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耿 平
(河北金融學院 河北·保定)
農村城鎮化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最重要的途徑,也是中國邁向現代化路上的一項重要舉措,它的成功與否直接關系到中國現代化的興衰成敗;而農村社會福利保障制度是農村城鎮化的內在要求,是衡量農村城鎮化的最重要的指標之一。
農村城鎮化已經打破了農民原有的生活格局,這一經濟變革對國家政策的制定及實施起到了制衡的作用。因此,在農村城鎮化的帶動下,對建立在二元經濟結構基礎之上的農村社會福利制度進行改革已勢在必行。農村城鎮化將在以下幾方面為農村社會福利改革提供有利條件:
(一)農村城鎮化所伴隨的農民土地的缺失亟須農村社會福利改革。農村城鎮化后農民失去了土地這塊天然保障,失去了這塊承載著他們太多期望的生存保障。這時,他們的唯一出路就是在農村城鎮化進程中成功創業,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生存發展。否則,他們將面臨著比城鎮化以前更為無助與艱難的境地。而人地分離又是農村城鎮化所帶來的必然結果。這種矛盾的產生急切呼吁一個兩全其美之策的出現,它既能推進農村城鎮化建設又能保障農民最基本的生活條件,以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而農村福利保障制度恰如其分地承載了這個功能,因此這個歷史重任就理所當然地落到了社會福利保障的肩上。而此時,我們的政府及立法機關也應該真正擔負起決策者的角色,制定出完整的系統的農村社會福利政策及其法律,這樣會使得農民在歷史性的大規模失去土地后,擁有了土地之外的依附心理和安全感,在社會心理下始終保持著平衡,從而沒有后顧之憂地在安定的社會環境中生存并從事創造性的勞動。因此,在農村城鎮化進程中,要想徹底斬斷農民與土地的天然聯系,使他們徹底擺脫對土地的依附心理,成功地進行轉型,對現有的農村社會福利保障制度進行改革,已是政府的唯一選擇,也是他們不可推卸的責任。
(二)農村城鎮化進程中農民不公意識的加劇亟須農村社會福利改革。農村城鎮化后,農民將置于與城市居民相同的社會背景下,他們面臨著同樣的機遇與挑戰:均完全脫離土地,只身于市場經濟大潮中創業和競爭,他們需要國家和社會提供最基本的公共設施及公共福利,同樣面臨著工業化和社會化大生產所帶來的下崗、失業、貧困和人類所固有的年老、疾病等社會問題。而我國農村社會福利制度是建立在二元經濟體制下的二元福利制度,這就注定了它具有先天性的制度性不平等和政策性不平等,這種福利制度剝奪了農民的公民權利和社會權利,農民只擁有形式公民權利而無實質公民權利。他們無法得到國家與社會提供的福利與保障服務。廣大農民長期徘徊在社會福利保障的邊緣。而土地的擁有使他們對這種二元經濟體制及其配套下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得到了默許和忍受。在農村城鎮化進程中,土地的缺失再一次喚醒了農民的平等意識,喚醒了他們對社會福利保障的渴望。因此,農村城鎮化力求消除長久以來我國原二元經濟體制,實現城鄉統一協調發展,共同邁向現代化。然而,我們所要求的農村城鎮化不僅是二元經濟體制格局的消除,實現城鄉經濟上的平等,也是城鄉居民制度、政策及身份等方面的平等,是整體平等而非局部平等。只有這樣的城鎮化才是真正的城鎮化,深深刻在農民身上的“農民”烙印才得以完全消除,農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才得以恢復,這樣也能夠增強他們的主人翁意識,以便以良好的心態積極投身于農村城鎮化建設之中。因此,原有農村社會福利體系的延續只會加強農民不公的心理,進而影響社會的穩定。而進行農村社會福利改革是唯一行之有效的辦法。
(三)實踐證明,農村城鎮化需要農村社會福利保障保駕護航。理論的正確性往往需要實踐來加以檢驗和證明。而被譽為天下第一村的華西村的成功經驗正是說明了農村城鎮化需要農村社會福利保駕護航。眾所周知,華西村的城鎮化建設是突飛猛進的,成績是卓越的:華西村全村共有80戶,1,520人,面積0.96平方公里。2001年起,吳仁寶和華西人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分五統”和周邊的16個村組成了大華西村,面積由原來的0.96平方公里擴大到達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來2,000多人增加到達3萬多人,而與之相伴隨的是華西村的高福利、高保障。福利由華西村統一發放,村莊由華西統一規劃建設。引用華西村一名非常精辟的話說:基本生活包,老殘有依靠,就業靠勤勞,小康步步高。正因為有了社會福利保障作堅強的后盾,華西村的經濟建設及城鎮化才取得了如此大的成績。
綜上所述,國家所倡導的農村城鎮化道路已為農村社會福利改革帶來了大好機遇,開辟了廣闊的道路。
人口遷移的推拉理論認為,遷移行為發生原因是遷出地的推力因素和遷入地的拉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推力即存在著迫使居民遷出的自然、經濟和社會壓力;拉力即存在著吸引居民遷入的自然、經濟和社會壓力。在此過程中,也存在著阻礙人口自由流動的各種制度障礙。根據物理原理,我們可以對此作簡易理解:動力+拉力-阻力=城鎮化的進程。在我國現有狀況下,農村因素即為動力,城市因素即為拉力,在此對這兩種因素不再詳細論述。我們所看重的是其中的阻力。阻力在此為一個變量,具有很大的靈活性。變量也可用簡單的數學符號來加以說明:阻力可正可負,如果是正數,那么阻力就變為推力,所起的作用是積極的,將推進城鎮化進程;如果為負數,那么阻力就是名副其實的阻力,所起的作用是消極作用,將抑制城鎮化的進程。而在中國二元經濟體制下所形成的農村社會福利制度無法為農民提供安全有力的保障,它只能使人們憂心忡忡,對農村城鎮化充滿恐懼,進而使他們缺乏勇氣和信心去投身于小城鎮建設。因此,對于農村社會保障的缺乏所造成的農村城鎮化主體的瑕疵對農村城鎮化進程無疑是一股巨大的阻力。而農村社會福利保障的靈活機制需要人們將這股強大的阻力變為巨大的推力。因此,這時我們的政府作為決策者應該挺身而出,及時改革農村福利政策,為農民鋪上一層安全網,真正將農村社會福利變為農村城鎮化的強大動力,加速農村城鎮化的進程。因此,與農村相配套的農村社會福利是一部加速器,對農村城鎮化的進程將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否則,將適得其反。
[1]祝懷剛.農村城鎮化研究評述.山地農業生物學報,2005.5.
[2]劉青林.我國農村城鎮化發展之路的思考.市場論壇,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