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丘林 王艷群
(廣州城建職業學院建筑工程技術系,廣東廣州 510925)
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的物質基礎,建筑、材料、結構、施工是構成土木工程學科的四大組成部分。從根本上說,材料是基礎,材料決定了建筑物的結構形式、施工方法和建筑造價[1]。因此,如何正確選擇和使用建筑材料,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效能,實現資源的最大化利用,是一個建筑工程工作者的必備技能。
建筑材料課程的教學目的是:1)使學生獲得建筑材料的基本知識,掌握建筑材料的技術性能、選擇應用及其檢測方法等,為學習后續專業課提供建筑材料方面的基礎知識;2)為學生畢業后從事專業技術工作,合理地應用和選擇建筑材料打下必要的基礎。
所以,高職建筑材料課程的教學應該做到以下兩點:1)淺一點、寬一點:選擇的典型材料面寬一點,避免過窄,但要保證重點;刪掉那些較深的理論內容,避免過深,但要保證達到基本要求(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規律要掌握,基本運算和基本物理量要熟練)。2)少一點、活一點:即在大課上少講點,安排一定的自學內容,增加實踐環節,讓學生多看點,多動手做一點。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筆者結合建筑材料課程的特點與高職學生自身的特點探討研究了建筑材料課程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方案。
1)綜合性強,系統性差,涉及知識面廣。建筑材料包括幾十類上百種材料,有無機非金屬材料、金屬材料、有機材料以及復合材料等[2],內容繁雜,且各類材料自成體系,它們之間幾乎沒有什么聯系。學生在學習中無條理可循,易感枯燥乏味,提不起興趣。2)實踐性強,邏輯性差,敘述性內容多,理論計算少。建筑材料課程的主要內容是各類材料和工程密切相關的實驗資料和實踐經驗的總結,概念多,經驗性內容多,缺乏理論計算和分析,難記、難學。這使得學生在習慣了數學、物理等邏輯性較強的課程后,學習方法不得要領,逐漸失去了學習的自信心,甚至最終放棄。3)授課時數不斷減少,使每堂課的教學內容不斷增加。由于近年來建筑工程專業體系的改革,建筑材料課程的授課學時不斷被縮減。因此若老師還是照本宣科,采用“填鴨”式教學方式,學生只會越學越累,很乏味,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教師感覺也很疲憊,導致教學效果不佳。
1)知識較豐富,但缺乏深度。網絡是現代高職學生離不開的學習工具,從網絡等媒體中學生可以輕易的獲得各種信息,擴大知識面,開闊視野。但正是這種便利讓現代高職學生出現了“淺閱讀”的現象,獲得了大量信息,卻沒有進一步學習和借鑒。同時他們也把這種壞習慣帶到了課程的學習上,不喜歡探討問題,只知是什么,不知為什么。2)效益觀念盛行,功利行為增多。功利行為的增多主要和現在社會階段競爭激烈、就業難對大學生造成的壓力有關。信息的普遍性讓他們比較了解當今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和價值觀,且價值觀更加現實。在大學生生活中所有的行為都以是否有利于今后找工作為評判標準,當班干部、入學生會、入黨這些對學生今后順利就業能起到重要作用的活動和行為成為學生們重視的事情。而對于課程具體知識的學習他們卻缺乏興趣,覺得這些知識既難學又很難看到它的用處。
1)課程內容模塊化——根據建設工程(特別是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流程,以及在施工過程中先后涉及到的建筑材料,把建筑材料課程進行模塊化設計,把課程內容具體劃分為結構材料、墻體材料、功能材料、裝飾材料四大模塊。2)模塊內容項目化——以廣州城建職業學院圖書館建設工程涉及到的建筑材料檢測為項目導向,從各類材料的取樣到試驗檢測,一直到最后的數據處理,都是按實際工作過程組織教學。3)項目內容任務化——課程教學以下發任務書的形式,讓學生接受檢測任務后,熟悉相應的國家檢測標準和試驗規范,選擇正確的儀器設備,確定合理的檢測方案。4)任務內容具體化——對于每一項任務,每一個學生都要參與其中身臨其境的去接觸了解真“材”實“料”,最后得出檢測結果和課堂心得體會,以報告書的形式上交,作為課程平時成績。
1)實行理實一體化課堂教學。理實一體化教學就是把理論跟實踐結合起來進行教學,突破以往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現象[3]。以往的建筑材料課程總是把理論跟實踐分離開來,先講理論后上試驗,這樣效果很不好。因為,一方面純理論課很枯燥,大多數學生都提不起興趣,很難堅持認真聽課;另一方面理論知識先介紹了,到后面的試驗課需要用到理論知識的時候,由于間隔一段時間的原因,大部分學生又已經忘得差不多了。所以,這就導致學生上完課之后感覺沒什么收獲,對這門課的實際用處沒有太大感觸。因此,我們摒棄之前的教學方法,對建筑材料課程實行理實一體化教學。沒有固定的先理后實或先實后理,而是理中有實,實中有理,突出學生動手能力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2)實行講練結合課堂教學。在教學活動和教學方法上,教師的講解、講授確實極為重要,但是布盧納的發現理論、皮亞杰的建構主義理論以及教學實踐告訴我們,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認知策略是教師所無法灌輸的,只有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通過自主學習,探究、合作和體驗,才能使學生實踐能力和認知策略的自主建構[4]。學生在做練習的過程中,消化和理解老師講解的內容,才能慢慢把知識變成自己的。“精講多練,講練結合”,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關系,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課堂教學氣氛緊張活潑,充滿生機和活力。學生在課堂學習中抓住了重點和關鍵,集中注意力進行思考,有利于培養能力,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具體到建筑材料課堂上,老師可以安排知識點講解與對應習題練習交替進行,課程理論知識與相應案例分析交錯出現,以及時鞏固課堂知識,讓學生非常具體的感到每一堂課都學有所獲、學有所用。
建筑材料課程的特點和高職學生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建筑材料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的必要性。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方法的運用能使建筑材料課程的教學效果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一方面,可以提高理論教師的實踐能力以及實訓教師的理論水平,培養了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教師將理論知識融于實踐教學中,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在學、做中理解理論知識、掌握技能;打破教師和學生的界限,教師在學生中間,在學生身邊,這種方式能大大激發學生學習的熱忱,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邊學、邊做、邊積極思考總結,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1]宋巖麗.建筑材料與檢測[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10.
[2]高瓊英.建筑材料[M].武漢: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
[3]鄒繼雪.高職建筑材料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的探討[J].山西建筑,2007,33(33):207-208.
[4]鐘 靜.高職建筑材料課程改革[J].教育與職業,2009(5):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