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鈴 寧波大學法學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二章和第三章對有限責任公司作出規定,第四章和第五章對股份有限公司作出規定,第一章、第六章至十章、第十二章均是對公司的共同規定。比較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個性規定,卻并沒有看到個性條款。第二章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設立和組織機構,第三章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轉讓。第四章是股份有限公司的設立和組織機構,第五章是對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發行和轉讓的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設立方式為發起設立,股份有限公司的設立為發起設立和募集設立,其中發起設立的具體方式和程序兩類公司基本相同,組織機構上也大同小異。
從形式上分析,有限責任公司的設立包括設立條件和登記形式、股東規定、公司章程內容、注冊資本、出資方式及違約責任等。股份有限責任公司的發起設立包括設立條件和方式、發起人規定、公司章程內容、注冊資本、出資方式及違約責任。在組織機構設置方面,有限責任公司(包括一人有限責任公司、國有獨資公司)機構設置包括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或監事,其中只有一人公司和國有獨資公司的“三會”設置及標準有所不同。股份有限公司設置股東大會、董事會和監事會。有限責任公司可以設置經理層,有董事會決定聘任或解聘,根據經理提名聘任或解聘副經理,財務負責人;執行董事可以兼任公司經理。股份有限公司設置經理,由董事會決定聘任或解聘,董事會成員可兼任經理。
從內容上分析,有限責任公司與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個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有限責任公司相當于一個設立上放寬和組織機構上簡化的股份有限公司。設立上的放寬包括股東人數上的限制以及注冊資本上的限額寬容。組織機構上也僅僅表現為股東會、董事會和監事會人數要求上的差異和設置上的略微簡化。
2005年最新修改的日本《會社法》第一編第一章第2條規定“本法下列各項用語的含義,依該各項的規定:(一)公司,指股份有限公司、無限公司、兩合公司或合作公司。……”日本公司法將有限責任公司整合入股份有限公司中,取消了有限責任公司這一說法。第二編對股份有限公司的規定,從對股份有限公司的設立,到對公司股份的具體規定、新股預約權、機關、財務會計等的規定,再到章程的修改,事業轉讓、公司的解散和清算,都隱約可以看到原本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規定的條條框框。統一后的股份公司運用有限公司的簡單規定,大幅度地允許適用靈活的章程自治。新公司法將非公開公司作為基礎,將上市公司等作為例外進行構建。例如,“募集股份的發行等”中,規定募集事項為股東大會的特別決議事項,公開公司中由董事會進行決議,在其特別規則中加以規定。非公開公司原則上不發行股票,如果章程沒有特別規定,不得發行股票(公司法第214條)。
日本公司法為了實現公司法制現代化,不僅對于公司法制相關的各種制度進行修改,而且在現行商法第2編,對有限公司法、關于股份公司的監察等各項予以重新編纂,成為一部法典。日本在制定修改一部法律的同時,對伴隨該法律實施的其他所有相關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統一進行修改調整,日語稱之為“整備法”。整備法是在廢除《有限公司法》、《商法特例法》、《商法中修改法律施行法》、《修改商法的一部分的法律施行法》等9部法律的同時,對商法、民法等326部法律所需要的規定進行完善等。雖然日本有限公司法被廢止,但是現存的有限公司不必在新公司法施行后履行特別的程序,可根據公司法的規定作為股份公司繼續存在。這種原有的有限公司沒有董事會任期的限制,也沒有決算公告義務,仍然維持著現行公司法特有的規律。即使商號仍然規定采用“有限公司”的文字,對于特例有限公司,適用整備法第1章第2節規定的特別規則除去整備法第1章第2節規定的特別規則,特例有限公司也可以作為股份公司適用于公司法(設立程序的相關部分除外),其結果是,也存在適用于與現行的有限公司法規定不同的規則的部分。
有限責任公司的產生并非遵循經濟的發展而自然出現,而是德國學者通過抽象的理論研究,在書桌上創造出來的。有限責任公司的另一種稱呼就是小型的、簡易的股份有限公司。其原則上轉讓自己所持份額是要通過共同出資人的另外一部分意見的,它并不是自由的。由此可見,有限責任公司和發起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在公司設立和組織機構方面并沒有很大差別,兩者均具有封閉性特征,發起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完全可以適用有限責任公司的規定。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最大的不同是募集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但僅因為募集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異于有限責任公司而將兩公司區分開來,這種區分并沒有滿足分類學的基本要求。將有限責任公司與發起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予以整合,統一規定,符合分類學的基本要求,更具有理論價值。
中國現行對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劃分標準使公司之間的共通性被人們忽視,導致公眾認為有限責任公司即時小型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是大型公司。然而在實踐中,很多有限責任公司的規模往往大于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在實踐中被分得過于清楚,作為完全不同的公司類型來對待,導致了在實際運用中過多地強調兩種公司的區別,忽略了兩者的共通性,造成運用中的復雜化,不利于企業更好地良性發展。通過有限責任公司與發起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的整合規定,將有限和股份兩公司一致對待,并且加強公司的自治程度,無疑可以更好地促進公司的發展,發揮市場經濟自身的調控作用。
現行的這種分類方式還造成了公司設立時的資源浪費。基于有限責任公司和發起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其功能上的互通性,法律原本可以對兩者做出相同的規范,然而現實中發起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在設立和組織機構的設置上嚴于有限責任公司,兩種原本一樣的公司卻適用不同的規則,無疑會造成社會資源的無故浪費,行政資源的浪費,甚至是司法資源的浪費。有限責任公司和發起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進行整合作為一種公司形式,用同樣的規則予以規范,而募集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則另歸為一種公司形式,單獨予以規范,這種分類規范形式是基于公司的封閉性特點,節約了公司設立的具體程序和方式,節約了設立成本。
從對我國有限公司和發起設立的股份公司的比較分析,再縱觀日本公司法對兩種類型公司的整合的基本思路和具體操作,根據封閉性特點將有限責任公司和發起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予以整合為有限責任公司,統一規范與管理,具有理論基礎,更利于實際操作。具體如何整合,整合后如何規范操作,以及現存公司如何銜接規范,這些均是整合需要考慮的問題,對此提出以下建議:
科學地整合封閉性公司制度資源,實現有限責任公司與發起設立股份有限公司制度的一體化。結合實踐中人們認知公司的習慣,將發起設立股份有限公司制度并入有限責任公司制度當中,更大地發揮公司的自治功能,允許公司最大程度的章程自治。消滅現在封閉公司資源多元、分散之局面。在封閉性公司一體化的同時,以上市公司為基礎,建立公開公司制度。由此以公司的封閉性和公開性作為劃分,針對封閉性公司的特點,主要以有限責任公司的具體規則為主,建立封閉性公司的具體規則制度。另外基于公開性的公司的特點,主要以募集設立的股份有限公司的規則為主,建立公開性公司的具體規則制度。現行公司法已經對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作了詳細并且較為健全的規定,在公司整合之后,由于大部分規則仍舊適用,只有小部分名稱和規則進行合并或修改,因此對現行公司法的運用和公司在具體運行中的行為并不會造成很大的影響。
實現上述改革后,公司法仍保留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兩種,但內涵發生很多變化。有限公司即封閉公司,包括現有的有限公司和發起設立的股份公司,適用現有的有限公司的規定。股份公司,即公開公司,也就是募集設立的股份公司。此種考慮主要是處于現實中人們對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說法根深蒂固,若不顧習慣將說法改變,可能會造成人們在理解上的偏差和混亂,因此僅在法律中對兩者做出分類,名稱并不改變,那么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申請者自然知曉兩者的區別,在公司設立和運營過程中也會自行去區別,并不會對企業造成大的影響。為避免對現存公司造成運行上的阻撓,現存的有限公司和股份公司仍舊遵循原有的法律規范,在運行過程中出現的銜接問題,通過條例或司法解釋等途徑予以解決,在最大程度上保持市場經濟的穩定。
在現行的法律基礎上對公司分立制度予以改變,主要有以下兩種方式。第一種即在法律修改之前,通過公司法的司法解釋使現行公司法中靈活而有效率的有限公司法律規則擴大適用到發起設立的股份有限責任公司。第二種是在修改公司法時,重新確定有限公司和股份公司的內涵,調整適用規范的范圍,建立起封閉公司和公開公司制度。這兩種方式并沒有沖突和矛盾,均具有現實可行性,僅僅是不同時期的不同做法,均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
[1]目永銘和.論日本新公司法問題.來自2005年目永銘和教授在華東政法大學的演講
[2]吳建斌,劉惠明,李濤合譯.《日本公司法典》,中國法制出版社,2006年第1版
[3]王保樹.《最新日本公司法》.法律出版社,2006年第1版
[4]顧功耘主編.《商法教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版
[5]弗蘭克·伊斯特布魯克,丹尼爾·費希爾著,張建偉,羅培新譯.《公司法的經濟結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版
[6]劉瑞復.《企業法學通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