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麗榮
(河北日報報業集團 河北·石家莊)
城市化是隨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產業結構的調整,其農村人口居住地點向城市的遷移和農村勞動力從事職業向城市二、三產業的轉移。城市化的過程也是國家在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過程中所經歷社會變遷的一種反應。而逆城市化是由美國地理學家波恩1976年提出,是指西方國家的“城市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后,人口增多、交通擁擠、環境污染等“城市病”越來越嚴重,一些城市人口開始遷往郊區或農村。美國“逆城市化”表現一般是富人先搬出去,因為他們有實力,然后是中產階級,同時各種生活配套設施也日趨完善,最后形成一個具有多功能的小城鎮,這是一個富裕社會發展到最后的必然結果。
30多年來,中國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建立并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開放型經濟已經形成,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人民生活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在解決“三農”問題上,通過統籌城鄉發展,增強農村發展活力,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實現了農民生活水平的明顯提升。城市化是拉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強勁引擎,也必將是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最根本動力和本質特征。中國的城市化率雖然達到了52.6%,但按戶籍人口計算僅僅35%左右,遠低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推進城鎮化是促進區域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協調發展的重點工作之一。在如此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卻出現了另外一種情況,即市民向農村居住點轉移以及原來通過各種途徑獲得城市戶口的人群而今又費力獲得農村戶口的現象。最典型的,一是出現了一批福利水平超過城市的集體經濟主體,村民樂得享受這種片面的農村城市化;二是隨著城市經濟的擴張,出現了“城中村”,出現了周邊土地大幅增值的問題,原來農村的“土地福利”已經異化為“地產資本”。在這些地區戶籍改革的難題卻是“戶口進村”難,戶籍在這些地區已經成為了“股民憑證”。這種逆城市化現象不是城市發展的正常階段,不代表城市化達到一定高度,是一種非正常逆城市化。
1、城市化未能全面協調進行,城市吸引力下降。改革開放后,放開了對人口流動的控制,經過三十多年的城市化進程,中國城市化已經初見規模。但同時,由于各地政府對中央文件理解和掌握不夠完全,城市化工作單一體現在對城市規模擴張和對GDP 增長的追逐上,沒有兼顧公共設施及民生的改善,使現階段的城市化帶來很大的盲目性和功利性,出現一些社會問題如環境污染、產業結構畸形、房地產價格居高不下、人口就業壓力增大等。城市發展規劃不具備全面布局的整體性和前瞻性,城市的吸引力逐漸減弱,一些有能力有實力的人士開始向更宜居的農村遷移,城市化進入了瓶頸。
2、國家惠農政策越來越多,農村生活水平提高,土地資源優勢顯現。一是城市對農民工的低廉回報,不平等的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致使進城農民長期在收入低標準、生活低質量、保障低水平的社會底層徘徊,被日益邊緣化,很大程度促成了農民工回流的趨勢,造成城市勞動力資源的緊張;二是隨著國家對農業的反哺支持,從事農業生產同進城打工收入相差不大,農民工返鄉創業成為潮流;三是在城市擴張,農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時,農村各種資源的配置問題日益明顯。城市化是資源向城市集中轉移,進而最有效地利用,而非正常逆城市化則分散有限資源,“非轉農”吸引人才趨向只憑戶口便可坐地生金的致富道路,而農民同樣只拿租金、分紅便提前進入富裕階層。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可能在這里成為空談,這種情況不符合科學發展的理念,是不可持續的。
3、價值觀的迷失,利益驅使。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主義價值體系不夠完善,受西方自由主義、拜金主義的沖擊,人們在精神層面的追求缺失,出現了一個利益至上、享樂第一的人群,而且依靠自身的實力和各種關系,千方百計地進入城市吞并的“城中村”,以期分享城市化中集體經濟的巨大利益。無形中為城市統一規劃設置了障礙,加劇了貧富分化和城郊的經濟斷層,造成各階層的人群對立。
1、以發展的眼光對城市的規劃進行總體部署,加強城市功能與基礎設施的完善。城市化進程中的規模設計應統籌考慮城市布局,優化城市功能和加強產業轉移和扶持第三產業力度,放大城市擴散效應,認真規劃城市的布局規模和功能分區,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第三產業發展,將其塑造成重要的人才中心、貿易中心、物流中心、金融中心、技術中心、信息中心、文化中心等,發揮城市的集聚作用、輻射作用、帶動作用,著力放大城市的規模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城市化的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效應,促進城市化的全面穩妥推進。
2、繼續深化改革戶籍管理制度。200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把解決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在城鎮就業和落戶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十二五規劃綱要”把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列入了推進城鎮化重點工作之一。改革戶籍管理制度的關鍵就是剝離附著在戶籍上的包括教育、醫療、保險等社會公共服務,努力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打破“二元結構、城鄉分治,一國兩策”的體制,積極引導,加強管理,實現人員自由流動,縮小城鄉差別,實現城鄉一體化。要使長期在城市居住的外來人員享受城市平等待遇,要使“城中村”的農民消除對租賃經濟的依賴,實現城市化的城鄉統籌需要和協調發展目的。
3、穩妥推進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及相應配套措施的完善是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核心內容之一,通過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減少政府對土地收入的依賴,妥善解決當前城鎮化過程中出現的房價高企、社會矛盾凸顯、“土地”城鎮化而非“人口”城鎮化等問題。通過將土地合法地引入市場流通、顯化土地價值,一方面使城中村村集體通過盤活土地資產獲得改造所需資金,保障全體村民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使政府能夠統一、有效地利用土地,使社會繁榮穩定,真正實現農民、政府、社會的“三贏”。
4、提高人口素質。農村地區的城鎮化,是農村人口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發生變化的過程。隨著工業化生產在農村地區的普遍和發展,與此相適應的是農業勞動力素質的提高以及社會化服務的完備。通過培訓就業以及加強社區文化建設,加強思想道德教育、科學文化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人口綜合素質,使村民轉變為真正意義上的市民。加強對農村人口的基礎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注重對城市化主體人的素質的提高,是城市化進程中需要長期重視和解決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