰和保護兩個目的。
鄭州新區的建設必須擺脫各地維穩中簡單機械地使用票頭、拳頭、廟頭和老頭的維穩模式,盡量避免公民暴力維權。④參見黃小星:《黨校教授開維穩課 稱釘子戶是捍衛人權非刁民》,載騰訊網:http://news.qq.com/a/20111128/000331.htm,2011年11月28日訪問。公安機關更是要不斷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上求得突破,要不斷探索規律、提升發展理念,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加快在以領導方式轉變帶動發展方式轉變等方面下工夫,實現科學發展。
鄭州新區的治安保障,警政理念不僅應該與時俱進,而且還應該適度超前,與中原經濟區建設鄭州新區核心增長極的現狀、迅速發展趨勢需求的治安勤務相適應,更新警政理念,變被動為主動。
中原經濟區原有的行政區域劃分,一方面提高了地方積極性,另一方面也阻礙了經濟要素自由流動。國務院制定這么多經濟區,就是為了打破省與省、市與市之間的行政障礙。中原經濟區鄭州大都市區核心增長極建設,在行政區域劃分和經濟建設規劃上,鄭州新區變“邊緣”為“前沿”,警政建設同樣首先需要這樣的警政理念,立足鄭州新區是中原經濟區鄭州大都市區核心增長極的核心增長極,變“邊緣”為“前沿”、主動先導,提前謀劃實施鄭州新區的治安保障方案和舉措。
中原經濟區建設的思路已經明確:新型城鎮化是引領,要以新型社區建設為城鄉統籌的結合點、城鄉一體化的切入點。⑤參見梁鵬:《探路新型城鎮化——中國最大傳統農區發展路徑之變》,載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2011-11/11/c_111161445.htm,2011年11月13日訪問。鄭州新區未來的建設以產業園區經濟帶動為主要特征,實現“以業興城”,建設和發展產業集聚區,以帶動城鎮化,以產業集聚區和主題功能區來布局。加快鄭州新區建設,重點推進七組團,即CBD、龍湖區、鄭州東站地區、國際物流園區、龍子湖高校園區、白沙——綠博園組團、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與河南警務體制機制改革相輝映,以每個組團的區劃為基礎建立七個鄭州市公安局直屬派出所(分局),以利于警務實施的科學分工、便利合作、有機配合。
目前,鄭州“中心城區”的各主要“出入口”,猶如氙氣燈亮度的多個LED燈橫在道路上方,車輛經過,司機很難看清前方路況,甚至會出現“短暫失明”,這些燈是車輛監測記錄系統的一部分。把這些道路稱為“出入口”,并采取這些欠妥的措施,一方面,說明“中心城區”是治安保障的中心、新區還是邊緣的警政理念;另一方面,說明一定程度上沒有充分重視警務舉措首先應該體現整體規劃為民、具體措施便民利民的基本原則。
作為鄭州新區建設起步區的鄭東新區,向科技要生產力,已經建立了鄭東新區數字化城市管理指揮中心,通過資源整合,形成全方位的城市管理指揮調度綜合服務中心,具備統一視頻監控、大屏幕多功能顯示、城管案件集中采集、城市管理資源統一管理、可視化移動指揮調度、應急預案指揮和案件監督管理等六大系統功能,提高管理過程中的快速反應能力。360°旋轉高清攝像頭就像“千里眼”,使鄭東新區城管實現了“快、精、準”。鄭東新區目前已實現對起步區(33平方公里)的數字化城市管理全覆蓋,共劃分為36個萬米單元網格,在5個街道辦事處、9個區級職能部門安裝了數字化城管終端。256個360°高清攝像頭遍布起步區各大路口和重要位置,值班人員24小時進行監控,隨時掌握城區動態。①參見王文霞:《城市管理有了“千里眼”》,載中國日報網: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jryw/2011-11-08/content_4297334.html,2011 年11 月9 日訪問。
作為數字化鄭州建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借鑒鄭東新區城市管理數字化建設的經驗,根據鄭州新區核心增長極的地理信息、社情特征和治安保障需求,借助中辦、國辦[2011]4號文件千載難逢歷史機遇,加大投入力度,加強科技強警的基礎設施建設。已經建成的鄭東新區城市管理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轄區內單位監控網絡等資源,應該實現聯網和信息資源共享。公安機關應該做好數據庫支撐信息警務,軟件建設、基礎信息錄入,信息使用成為習慣,凸顯網絡警務便捷與效能。
與警務信息化相輔相成,克服機關化、行政化的弊端,做好實戰化勤務規劃和實施,主要是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網格化勤務規劃。鄭州新區未來的建設以產業園區經濟帶動為主要特征,實現“以業興城”,建設和發展產業集聚區,以帶動城鎮化,以產業集聚區和主題功能區來布局,組合有序、優勢互補、整體協調的發展新格局。二是真正實現“點對點”扁平化指揮快速反應機制。三是巡邏成為刑警以外各警種基本勤務方式。
鄭州新區核心增長極推進警務社會化,發揮有限警力,挖掘無窮民力,通過警民合作,實現1+1>2,提升警務效能,提高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應該根據鄭州新區的特點做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警改后的公安機關體制與巡防機構體制、勤務的銜接運行。巡防機構一般是由區政府出資建立,一個區內有多個公安派出所(分局),在機構接洽和勤務銜接上應該妥善規劃、科學布局。
二是規范和發展保安服務業。保安服務業是安保市場化的產物,公安機關應該在社會治安總體把握和要害掌控的基礎上,解放思想,充分挖掘市場安保力量,包括放開私人護衛等新生的保安服務業。
三是壯大社會安保自治力量。鄭州新區是七組團,除了鄭州東站地區,其他地區更具體的基本組成單位主要是各行政、企事業組織和新農村社區,社會安保基層組織健全、可靠性強,公安機關發揮好組織和指導作用,就能提供強有力治安保障。
四是民間警察試點突圍。按照鄭州新區“以業興城”的市場經濟的應然模式和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包括所有企業、事業單位、群眾團體,甚至不少黨政機關的治安,都應由這些單位雇請民間警察來承擔。通過市場購買對于本單位的安全保衛服務,這可能比自己設立并養活保衛處科之類的機構人員,更符合現代管理理念,也更為經濟高效。②參見毛志斌:《民間警察的政策突圍與法律規制》,載毛志斌著:《拓荒與建構——為當代中國警學奠基》,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90~102頁。此文原載于《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
五是推行治安承包責任制。因地制宜,建立“治安有償承包責任制”,③參見《周口鹿邑試推行治安有償承包責任制 試行仨月天下無賊》,載新浪網:http://news.sina.com.cn/o/2007-01-05/020710926129s.shtml,2011 年12 月6 日訪問。治安承包責任制是運用有償市場交換機制,簽訂行政契約,細化治安承包人的責、權、利,完善基層綜治網絡,可以形成平安創建的新模式。
公安工作靠的是“一體兩翼”,“一體”是高素質的公安隊伍,“兩翼”是專群結合和科技強警。公安機關為鄭州新區提供治安保障,靠的同樣是“一體兩翼”。歷史和現實都已經告訴世人,建立發揮“一體兩翼”優良效能的基礎離不開“陽光”,警務公開是基礎、是保障。做好警務公開,最起碼應該在樹立陽光警務警政理念的前提下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確立公安機關及其民警警務公開是原則、保密是例外;二是做好轄區警情預報;三是做好常見警情、熱點警情通報;四是提供條件、確保警民聯系無障礙。
溫家寶總理說:“河南是中國的縮影,也象征著祖國的發展。”①參見路紅:《中原經濟區從昨天到今天——中原經濟區建設大事記》,載新華網:http://www.ha.xinhuanet.com/zfzx/2012-08/07/c_112643780.htm,2012年8月8日訪問。中原經濟區建設抓住了中國發展的核心問題。②參見龔硯慶、董學彥:《陳耀:中原經濟區建設抓住了中國發展的核心問題》,載大河網:http://news.dahe.cn/2011/11-13/100939481.html,2011 年 11 月15 日訪問。2011年11月7日,在國際質量高層報告會上,國際質量科學研究院院長沃森說,建設中原經濟區是智慧的選擇。③參見《國際質量科學院長沃森:中原經濟區是智慧的選擇》,載人民網:http://www.people.com.cn/h/2011/1110/c25408-3098918054.html,2011年11月11 日訪問。方方面面都在助推中原經濟區建設,“可以概括為四句話。一是國之方略,厚澤中原,億眾一心。二是崛起之路,三化協調,理應擔當。三是四面來風,天地之中,風鵬正舉。四是八方給力,華夏祖地,力爭先行”。④參見《盧展工會見工信部部長苗圩 暢談中原經濟區》,載大河網:http://news.dahe.cn/2011/11-14/100939886.html,2011年11月14日訪問。鄭州新區的建設,正如100多年前馬克思曾預言的“現代化的歷史就是鄉村城鎮化的歷史”,正在被城鄉已經發生和即將發生的滄桑巨變所印證。⑤參見建社:《新型城鎮化引領新輝煌》,載大河網:http://news.dahe.cn/2011/11 -15/100942502_1.html,2011 年11 月15日訪問。全程發揮新型城鎮化的引領作用、新型工業化的主導作用和新型農業現代化的基礎作用,不僅不會低于藍線(水體控制線)、綠線(綠地控制線)、紫線(歷史文化保護控制線)、黃線(基礎設施建設控制線),保護好城市的水系、綠化空間和歷史文脈,更會貫穿舞動著充滿活力的紅線(社會治安和諧線)。前景美如畫,引領趁東風!400平方公里沃土長治久安,400萬居民安居樂業的美好藍圖就在不遠的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