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本刊特約記者 劉佳


時尚也可以表述和崇拜歷史,通常我們稱之為復古。提起復古,各種各樣的元素涌入腦海,修身的旗袍,綴滿花朵的草帽,碩大的烏蠅超墨鏡等等。為什么復古呢,為了懷念和紀念歷史。然而,我們懷念歷史的方法只是在設計中加上復古元素嗎?當然不是。我們可以做的更多。時代歷經風云,重拾或保留在歷史上一些曾被抹去的文化精髓,讓經典回到生活并傳承下去,是另一種懷念歷史的方式。
在北京,有一場對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展覽:以時尚眼光重塑經典,以國際視野展現中華之美,以當代精神領略人文精髓,以傳承精神感動世界,以禮儀之美展現中國,以人文之美牽手國際。展覽圍繞著“傳承與永恒”的主題,以靜態展覽,專題演講,專家論壇的形式,建立共識,引起共鳴,希望能起到推動中華民族文化復興,引導文化創意產業的作用。
這是一次聆聽過去故事的機會,聆聽藝術帶給我們的無國界的經典,聆聽實現與傳承之間的對話,記錄成就傳承后的永恒。

展覽展出的是郭培設計的“中國嫁衣”與歐洲古董家具,在751D·PARK北京時尚設計廣場的藝術回廊中,兩者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歐洲的古董家具是工匠在百年前全手工制作的。郭培的服裝同樣是全手工刺繡。二者同時呈現在眼前,帶來的不僅僅是視覺的沖擊,更是對人類手工技藝的膜拜。歐洲古董家具如同郭培的“中國嫁衣”,兩者都是為了承襲傳統文化,并以創新的手法將其發揚,使全世界以一種新視野審視傳統的美妙。

中國高級定制與歐洲古董家具一個來自東方,一個傳承西方;一個是現代的時尚,一個是歷史的重現。兩者看似遙遠,但其中有兩個相通之處,就是都是美的欣賞,和對手工技藝的崇拜與延續。歐洲古董家具用它獨特的語言敘述著文化的傳承,等待著下一個擁有者,與他們一起感受文化的傳播,延續著文化賦予的意義,它們已然成為了永恒的見證者。郭培在她的高級時裝作品中無拘無束地表現著她自己對美的理解、想象與創造,展現著極致的完美與震撼人心的魅力。郭培的作品幫助中國人認識時尚,同時幫助世界了解中國,打動人的不僅僅是精湛的工藝,還有其中蘊含的文化和歷史元素。
“我最喜歡看的是歷史,所以去過很多博物館。我設計的靈感都是來自這些有意義的過去。這些家具中曾經有過的歷史和故事。以后我設計的服裝也能成為這樣的過去,能夠把現在的歷史傳承下去。”郭培這樣描述歷史給予她的靈感。

我們總是看到西方的時尚品牌在中國攬走了大量的顧客,其實在兩個世紀之前的西方古董家私上,就能看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印跡,這足以說明中華民族文化的悠久歷史和深遠影響。
在17、18世紀,地球尚未成為一個村莊,文化難以遠渡重洋,兩個大陸上的人還不能在幾秒鐘內傳遞信息。幸好,傳教士和商人搭建起了東西方溝通的橋梁,他們把東方的文化元素帶到西方。以當時的交通技術而言,其艱難的程度可想而知。漂洋過海而來的中國文化必定昂貴,可一切都沒有阻止歐洲對中國風情的迷戀,中國元素成為受追捧的時尚趣味,迅速席卷了歐洲的天文、醫療、建筑、家居、服裝等領域,甚至在法國興起了漢學。正是在這種背景下,19世紀充滿中國元素的家居用品才得以產生。
200年前,法國的餐桌上刻著中國瓷片,英國的椅子靠背被雕刻成中國圖案,中國元素對17與18世紀歐洲家具的設計影響非常明顯,這顯示了當時中國是怎么地影響著西方世界的社會與文明。這段歷史對當今以自主設計創新為使命的中國企業有著深遠含義。而當再去了解19世紀歐洲家具設計工藝大師,又如何在17到18世紀的作品的基礎上重新詮釋,注入新的設計靈感,而產生了19世紀曠世之作的這段過程,將會大大影響今天中國從事設計與創作的年輕一代:如何在現有的基礎上精益求精,以中國文化為核心獲取靈感源泉,創造出設計的新生命。

歐洲古董家具鑒賞大師克里斯托弗·佩恩先生說:“這次展出的家具和服裝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對手工制作價值的重新思考。”一名工匠必須接受七年的專業訓練才能勝任家具表面的原木貼面工作,想打造完美的法式休閑桌的一條彎腿需要一名工匠一個星期的時間。一件“中國嫁衣”的裙擺甚至需要能工巧匠花費一年的時間完成刺繡。
文化,是需要傳承的。但是,如果文化沒有創新的元素加進去,那么文化就永遠停留在這里。所以,文化需要傳承同樣需要創新。中國的文化能否走出國門,吸收新的營養,需要從中國文化的核心元素出發,時尚不僅僅是需要新鮮血液,也需要傳承。
此次“中國嫁衣”高級定制的華服展出,精心地布置在展廳中。有的被裝裱在相框之中,有的作為油畫浮雕的一部分完整構圖,有的靜靜立于桌前墻角,不愿搶鏡。不需要解說,這里演繹著中國女孩進入歐洲皇宮的欣喜與驚奇。郭培說:“發揚民族文化,首先要有立場。中國的柵欄格、屏風、墻紙、瓷器中的元素始終還是帶有中國的‘姓氏’,因為底蘊這種東西根植于文化,是血脈里面的。所以有的時候,中國的東西還是中國人做起來像,歐洲人做完了還是顯得‘洋氣’。”
克里斯托弗·佩恩驚訝于郭培設計的一條金色小裙子:“這條裙邊的設計是法國17世紀一種傘裙邊的設計,我找到了時尚裙子的設計與法國17、18世紀宮廷奢侈品設計的一個共同之處。我與郭培都沒有討論過設計,但是我們都能說出這一設計的來源。”


歐洲的古董家具,大多是有故事的。一座19世紀法國帝國式銅鎏金迷你壁爐臺鐘能描繪丘比特和普賽克的愛情。一對法國塞夫勒風格瓷瓶,細訴著戀愛中的少女與情人郊游時的愉悅與幸福。為了制造一件中國風的櫥柜,制造商需要從千里之外的中國引進上等的花屏,用特殊的工藝將畫面剝離成薄片,再貼合到家具表面。
制造這些家具時所用的心思,與縫制“中國嫁衣”一樣,它們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精湛的手工技巧,還有對作品的熱情。郭培這樣闡述自己對高級時裝的理解,“我熱愛高級時裝,因為她是一種生命的停駐。她不像成衣那樣簡單地流行,再迅速地被遺忘。我希望我的高級時裝成為館藏級的精品,殿堂級的珍寶,成為傳世杰作。因為真正的高級時裝能夠歷久彌新,經得起考驗。多少年后,她的存在就是時光的回眸。到那個時候,她能再現逝去的輝煌和殘留的光影,能重新演繹我曾經擁有過的幸福,以及我曾經創造過的美好。”
凝聚著中華文化的高級定制服裝與西方古董家具相遇,東方傳統與西方經典相遇,從全新的角度,重新認識經典的演變和發展,重新認識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重新認識東西方歷史文化的交融。對經典的再現離不開橫向的借鑒與縱向的傳承。無論是19世紀中國元素帶給歐洲的時尚風潮,還是當今中國的洋為中用,借鑒的價值都是為了更好的未來。縱向的傳承也不是一味的襲舊,同樣是直指未來、直指再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