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曉 玉

在2012年12月6日~8日召開的2012中國國際煤化工發展論壇上,西北大學化工學院院長馬曉迅等專家提醒說,目前國內已掀起了煤制乙二醇投資狂潮,規劃了很多項目。但需要注意的是,煤制乙二醇技術還未完全成熟,最終產品能否達到聚酯級還有待驗證;另外尚無準確的技術經濟評價和環境評估,競爭力到底有多大也需審慎檢驗,所以未來產業發展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試驗,不宜大規模全力推進,重點是搞好項目示范。
馬曉迅談到,目前全球乙二醇產能已處于過剩狀態,但在我國情況恰恰相反,出口較大缺口;而且亞洲地區的產量也不能滿足需求。全球的主要消費地在亞洲,亞洲的主要缺口在中國,中國目前總產能超過800萬噸,達817萬噸。消費量占到亞洲消費總量的72%。2011年中國進口乙二醇達727萬噸,自產320萬噸,自給率只有30%左右,表觀消費量為1047萬噸。2012年,國內乙二醇需求達1050萬噸,對外依存度仍接近70%。由于國內對乙二醇的需求巨大,且自給率很低,導致從中東(沙特)、中國臺灣、新加坡等地的進口量巨大。
據了解,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乙二醇消費市場。為改變乙二醇生產單一的石油法(乙烯)路線和70%依賴進口的局面,國內掀起了一股煤制乙二醇的開發投資熱。作為現代煤化工的重點方向之一,煤制乙二醇在2009年初就被列入《國家石化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擬建的煤制乙二醇項目已超過20個。其中,到2013年,我國擬建、新建乙二醇的項目總產能約為551萬噸/年。煤制合成氣路線后來居上,其計劃產能為360萬噸/年,占總擬建、新建乙二醇項目的65.3%。鑒于我國富煤少油且合成氣制乙二醇較乙烯路線制乙二醇成本低1500元左右,可以預見,煤制合成氣路線生產二醇的產能將進一步擴大,成為目前最有可能替代石油乙烯路線生產乙二醇的工藝。
統計數據顯示,近期我國擬建、新建乙二醇的項目有四川石化公司36萬噸/年乙烯路線(在建);長春大成公司20萬噸/年淀粉質路線目前已試生產;通遼金煤(全稱)(二期)40萬噸/年煤制合成氣路線,正處于前期籌備工作階段;山東華魯恒升股份有限公司 5萬噸/年煤制合成氣路線,裝置建設基本完成;河南煤業化工集團有限公司 100萬噸/年煤制合成氣路線,已開工奠基;另外,國電盛世煤電有限公司20萬噸/年煤制合成氣路線以及新疆天業集團 5萬噸/年電石爐尾氣合成氣路線等都在設計之中。
“假以時日,如果這樣的項目都能建成開工,當然是非常好的局面,但今后的可持續發展值得深思。”有專家表示。
馬曉迅談到,從目前的中國市場狀況來說,乙二醇由于需求量大而潛力無限。在這樣一個趨勢下,國內煤制乙二醇、國內石油路線乙二醇和進口乙二醇將形成三方競爭的市場格局。但正是因為中國市場缺口的存在,近年來中東地區乙二醇生產基地加速擴大,2013年中東地區的乙二醇產能將達862萬噸/年,其產品主要出口亞洲特別是中國。而且中東包括美國的頁巖氣、天然氣很便宜,中東的乙烷氣甚至是免費的,以它來做乙二醇進行成本分析的話,對國內煤制乙二醇的沖擊是很大的。所以隨著國內煤制乙二醇產能增加,中國乙二醇行業將面臨進口乙二醇的激烈競爭,這個問題必須要正視。
另外,我國乙二醇的生產主要為乙烯法,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其他方法。通遼金煤在2009年12月打通了煤制乙二醇的原料路線,但還沒有完全產業化。中國煤制乙二醇技術成熟后,應該說從理論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但工藝打通后真正的技術評價才能做。而且只有煤價580元/噸的乙二醇才能相當于國內乙烯法乙二醇的水平(原油80美元/桶)。
據了解,經測算,石油路線法與合成氣法相比,合成氣法要便宜1000~1500元/噸。有鑒于此,現在國內利用相對豐富的煤炭來生產、開發乙二醇就成為一個趨勢和熱點。目前有兩種方法,一個是合成氣直接法,但現在難度較大,條件也非常苛刻,加上催化劑存在問題,所以還沒有實現;現在我們間接法是先用一氧化碳做草酸二甲酯,草酸二甲酯再加氫,合成乙二醇,這是國內外研究最為廣泛的工藝,現在已趨于突破最后的難關。
“我們不一定完全用煤,比如用焦爐煤氣和電石爐氣(一氧化碳),及各種各樣的工業尾氣來做乙二醇,可能比我們從煤出發更有競爭力。所以鎖定資源,適度地延伸產品鏈,提高資源利用率和能源轉化效率,是煤制乙二醇發展應該考慮的問題。我們也期待,“十二五”期間建設若干套20萬噸/年的工業化乙二醇生產裝置,通過示范、調試、優化、完善,走出國內煤基合成氣生產乙二醇的新的路子。”馬曉迅強調。
徐振剛也表示,“作為中國煤炭清潔高效戰略研究的項目之一,煤制乙二醇的發展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關注和深思。這是中科院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目前這個課題已經結束了,未來的幾個月,綜合報告就會出來,不光是乙二醇,各種煤化工的調研結果都將面世,將對未來煤化工產業的發展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