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胤,焦 剛,劉 軍,姜 偉
(航天科工慣性技術有限公司,北京100074)
鎂合金作為已使用的密度最小的金屬,具有比強度和比剛度高、阻尼減振降噪能力強、電磁屏蔽性能優異、切削加工和熱成形性好的特點,并且其對煤油、汽油和礦物油具有較強的化學穩定性和易于回收利用等優點,近年來在航空航天、交通運輸、電子、化工和冶金等行業得到了廣泛應用[1-2]。鎂合金的切削加工性能良好[3],可以采用較高的切削速度、較大的切削深度和進給速度進行加工,但其切屑易燃燒,這是鎂合金切削加工過程中必須考慮的關鍵問題。目前的研究多從鎂合金切屑防燃方面定性分析切削參數的選擇原則,沒有通過試驗分析參數對切削過程的影響。鎂合金主要分為變形鎂合金(MB),鑄造鎂合金(ZM)和壓鑄鎂合金(YM)[4]。AZ91D屬于鑄造鎂合金,主要依靠壓力模具鑄造輔以后續加工而制成所需工件,其特點是強度高、耐腐蝕性好。為了提高鎂合金切削加工的安全性及工件表面質量,作者基于某基礎科研成果,以廣泛應用的鎂合金AZ91D為例,對比分析了精車過程中切削參數對切屑斷屑性能、切屑形態及工件表面質量的影響,期望為鎂合金的加工提供參考和借鑒。
試驗用AZ91D鎂合金為鑄造毛坯料,熱處理狀態T6,其名義化學成分和物理、力學特性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AZ91D鎂合金的名義化學成分(質量分數)Tab.1 Nominal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AZ91Dmagnesium alloy(mass)%

表2 試驗用AZ91D鎂合金的物理、力學性能Tab.2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ested AZ91Dmagnesium alloy
切削試驗在C620A型車床上進行,采用鑲嵌硬質合金刀頭的車刀,前角15°,后角15°,卷屑槽形狀為全圓弧型,切削過程采用干切削方式,工件材料尺寸為φ76mm×100mm,在固定刀具角度的前提下,按照表3所示的5種切削工藝進行精密車削。切削完成后,對于每種切削工藝下的工件,隨機選取5處加工表面,采用TR200型袖珍表面粗糙度儀測其表面粗糙度Ra,并求平均值,測量精度0.01μm。

表3 不同切削工藝下的切削參數Tab.3 Cutting parameters under different cutting processes
由表4和圖1可知,隨著切削參數的不同,鎂合金切屑的形態和工件表面質量有很大區別。在刀具角度及背吃刀量一致(ap=0.5mm)的前提下,在切削速度vc為66.819m·min-1的低速階段,進給量較大,切屑變形嚴重,呈C形擠裂狀,切屑短且厚,切屑外表面呈鋸齒狀,內表面有裂紋,該類切屑的加工硬化程度嚴重,斷屑性能良好,工件的表面粗糙度Ra較低;在切削速度為107.388m·min-1的中速階段,進給量適當降低,切屑呈螺卷狀且較厚,切屑內表面光滑,外表面呈毛茸狀,切屑折斷長度具有規律性,斷屑性能良好,工件的表面粗糙度也較低;在切削速度為169.434m·min-1的較高速階段,切屑變形小,塑性大,切屑呈長帶狀且較薄,表面較光滑,斷屑性能差,在加工過程中纏繞在車刀切削刃周圍,破壞已加工面的表面質量,Ra最大。由此可知,鎂合金作為塑性材料,在常規切削速度范圍內,隨著切削速度的提高、進給量的降低,切屑形狀由C形擠裂切屑逐漸變成帶狀切屑,由短厚屑逐漸變成長薄屑,切屑變形減小,斷屑性能逐漸變差,從而驗證了常規切削中切削速度對切屑變形的影響規律,以及對切屑類型、變化規律和切屑卷曲、折斷的規律[5]。

表4 切削工藝對切屑形態及工件表面質量的影響Tab.4 Effects of cutting parameters on chipmorphology and workpiece surface quality
此外還可發現,在切削速度較低(66.819m·min-1)及進給量一定的前提下,隨著背吃刀量的減小,切屑形狀由C形變成了粉末狀,同時切屑的長度減小;在切削速度較高(107.388m·min-1)、進給量一定時,隨著背吃刀量的增大,切屑形狀仍為螺卷狀,但切屑薄而窄。在工藝d的切削參數下,切削區域的排屑能力差,粉末狀切屑通過車刀主切削刃在卷屑槽內堆積,逐漸擠壓流向已加工的工件表面,并劃傷工件表面;而此時的切屑為粉末狀,隨著切削的繼續進行,切屑在加工區域內堆積,熱量無法散發,極易引起燃燒。在工藝e的切削參數下,切削區域的排屑能力較強,切屑通過車刀卷屑槽直接排出切削區域,加速了切削區域的熱量散失,工件表面質量高。

圖1 不同切削工藝下切屑的形態Fig.1 Shape of chips at different cutting parameters:(a)process a;(b)process b;(c)process c;(d)process d and(e)process e
因此,在本試驗條件下,精車階段的最佳工藝參數為vc=107.388m·min-1,f =0.09mm·r-1,ap=0.1mm。
由圖2可見,剛從鎂合金棒上切削下來的切屑表面光亮,無氧化腐蝕現象發生,大氣腐蝕后呈淡灰色,而水腐蝕后的切屑表面呈深灰色,表面有明顯的點蝕現象。可見,鎂合金加工工序間的防護工作極其重要。故而,鎂合金工件在工序間存放時,宜用乙醇或丙酮清理表面后,噴涂緩蝕劑或浸入煤油中或存放于干燥箱內保存,干燥溫度保持在80℃左右,以防止水分、氧氣等腐蝕性介質對鎂合金的腐蝕[4],或采用工序間化學氧化處理[6]。

圖2 鎂合金新切屑及腐蝕后的形貌Fig.2 Morphology of new and corrosed magnesium alloy chips
基于上述試驗分析及切削加工工藝要求,對某新型產品結構件進行精車加工(表面粗糙度要求為Ra≤0.8μm)。在精加工余量范圍內,采用加工參數vc=107.388m·min-1,f=0.09mm·r-1,ap=0.5mm進行切削,去除粗加工的高應力表層[7],在保持切削速度和進給量不變的情況下,將背吃刀量控制在0.1mm,進行一至兩次精細車削,車削過程中切屑斷屑性能良好,表面粗糙度穩定控制在Ra≤0.8μm范圍內,滿足設計要求。
(1)在常規切削速度范圍內,在背吃刀量恒定的前提下,隨著切削速度的增大、進給量的降低,切屑變形減小,切屑形態由C形擠裂切屑逐漸變成帶狀切屑,斷屑性能逐漸變差,工件表面質量變差;在背吃刀量為0.06mm時,形成粉末狀切屑,堆積在卷屑槽內,極易引起鎂合金燃燒。
(2)采用試驗切削條件下的最佳切削參數(vc=107.388m·min-1,f=0.09mm·r-1,ap=0.1mm)精車加工出的工件表面粗糙度穩定控制在Ra≤0.8μm范圍內,滿足設計要求。
[1]劉靜安,徐河.鎂合金材料的應用及其加工技術的發展[J].輕合金加工技術,2007,35(8):1-5,54.
[2]鐘皓,劉培英,周鐵濤.鎂及鎂合金在航空航天中的應用及前景[J].航空工程與維修,2002(4):41-42.
[3]SCHUL H Z,KAUFELD M.High-speed milling of thinwalled components of aluminum and magnesium alloys[M].Germany:Carl Hanser Verlag,1988:41-48.
[4]全躍.鎂質材料生產與應用[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08:734-736.
[5]陳日曜.金屬切削原理[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45-51,145-146.
[6]QJ/Z 134—1985 鎂合金化學氧化膜層生產說明書[S].
[7]徐河,劉靜安,謝水生.鎂合金制備與加工技術[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07: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