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 (中油遼河油田公司 高升采油廠 遼寧 盤錦 124125)
海外河油田是1989年正式投入開發的常規稠油油田,存在著油水粘度比大、油層多、滲透率差異大導致油層動用不均的難題。
深度調剖在海一塊實施了39井次,占總井數的76.5%,首先在海一塊的高部位、主體部位試驗,逐漸轉向邊部進行調剖,不斷擴大調剖區域,并集中實施,形成整體調剖格局,使調剖對應油井占海一塊油井總數的47.7%,充分發揮了調剖技術的整體優勢,確保了調剖井組對應油井產量無遞減,見到了較好的調剖效果。
通過對注水井層間及層內矛盾的調整,有效地扼制了對應油井含水的上升速度,相應提高了對應油井的產量,措施效果比較明顯,但該技術同時存在以下問題:(1)施工中籠統注入調剖劑,容易對低滲透層造成污染;(2)深度調剖技術由于處理半徑大,調剖劑注入量多,因此措施費用投入相對較大;(3)對于分注水井,進行調剖前要起出原有管柱,下籠統注水管柱,調剖后再進行分注,造成多次作業,增加了采油成本。針對以上問題,開始試驗選層調剖:即對于油套分注或三管注水的措施井,利用現有管柱,優選層位實施深度調剖措施,由以往的全井段籠統調剖轉向選層調剖,調剖重點由解決層間矛盾轉向解決層內和平面矛盾。
為了提高措施效果,擴大注水波及體積,現場開展了對應井組調剖和堵水工作。在調剖的對應井組中選擇含水上升快,產量遞減大的油井進行堵水。共實施9井次,有效7井次,有效率87.5%,平均日產油對比措施前提高13.2t,日產水降低161.1m3,含水下降8.9%,增油1716t,降水 9285 m3,取得較好效果,實現深度調剖與化學堵水相結合。
籠統調剖后,通過測試吸水剖面,與措施前的吸水剖面進行分析對比,雖然大部分注水層的吸水剖面得到了合理改善,但仍有部分層的吸水剖面未發生改變,有的層還受到污染,針對這部分注水層,我們選取部分井調剖后實施三管注水,進一步提高了井組的增油效果。
在選層調剖中利用油套分注管柱,實現套管或油管對應層位的調剖;利用三管分注管柱,實現套管或油管對應層位的調剖;利用三管分注管柱,起出空心桿,實現油管與空心桿對應層位的調剖。
(1)前置段塞:其目的是保護主段塞不被地層水稀釋和彌散;二是調整地層的縱向滲透率級差,使主段塞充分發揮作用,用量為總設計量的15%。
(2)主段塞:主要作用是調整平面和層內非均質性,降低油水粘度比,改善水驅油流度比,提高面積波及效率,用量為總設計量的70%。
(3)保護段塞:目的是在主段塞和后續注水之間建立一個保護隔離帶,防止注入水侵入主段塞,破壞其穩定性,用量為總設計量的15%。
在地層存在大孔道和調剖過程中壓力低的水井施工中,為了有效地封堵高滲透層和層內高滲透帶,在凝膠中加入膠粉、體膨顆粒、膨潤土等固體顆粒,提高封堵能力;
對多次進行過調剖的水井,考慮水井近井地帶剩余油分布少,使用過量頂替的辦法施工,不僅減少了對近井地帶的傷害,同時加大了調剖處理半徑,一般頂替量為40~100m3。頂替半徑2~4m。
根據注水井配注量和注水壓力進行施工排量優化,利用TDB液壓調剖堵水泵的變頻作用,使施工排量在13 m3/h~7m3/h之間進行調整,防止污染低滲透層。通過優化施工,從吸水剖面的對比來看,受污染的層數由12.7%,下降到5.7%。
在海外河油田累計實施水井深剖調剖試驗51井次,有效44井次,有效率86.3%。累計增油39949t。
措施后注水井注水壓力提高,措施前平均注水壓力5.4MPa,措施后上升到目前的7.2MPa,提高1.8MPa。注水壓力提高,說明注水井大孔道被封堵,高滲透層的吸水量受到限制,可有效地避免指進現象的發生。
通過對措施前后所測的吸水剖面的對比可以看出:水井深度調剖技術可以有效地改善注水井的吸水剖面,限制了高滲透層的吸水量,啟動了低滲透層,提高了低滲透層的注水量。
實施調剖井28井次,對應油井124口,措施前日產油水平458.2噸/天,含水87.6%,對應油井日產油水平521.7t/d,含水85.7%。日增油63.5t,含水下降1.9個百分點;措施后,部分井組見效明顯,如H2-12井組措施前日產油5.6t,含水93.4%,措施后日產油最高上升到12.3t,含水88.0%,日增油6.7t,含水下降5.4%,該井累計增油1395t。
實施深度調剖措施23井次,其中選層調剖12井次,占措施量的52.2%,有效11井次,有效率91.7%,累計增油12276t,對應油井日產油由措施前的181.9t,上升到目前的219.5t,含水由84.4%下降到82.0%,措施效果明顯。
(1)實施選層調剖可有效地提高措施效果,降低措施成本。
(2)水井深度調剖與油井堵水相結合,是高含水期實現油田穩產的有效途徑。
(3)在海外河油田優化實施水井深度調剖措施,有效地改善了地層吸水剖面,提高了注水效果。
[1]馬強.海1塊復合深度調驅體系研究[D].大慶:東北石油大學,2012:1-58.
[2]陳鐵龍,蒲萬芬.油田穩油控水技術論文集.石油工業出版社,2001.8.
[3]萬仁溥.采油工程手冊.石油工業出版社,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