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亦舒 浙江財經大學東方學院
環境會計概念的提出和研究出現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國際國內的學者對環境會計的基本理論信息做了初步的界定,雖然在具體的定義上沒有達成一致的共識,但是學術界一致認為環境會計要采用價值量為主的多種計量形式。采用這種計量方式的主要原因是基于環境資源的特殊性,會計核算體系中無法納入環境信息,因此必須打破舊有的單一形式的計量形式。根據國內外相關領域的各項研究,可以基本總結出環境會計的概念,即以保護環境為核心的,運用會計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采用價值量為主要計量形式兼具多種計量手段的,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所涉及的環境問題及其結果進行計量、記錄、報告、評價、考核的會計學分支。通過對環境會計這一概念的界定,能夠清楚了解到,環境會計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不僅綜合了環境學、經濟學、會計學,又具有實用性,在當代企業經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企業在日益激烈的競爭當中紛紛不惜以環境為代價來換取經濟上的收益,不可避免地帶來了資源的過度開發和浪費,對環境的污染程度也與日俱增,最終將會導致環境嚴重惡化的后果。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給環境的保護帶來了新的希望,促進企業更加注重資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從我國目前環境信息披露的現狀來看,企業在這方面的作法錯綜復雜,沒有基本的規范可循,對于信息的搜集以及披露都沒有規范的措施,造成企業無法獲得相關信息。
從具體數據上看,我國在環境信息披露方面的現狀并不盡如人意,盡管我國存在環境信息披露相關方面的策略、意愿和行為,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相關研究表明,我國企業中有近一半的企業對環境信息進行了披露,其具體的披露方式為分別在年度報告、內部會議工作記錄、單獨報告、董事長報告以及會計報表附注中披露了36%、36%、14%、5%以及9%。其中的大多數企業選擇對排污費用和新項目的環保設備支出費用進行了單獨的會計處理,關于環境方面其他費用的支出,絕大多數企業選擇了對資本性和收益性兩項支出進行了劃分。而根據歷年來的環境信息披露資料顯示,我國各大企業的環境信息方面的報告也呈現逐年詳盡、逐年增加的趨勢,但從整體上看,我國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在環境信息披露方面的比例偏低,總體的環境信息披露比例只有百分之三十多,強污染環境信息的披露明顯不足,另外對于環境信息內容披露的不獨立也顯示出,環境信息披露在我國企業間或者行業內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首先,環境信息披露存在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信息披露的比例不高且被披露的信息也主要集中于重污染行業。大部分企業對其環境會計報告等信息雖然在內容上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沒有及時反映出來,導致了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在行業內沒有引起普遍的重視。其次,對于環境信息披露的內容也存在問題,大多數企業披露的信息都是歷史性信息,并不是最近更新的數據,披露的往往是過去的信息內容,幾乎沒有涉及到對未來環境責任和花費的預算。再次,披露的環境信息內容不夠獨立、形式不夠規范、要求不夠固定也是其中一個問題。對環境信息的披露沒有采取內容獨立的形式,說明了對于該項措施的重視程度還不夠高,大部分企業只在報告或者附件中做了簡要的說明,成為一種報告的附帶形式,這一點顯然是直的改進的;而環境信息的披露方面么有一個固定化的、規范化的模式也很容易導致對信息披露的重視度的缺乏,在沒有同意的披露模式的情況下,各行業、各企業間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披露,不利于行業間環境信息的橫向比較,也給數據分析帶來了困難。另外,環境信息的披露沒有強制性的措施加以保障,是一種自愿性質的行為,因此具體要求不夠明確,導致企業常常忽視對該項信息的披露。最后,環境信息得不到應有的披露效果的主要原因還是在于內部問題上,企業內的環境會計操作人員和核算人員沒有充當披露過程中的重要角色,造成了環境信息披露質量低等問題,而各個利益群體對環境信息的要求也不夠強烈,沒有需求就沒有動力,所以造成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不夠完善。
政策性的問題主要在于,我國對于環境信息披露的相關法律法規不夠完善,政府對該項政策的監管力度不夠,導致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得不到應有的保障。我國政府對于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管理松散,環保局、證監會等應對上市公司提出必須披露環境會計信息的要求,中石油、中石化這類對于環境有著重大影響的行業應當主動提出披露環境會計信息。與國外的相關環境信息披露狀況相比,國內的上市公司對于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比例明顯偏低,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公司、國企、事業單位等對于環境信息的報告少之又少,在公布環境資料方面缺乏積極主動的態度,且公布的內容中也存在資料不全、內容不充分等問題。
我國對于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相關法律法規甚是缺乏,這樣加大了對環境信息披露的可操作性和自主性。對于披露了的信息在資料上和內容上都存在嚴重的不足,完全滿足不了環境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我國現行用于指導企業會計及其報告的法規制度,對于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問題基本上沒有作出什么具體的要求和規定。這就使得大多數企業選擇對環境會計信息避而不談,減少環境信息對企業造成的負面影響。另外,在行業競爭壓力的迫使下,不少企業也會選擇只披露對于企業有利的環境會計信息而忽視不利信息,這對信息的搜集和使用者很難接觸到真實的數據,給分析造成了一定的障礙,也難以對企業給出的信息作出橫向比較,對于全方位的調控有不利影響。
對于環境信息的披露不可完全依賴于企業的自覺性,應當主動出擊,對該項措施進行宣傳。應加強政府有關部門和社會中介機構的監督,包括行政管理、監督和專項環境審計。另外,還可以通過政府開展具有權威性的環境會計理論研究研討會,并邀請各大企業的領導和財務人員進行參與,一方面對環境信息的披露做宣傳,一方面提高行業內人員對環境信息披露的重視度。
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應當根據會計工作規范和基本原理制定一項專門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準則,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應當具有獨立性,在立法上僅僅規定披露環境信息是遠遠不夠的,還應當制定一個完善的、獨立的環境信息披露模式,做到有法可依。在準則中還應當制定具體的信息披露內容規定和操作實施準則,使環境信息的披露有統一可循的標準。
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是一個新興的學科,雖然在我國的發展還尚不健全,有待進一步的完善,但在完善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不少的問題。根據我國該項工作的現狀來分析并通過強制力的保障實施是促進我國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策略不斷完善的重要途徑。
[1]劉俊玲.我國上市公司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探析.現代商貿工業.2009(4)
[2]鄧海燕,王偉.我國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煙臺南山學院報.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