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本刊記者 陳曦
1818年9月18日,擺脫了幾個世紀的殖民地統治,智利共和國成立了。近兩個世紀之后,智利發展成為拉丁美洲比較富裕的國家。這里有豐富的礦、林、水產資源。多年以來,智利的農林業一直是主要支撐產業之一,葡萄種植業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產業。智利葡萄栽培起始于1518年,當時的西班牙傳教士在圣地亞哥周邊種植葡萄,以提供教會做彌撒用的葡萄酒。
智利雖然被歸納在葡萄酒的新世界范圍內,不過懂葡萄酒的西班牙移民,讓智利早已在1551年就開始了釀酒。因為智利地理環境獨特,還擁有不同的氣候環境,既享有海洋性氣候,也受中部山谷及沿海范圍的影響,形成了地中海氣候的溫暖夏天,雨量少、低氣壓的潮濕環境,特殊的氣候為葡萄的成熟生長提供了良好的溫床。安第斯山脈這座天然的屏障,也把那些自然災害阻隔在外,避免了十九世紀末幾乎毀滅歐洲葡萄園的根芽蟲的侵害。“中央山谷”就是歐洲南部最適合釀酒的“地中海”氣候,這也進一步奠定了釀造高水準智利葡萄酒的基礎。
智利獨立之后,最早的葡萄酒酒莊可以追溯到1840年,伊拉蘇酒莊的歷史始于1870年,是智利最古老的酒莊之一。
多年的掠奪和征戰,讓智利的經濟與人民一樣疲憊不堪。智利共和國成立之后,百廢待興,葡萄酒產業也從此開啟了新的篇章。

1870年,周游歐洲各國的馬克西米諾·伊拉蘇回到智利,并找到阿空加瓜山谷開始了他的葡萄酒產業。那片山谷除了具有令人心曠神怡的美景之外,還具有涼爽多雨的冬季和干燥炎熱的夏季。這里位于智利葡萄酒產區最北端,擁有獨特自然條件。
伴隨著太平洋微風的吹拂,在山谷的極致美景中享受旭日光輝,伊拉蘇酒莊在這樣富含生機的土地上種植從法國引進的最好的葡萄品種。它優越的土壤和氣候條件醞釀了最優質的葡萄生長環境。
一百多年之后,伊拉蘇酒莊在智利逐步發展成業內知名企業。1983年,剛剛從大學畢業的愛德華多·查維克接管了家族的酒莊。在大學學習工程專業的他決心投身到葡萄酒產業中。
“說到在葡萄酒領域獲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我認為首先是制定清晰的目標。有了一個目標,然后堅定地朝著這個目標努力,就能獲得成功。”愛德華多·查維克是家族的第六代傳人,在父親的影響下,他從小就與葡萄酒結下了不解之緣。
智利的氣候條件非常適合葡萄的生長,但是由于一直專注于中低端葡萄酒的制造,其葡萄酒產業的國際地位一直與智利葡萄酒的價格一樣提不上來。1980年代之前,智利葡萄酒產品多集中在中低端,而智利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能生長出優良的葡萄品種。
愛德華多·查維克看到了其中的商機,于是決定把酒莊定位更加明確:生產世界頂級的高品質葡萄酒。工程專業的背景賦予他清晰的邏輯以及現代化的經營理念,他將其與有悠久傳統的釀酒企業相結合,順應世界葡萄酒趨勢,創造更具效率的現代化酒莊。
酒莊在國外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中等大小的酒莊,另一類可以稱作酒廠。酒廠的外觀看起來就是一家工廠,它自己并不種植葡萄,而是從其他地方購進葡萄進行釀造,出售葡萄酒產品。酒廠產品多為中低端。伊拉蘇酒莊從葡萄的種植到釀造每道生產工序都由自己完成。規模和產量與酒廠不能相比,在酒莊中,伊拉蘇酒莊也只能是中等規模的。以法國的波爾多為例,既有生產出拉菲這種頂級葡萄酒的酒莊,也有生產最便宜葡萄酒的酒廠,兩者的市場定位不同。“伊拉蘇對自己的定位是生產智利的高端葡萄酒,因此產量和規模相對小一些。”伊拉蘇的馬克西米諾紅葡萄酒,每年只生產80,000瓶,并且在全球銷售。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概念呢?假設馬克西米諾紅葡萄酒僅銷往10個國家,每個國家只能分到8,000瓶的份額。
伊拉蘇擁有多個葡萄酒系列產品,最高端的酒是愛德華多·查維克為紀念父親阿方索·查德威克·伊拉蘇(Alfonso Chadwick Errazuriz)命名的,每年僅產出20,000瓶。愛德華多·查維克希望自己的酒“能像中國的茅臺一樣,有好的品質,有厚重的歷史,有象征意義,并把它推廣到全球。”
“在葡萄酒領域,怎樣定位你的產品是至關重要的。就是說,要選對你想釀造的酒,是低端的、中端的還是高端的。伊拉蘇酒莊致力于生產智利的高端葡萄酒。好的葡萄,加上正確的釀造技術和恰當的釀造時間,整條生產線緊密地配合才能得到一款好的葡萄酒。我設定的目標是制造高品質的葡萄酒,而釀造出好的葡萄酒需要一系列的細致且精藝的工藝支撐。從葡萄的種植,采摘,釀造,裝瓶等工序都需要。”通過不懈努力,愛德華多·查維克不但實現了伊拉蘇葡萄酒品質的飛躍提升,更令伊拉蘇品牌獲得了“酒皇”的美譽。
1983年,伊拉蘇酒莊生產出第一款高端酒,愛德華多·查維克從此開始向世界推廣智利高端葡萄酒的歷程。“我帶著我們的酒,參與世界各地的品評會,與世界知名的品酒師切磋。”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智利的葡萄酒廠商紛紛走出國門,智利葡萄酒的國際聲譽從此大有提升。伴隨著這一趨勢,伊拉蘇酒莊也逐漸走上國際舞臺。
如何讓世界認可智利的高端葡萄酒?需要一場“巴黎審判”式的顛覆。真正讓伊拉蘇酒莊聲名鵲起的是2004年伊拉蘇在柏林舉辦的盲品會(Bland Testing)。
顧名思義,所謂盲品會,就是邀請業內專家級品酒師,在不公開酒品名的情況下,對所品酒打分,分高者得勝。這次盲品會上與伊拉蘇酒莊同臺競技的是波爾多左岸一等特級酒莊和意大利名莊的產品。參加的品酒師共40位,均為歐洲知名的品酒專家。“之所以第一屆盲品會在柏林舉辦,是想打破葡萄酒行業的柏林墻,打破葡萄酒新舊世界的隔閡”。
2004年的柏林盲品會上,愛德華多·查維克的期待并不高,“只要能進前五名,我認為就是成功了”。當宣布第一名為查維克紅葡萄酒時,全場頓時安靜了,大家都被這個結果驚呆了。愛德華多·查維克本人也從未期待能得到第一名。伊拉蘇的葡萄酒打敗了法國和意大利的世界級名酒,一舉成名。這次盲品會被稱為智利葡萄酒的一塊里程碑。
一鳴驚人之后,隨之而來的是更艱難的任務:如何保護和持續得到的聲譽。“事實上,第二次的盲品會上,我更加緊張,擔心之前得到的認可不能持續下去。如何將高品質維持下去,是最難的地方。我需要不斷地獲得成功才能維持聲譽。”
2007年,葡萄酒界最權威的羅伯特·帕克評分給予查威克紅葡萄酒97分高分,他這樣評價:“查威克紅葡萄酒呈紅寶石色,櫻桃等紅色鮮果味中透著優雅的芬芳,配以淡淡的意大利黑醋味和烤榛果味。口感絲絨高雅、清爽。令人振奮的酸度,伴有來于橡木的咖啡味和可可味。單寧成熟、精致,回甘愉悅。”
不同地區的品酒師代表了當地的口味特點,伊拉蘇在不同地區舉辦盲品會的意義正是在此:通過盲品會了解當地消費者的喜好。自2004年后,伊拉蘇酒莊每年都會在世界各地不同的地方舉辦一次盲品會,伊拉蘇酒莊的葡萄酒都能躋身三甲。
2008年7月8日,北京奧運會開幕前一個月,伊拉蘇酒莊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內舉辦了中國的第一場盲品會。47位來自大中華區的品酒師以及買家受邀出席。參與競賽的葡萄酒有法國的拉菲2004,木桐2004,瑪歌2004,意大利西施佳亞2004,天娜2004,以及另外五款伊拉蘇葡萄酒。最終,伊拉蘇酒莊的葡萄酒占據前五位中的四席。
第一次中國盲品會的成績令人欣喜,提及伊拉蘇酒莊在中國的戰略,愛德華多·查維克說,“在中國,伊拉蘇還在學習中國市場,以及告訴消費者們伊拉蘇出售的葡萄酒是怎樣的。伊拉蘇進入中國有8年的歷史了。曾經只有一個經銷商。現在伊拉蘇在中國設立了分部,有中國的同事加入到伊拉蘇,幫助我們更多的了解中國,希望以后在中國市場有更好的發展。我們歡迎中國的朋友到智利的酒莊看看,看看阿空加瓜的種植園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