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尚玲,肖萬娟,陳翠玉
(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建筑工程系,廣西 柳州 545004)
植物配置,即運用喬木、灌木、草本及地被等植物材料,通過各種藝術手法,綜合考慮各種生態因子的作用,充分發揮植物的形態、色彩等方面的美感,來創造出與周圍環境相適宜、相協調,并表達一定意境或具有一定功能的藝術空間[1]。高校校園綠地作為校園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生態、文化、美觀、教育等多方面的功能。在高校校園植物景觀建設中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突出生態、文化的建設理念,創造與人文環境相適應的、高品位的特色鮮明的大學校園環境。
鄉土樹種是對原產地環境具有天然適應性的樹種,能盡快形成相對穩定的植物景觀,是體現地方園林特色的最好材料。一些景觀設計師忽略本地地理環境、氣候條件,盲目跟風趕潮,對物美價廉的鄉土樹種棄而不用,跨地區種植大量外來樹種。
景觀設計師有時為了取得較好的設計效果,常采用唯美的景觀設計方法,忽視師生的心理感受,不少高校校園林綠化建設沒有做到“以人為本”。比如有的地域用綠地做隔離帶,卻忽視了師生游覽的方便,兩分鐘的路程需要走上十幾分鐘。還有普遍缺乏符合人體尺度的可供大學生集體活動和相互交往的休閑場所。
“春花、夏蔭、秋實、冬干”是植物景觀觀賞的季相主題。在目前的高校校園綠化中能夠做到四季常綠,但由于很多高校校園中落葉樹種比例太小,不能突出樹木落葉之后優美的干形和樹姿的冬季主題,導致季相主題不夠突出。
有的高校樹種選擇缺少科學性,綠化樹種應用比較單一,校園生態系統脆弱。例如一些高校校園綠化樹種僅有幾十種,還有受草坪熱現象的影響,甚至把成片的樹林砍伐后建成草坪,導致校園喬灌草比例不平衡,嚴重影響校園綠化的生態功能和效益。同時因為在樹種選擇上種類過于單一,導致缺乏意境藝術的表現。自然界植物除形態美外,還蘊藏著一種極富思想情感的含蓄美、意境美。
鄉土樹種是構成地方性自然景觀的主角,最能體現一個學校的地域特色。在校園綠化建設中應廣泛使用具有地帶性特征的植物群落,采用豐富多樣且姿態優美的鄉土植物,豐富校園的植物種質資源庫,營造獨特深刻的高校綠色文化。比如安徽大學新校區為體現地方特色,校區的植物景觀模擬安徽大別山區特色植物生態群落,選用馬尾松、杉木、板栗、合歡、杜鵑、檵木植物群或板栗、櫻花、杜鵑、青岡櫟、紫楠、杜鵑、檵木、麥冬等植物群。以建造大植物園的理念來規劃設計整個校園的植物景觀,充分體現了景觀文化的本地性,使校園的植物景觀更具地域特色[2]。
又如桂林旅專新校區的植物配置既體現所處地域的亞熱帶風光,又突出桂林的地方特色。以廣西桂林雁山的鄉土樹種作為綠化的主要樹種,多選用樟科、金縷梅科、木蘭科、山茶科等植物,以反映所處的亞熱帶氣候特征。用廣西的區樹和桂林的市花——桂花作為骨干樹種,突出桂林的地方特色。用銀杏反映桂林城市的古老。而校內相思江兩岸原生植被為竹子和鄉土茅草,充滿野趣。在盡量維持原生植被的基礎上,散植漓江兩岸較多的鳳尾竹,既形成漓江自然風光的延續,又體現桂林鄉土植物品種的特色。
植物造景是校園生態建設的主旋律,豐富的植物種類,合理的植物搭配,良好的生長勢態才能發揮其良好的生態功能。喬木、灌木、草本植物應根據群落原理、生態位原則、互惠共生原則建立成結構合理、功能穩定的復層群落結構,盡量避免“大色塊、大手筆”密植單一種群構造幾何圖案的做法,以節約的造景方式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3]。
比如桂林旅專新校區的植物配置以綠色生態為主題,同時利用好水生植物的造景功能和水質凈化功能,建立自然生態的良性循環系統,造出地上有綠樹繁花,水中有水草游魚,樹上有松鼠、飛鳥的萬物融暢、生機盎然的景象。上層以闊葉的大喬木為主,有榕樹、杜英、梧桐、桂花、銀杏、香樟、小葉榕、白蘭、楓香、洋紫荊、烏桕、槐樹、楓楊、垂柳、中國梧桐、櫻花、五裂槭、陰香、濕地松、法國梧桐、池杉、落羽杉等等,以保證夏日的濃蔭與冬季充足的陽光。中層以常綠闊葉的小喬木和灌木為主,同時結合觀花、色葉、觀果及芳香樹種,比如紫薇、荷花玉蘭、茶花、蘇鐵、南洋杉、深山含笑、碧桃、撒金柏、杜鵑、梅花、海桐、李、枇杷、月季、西府海棠、火棘、櫻桃、山茶、紅檵木、黃素梅、福建茶、佛肚竹、鳳尾竹、紫竹等等。下層是耐蔭的低矮灌木及綴花草地,比如白蟬、希茉莉、龍船花、六月雪、朱頂紅、蔥蘭、韭蘭、杜鵑、花葉冷水花、四季秋海棠、大麗花、金盞菊、蟛蜞菊、海芋、尖尾芋、龜背竹、合果芋等等,營造獨具特色的供師生學習、休閑和陶冶情趣的多層次綠化空間,成為鳥語花香的“森林公園”。
現代大學校園綠化,要走出傳統校園綠化模式,以新的綠化理念來創造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校園環境。因此,在植物景觀規劃設計中要著重充分挖掘植物的文化內涵,來塑造高雅優美的植物景觀藝術形象,充分體現大學文化殿堂的精神內涵和環境特點,培養學生熱愛校園和專業的情感,并感受到美的藝術熏陶。
比如鄭州華信學院新校區校園行道樹的文化就是很好的實例。教學樓前半園形景觀車行路為櫸林路,秀麗挺拔的櫸樹是根深蒂同的象征,古人在內堂門前植櫸樹,不僅出于園內造景之需,更是用來激勵園中主人勤奮讀書,櫸與“舉”偕音,表達了莘莘學子的求學心。北面宿舍樓區南北路為合歡路,體現宿舍生活區“家”的氛圍[4]。
又如桂林旅專新校區的主入口區是校園綠化的重點,對這一區域綠化進行精心布置,選擇四季景觀較好的珍稀植物品種,比如銀杏、文筆樹、伯樂樹等。銀杏是我國古老的珍惜孑遺植物品種,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寓意學校的發展淵源流長。而文筆樹和伯樂樹均是我國二類保護植物,樹形優美,從它的名稱上更是巧妙地體現了校園的文化氛圍。圖書館處的湖邊綠地設計以草坪和綠籬為主,綠地中的模紋圖案設計為兩個問號的藝術抽象造型,寓意“書者答疑解惑”。
現代植物造景應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滿足廣大師生對物質環境與精神環境的雙重需求,在校園綠地中多創造一些適于他們進行集體活動、談心、演講、小型文藝演出、靜坐、思考的校園綠地空間,使校園景觀氛圍充滿生活氣息,做到景為人用。
比如桂林旅專新校區在校園的中心湖面水域兩側,適當預留出大面積的綠化空間,滿足人們親水性活動的要求,利用多種植物配置花草坪、疏林、密林等多種空間,給師生提供溫馨的學習和休息場所。又如校區南面相思江及校園內人工河流的交接地帶兩側,集中分布著教師和學生生活區,在此區域的綠化景觀考慮布置較多的親水性活動場地。又由于這一區域人們的活動以步行為主,對景觀是一種近距離的觀賞,因此多選擇一些花、葉、果等形態較好的植物品種,比如山茶、石榴、南天竹、白玉蘭等,在色彩、層次上精心搭配組合,形成頗具山林野趣的自然小環境,營造一個溫馨、舒適、輕松的后花園空間。
植物是校園中最重要的生命元素,其自身四季的形態、色彩變化是大眾最能直接感受的美。植物造景應遵循美學原理,形成高低錯落、凝翠溢彩、色彩斑斕、風情萬種的季相變化,創造四季有花艷,長年飄果香的優美環境,做到春則繁花似錦,夏則綠葉成蔭,秋則果實累累,冬則樹木常青。
比如桂林旅專新校區選擇銀杏、楓香、雞爪槭、烏桕等季相變化較大的樹種,春季時淺綠的色調與建筑形成強烈的對比,使建筑就象綠葉中的鮮花,呈一種清爽宜人之景。到了秋季,銀杏、楓香等葉片變成燦爛的金黃色,烏桕和雞爪槭等則變成深紅色,整個校園有黃、紅、深紅等色彩的不斷變化,讓三維空間產生了四維的體驗。而校內相思湖以草坪、低矮灌木、荷花、孤植的水杉、紅楓、臘梅組成系統的連續性空間,形成望梅尋春,夏賞香荷,秋拾紅葉,冬礪冰雪的景觀。觀四時之變,恒刻苦之心,使園林的藝術效果得到更加完整的表現。
高校在校園環境建設中要充分利用植物營造校園景觀,并考慮專業學習需要及學科特點,形成自身特色。無論在新校區還是老校區,植物總是可以記載一個學校的歷史,見證一個學校的歷史進程,向世人傳播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如浙江林學院作為農林院校,新校區以植物園形式進行規劃布局,在營造優美校園景觀的同時,為師生提供室外的教學、科研場所,使整個校園設計成一個開放的室外大課堂[5]。又如廣州中醫藥大學校園不失為大學校園植物造景的典范,整個校園全部選用無揮發刺激性氣味的中草藥植物,將校園變為中草藥公園,充分體現中醫藥大學特色[6]。又如廣西生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屬于歷史悠久的林業院校,樹種應用豐富,整個校園有271種植物,錄屬87科185屬,結合校園綠化建立一定規模的植物標本園、樹木園、果園、藥圃等,同時保留了許多的古樹名木,體現生態學院鮮明的行業特色。
校園綠化在植物品種、設計風格上應有鮮明的分區。教學區、教工宿舍區、學生宿舍區、行政辦公區、運動區等區域要體現各自的特色,增強區域的視覺可識別性。
比如桂林旅專新校區國際辦學區的設計主題體現國外多元文化內涵,植物景觀設計采用西方園林造園手法,如既有在丘陵起伏的山地營造英國自然風景式園林的田園牧場風光,也建造有規則對稱布置的花壇水池,體現法國巴洛克式園林華美壯麗的景象。在具體的植物品種選擇上,重點選擇在英國或法國園林中常用且適應于桂林氣候條件的植物,例如月季、杜鵑、南洋杉、濕地松、法國梧桐、池杉、落羽杉、刺槐等,在植物的造型修剪上也模擬西方園林的風格與手法。
又如浙江林學院東湖校區的外語學院樓結合外語角活動,選擇白玉蘭、日本晚櫻、日本冷杉、桂花等,設置樹叢草坪、片林,營造富有異國情調的園林景觀與休閑環境;園林學院樓前設置花臺、花境、樹叢、樹群等共同組織景觀,布置有盆景園、水景園、巖石植物園,為園林教學提供物質條件和教學實例[5]。
中國是“世界園林之母”,有著博大的種質資源庫,高校校園應擔負起推廣和應用植物新品種的使命,在豐富校園物種、美化環境以及達到環境生態平衡的同時,應適當引進珍稀瀕危樹種和蕨類植物。我國蕨類植物豐富,世界上蕨類植物12 000種,我國約2 600種。蕨類植物繁多且各具特色的葉形,不失為植物造景的好素材。可巧用苔蘚植物、蕨類植物造景,充實園林景觀,從而服務教學和科研[7]。
比如桂林旅專新校區引進國家二、三級保護植物珍稀樹種,有桫欏、銀杉、福建柏、翠柏、長葉竹柏、胡桃、大葉木蘭、紅花木蓮、馬褂木、伯樂樹、杜仲、半楓荷、白辛樹、香果樹等。同時在校園的適宜地段建立百草園,種植蘭花、觀賞蕨、觀賞草本植物等旅游景點常見的草本植物,既為校園增添風景,又為相關專業的學生提供實習的基地。此外還建立桃花園、牡丹芍藥園、櫻花園等景點構成了芳菲天地,形成連續的風景序列布局,同時為導游專業的學生提供實習鍛煉的基地。
隨著時代進步和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校園建設中越來越注重利用植物景觀來營造環境。“延續生態環境,營建人性化的休閑空間,積淀校園歷史和文化”是高校校園植物景觀建設的核心所在。因此,高校植物配置應從實際出發,遵循生態學和美學統一的原則,形成四季景色各異、穩定的植物群落,并注重歷史文化內涵的提煉,寓情于景,創造豐富自然的園林空間,給人以美的享受,這必將成為當今大學校園植物景觀建設的主導方向。
[1]何蓓蕾.淺談中國園林植物配置的發展及原則[J].園林·園藝,2009(5):65-66.
[2]倪麗麗,李靜.安徽大學新校區植物景觀規劃設計解析[J].山西建筑,2008,34(29):337-339.
[3]陳尚玲.城市生態公園創建的核心理念及技術對策[J].北方園藝,2011(16):122-124.
[4]常俊麗,王浩.大學校園綠地文化景觀的傳承——以鄭州華信學院新校區景觀規劃為例[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32):18 394-18 396,18 402.
[5]石玲玲,陳敬佑,陳楚文,等.高校校園植物景觀特色的營造[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10):5 420-5 421,5 454.
[6]王淑范,周曉梅,倪福太.大學校園綠化規劃設計的探討[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3):96-97.
[7]汪菊淵.城市綠化園林建設的回顧與展望[J].中國園林,1992,8(1):1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