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7日,以“社會共治 同心攜手維護食品安全” 為主題的2013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在北京啟動。
2013年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活動是由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農業部、商務部、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國家糧食局、共青團中央、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等14部委聯合主辦。今年食品安全宣傳周的內容豐富多樣,在一周之內將陸續舉辦中國國際食品安全與創新技術展覽會、“食品安全,誠信守望”新聞宣傳公益行動、中國食品安全30人論壇、農產品質量安全常識有獎競答、中國肉業博覽會、食品安全--走進食品工業、進口食品安全口岸行等70多項主題活動。
與往年相比,此次食品安全周活動特邀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公安部、團中央等四部門參與主辦,旨在推動食品行業形成“守信受益、失信必損”的利益導向和“明信知恥、懲惡揚善”的道德風氣;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食品安全觀念,并通過青少年帶動家庭,進而帶動整個社會。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局長

張 勇
張勇:今年我們舉辦以“社會共治同心攜手維護食品安全”為主題的宣傳周活動,目的就是充分調動社會各方力量,完善社會管理手段,齊心協力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近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各方面的不懈努力下,一系列食品安全政策措施相繼出臺并得到有效實施,我國食品安全形勢總體上呈現穩定向好發展的態勢。但是,我們要清醒看到,量大面廣的消費總量、“小、散、亂、低”的產業基礎、尚不規范的產銷秩序、相對缺失的誠信環境、滯后的企業主體責任意識、薄弱的監管能力等,仍是從整體上頑固制約食品安全水平的復雜因素。因此,保障食品安全既是一項責任重大、十分緊迫的工作,又是一項需要長期努力、扎實推進的艱巨任務。
在工作實踐中,我們越來越認識到,保障食品安全,是需要政府監管責任和企業主體責任共同落實,行業自律和社會他律共同生效,市場機制和利益導向共同激活,法律、文化、科技、管理等要素共同作用的復雜的、系統的社會管理工程。只有形成社會各方良性互動、理性制衡、有序參與、有力監督的社會共治格局,才能不斷破解食品安全的深層次制約因素,才能不斷鞏固食品安全的微觀主體基礎和社會環境基礎。
消費安全的食品,是每一個人的期待;維護食品安全,沒有人能置身事外。舉辦食品安全宣傳周,就是要在不遺余力強化政府監管的同時,喚醒和激發每一個利益相關方的積極性和全社會的正能量,共同為食品安全這座大廈增磚添瓦,并在此基礎上完善激勵引導政策,使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格局機制化、長期化。
第一,構建社會共治格局,需要監管部門自身努力、嚴格公正,使監管公信力成為社會共治的推動力。對監管部門的信任,是提高社會參與食品安全積極性的首要前提。我們越強調社會共治,就越要提高政府監管的嚴格性、有效性和公正性。
第二,構建社會共治格局,需要各職能部門緊密配合、協調聯動,使職能協同力成為社會共治的引導力。我們對全社會提出共治食品安全的號召,首先應該做到國家各職能部門的共治。
第三,構建社會共治格局,需要培育各類參與主體和參與模式,促進主體多元化以增強社會共治的創造力。我們歡迎學術界、法律界、科技界更多的參與食品安全理論和實踐,鼓勵廣大消費者、媒體更多地參與食品安全社會監督,支持社會團體、協會組織、同業商會更多地開展行業自律和依法主張自己的權益。
第四,構建社會共治格局,需要完善引導政策、激活利益機制,運用市場規律催生社會共治的新活力。安全的食品是企業生產出來的,企業的自覺要建立在有效約束的基礎上。因此,社會共治的生效機理,根本途徑就是要使社會的約束力集中到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上;最大動力就是要順應市場經濟規律、建立富有活力的利益機制。
第五,構建社會共治格局,需要社會各方有序參與、規范活動,以最大的理性和合作增強社會共治的聚合力。越是強調食品安全管理的社會性,越是促進社會共治主體的多元化,就越要重視參與活動的有序性和規范性,越要防止參與失序而造成正負能量相互抵消。當前我國食品安全正處于負重爬坡的關鍵階段,監管力度加大和問題易發多發還將在一段時間并存,監管能力建設和監管資源優化配置還不可能一步到位,一系列標本兼治政策措施的效果顯現還需要一個客觀的過程。在這個時候,監管部門和廣大消費者都期盼全社會形成一個嚴肅理性、具有建設性的共治格局。因此,我們真誠地期望參與共治的各類主體,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公益價值觀、義利辨別力,尤其是各類行業協會要把質量安全作為行業內部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重要內容,各類社會組織和消費者要通過合法方式和合理渠道訴求正當利益,各類媒體要注重傳播有利于增加消費者食品安全科學知識、有利于警示生產經營者誠信守法的真實全面客觀的信息。
王世明:食品安全關系13億人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個重大民生問題。去年以來,中央文明委認真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組織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教育治理,把解決食品行業存在的誠信缺失、制假售假問題作為一項重要任務,深化道德教育,加強集中整治,大力選樹典型,取得積極進展。去年7月,中央文明辦與商務部、國務院食品安全辦在江蘇常州召開“學習

中央文明辦專職副主任王世明
雙桂坊、誠信做食品”現場會,在全國文明城市推出115條“誠信做食品”示范街區。今年,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深入推進專項教育治理活動,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強誠信教育引導。積極探索新形勢下誠信教育的有效載體,在各地食品企業建好用好道德講堂,讓企業管理者和從業人員普遍接受教育,通過講述誠實守信典型事跡,評議失信敗德現象,貶斥不講誠信的人和事,引導廣大生產經營者作出誠信承諾,用道德良心做放心食品。
二是開展誠信創建活動。中央文明辦將會同發改委、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商務部、工商局、質檢總局等部門,繼續在食品企業中開展“誠信做食品”活動,引導從業人員樹立正確義利觀,用誠實守信贏得市場、塑造品牌。推動參與專項教育治理活動的相關職能部門,對食品生產、流通、消費等環節實行有效監管,針對突出問題、薄弱環節開展專項整治。在廣泛開展活動的基礎上,推出一批市場認可、群眾信任的示范企業、門店、街區。
三是營造良好社會氛圍。充分發揮媒體輿論引導和監督作用,大力宣傳食品行業誠信經營典型。運用“講文明樹新風”公益廣告,弘揚誠實守信良好風尚。組織各地媒體曝光制售假冒偽劣、有毒有害食品的典型案例,對失信違規企業和個人進行揭露鞭撻,形成警示震懾效應。四是發揮測評導向作用。將食品行業誠信建設納入全國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測評體系,作為文明程度指數測評重要內容,細化考評項目,加大分值權重。對發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城市、村鎮、單位,取消其參評資格。
抓好食品安全是一項長期任務。中央文明辦將認真貫徹汪洋同志重要講話精神,與有關部門一道,大力推進食品領域道德建設,不斷提升食品行業誠信經營水平,推動食品安全工作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公安部副部長黃 明
黃明:食品安全是事關民生福祉,事關和諧穩定的重大問題,需要社會各方面同心攜手、共同治理。近年來,針對群眾反映強烈的食品安全突出犯罪問題,全國公安機關依法履行職責,充分發揮作用,積極會同食安辦等有關部門堅持重拳出擊、重點治亂、通力合作、健全機制,持續不斷地組織開展“打四黑除四害”專項行動,集中偵破了一大批危及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瘦肉精”、“地溝油”、“病死豬”、“假羊肉”等重大案件,有效遏制了食品安全犯罪高發勢頭,有利地維護了老百姓餐桌的安全。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食品安全問題,為加強食品藥品監管管理,國務院整合資源,強化力量,組建了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為更好地加強公安機關與食品藥品監管等部門的執法合作提供了有效保障。進一步增強了我們打擊食品安全犯罪、維護食品安全的決心。各級公安機關要積極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新挑戰新要求,更好地發揮職能作用,依法嚴厲打擊食品安全犯罪,積極推動食品安全綜合治理,著力形成維護食品安全的整體合力。要充分運用法律武器,毫不動搖地堅持嚴打方針、堅持主動出擊、露頭就打、打早打小、堅持不懈地打源頭、端窩點、搗網絡,切實用足用好“兩高”司法解釋等法律武器,始終保持對食品安全犯罪的嚴打高壓態勢。要充分發揮行業組織的作用,積極依托食品行業協會,風險評估機構等行業組織,動態掌握食品安全領域存在的問題,加強分析研判,及早發現苗頭,著力消除隱患,堅決堵塞漏洞,嚴防形成行業的潛規則。要充分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廣泛宣傳發動群眾,加強對食品安全問題的監督,積極舉報違法犯罪線索,不斷深化警民合作,大力實施群防群治,著力營造全社會關心關注食品安全的濃厚氛圍,夯實筑牢維護食品安全的銅墻鐵壁。維護食品安全,事關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
陳曉華:食用農產品是食品的源頭。做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既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重要保障。在這次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中,進一步強化了農業部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責任,我們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
近年來,各級農業部門在各級政府統一領導下,在相關部門的支持配合下,堅持統籌農產品總量平衡、結構平衡和質量安全,緊緊圍繞“努力確保不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的工作目標,全面強化執法監管和推進農業標準化,取得了積極的成效,主要農產品監測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總體穩定,逐步向好。
但同時要看到,當前農產品質量安全形勢仍不樂觀,還存在不少風險隱患,特別是農業生產規模小、經營分散,再加上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起步晚、基礎弱,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任務艱巨繁重,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各級農業部門將按照《食品安全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和國務院的要求,在抓好農業生產、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同時,以執法監管和農業標準化為抓手,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全面提升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
一是結合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認真梳理、嚴格落實各環節農產品質量監管的職責,形成常態化的制度和模式,構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長效機制。二是深入開展專項整治,始終保持高壓態勢,嚴厲查處“非法添加”、“制假售假”等違法違規案件,切實解決蔬菜禁用高毒農藥、畜產品“瘦肉精”和禁用獸藥等突出問題。三是堅持從產業化、組織化入手,大力推進農業的標準化,強化生產全過程的質量控制,積極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從生產源頭不斷提升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四是下大力氣加強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能力建設,加大投入力度,優化資源配置,推進資源整合,切實夯實工作基礎,加快提升基層隊伍的監管和服務能力。

中國科協副主席程東紅
程東紅:食品安全已經成為我國公眾關注的社會熱點之一,是重大的民生問題。開展食品安全的科學普及對于促進食品安全工作具有重要意義。當前在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的食品安全形勢進一步好轉,然而公眾對于食品安全的信心依然不足,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公眾對于食品安全缺乏足夠的科學認知,迫切需要掌握和了解相關的食品安全科學知識,從而建立起在食品安全方面獨立的、科學的判斷能力。在2011年,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頒布了《食品安全宣傳教育工作綱要(2005-2011年)》,特別對食品安全的宣傳提出具體要求,正是呼應了廣大公眾的這一需求。
食品安全科學普及工作,是貫徹落實《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的重要內容。提高公民科學素質是實現科技強國夢的重要基礎。作為《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實施工作辦公室,中國科協將始終把食品安全的科學普及作為全民科學素質提升工作的突破點之一。2011年以來,中國科協通過統籌和組織各相關全國學會、地方科協組織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食品安全科學普及活動。特別是在去年,我們將“食品安全與公眾健康”作為全國科普日的活動主題,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大量的食品安全相關科普活動,提升社會各界對食品安全的科學認知。此外,去年我們和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共同組織編寫了《食品安全科普宣傳大綱》,為全國各級組織機構開展食品安全科學普及工作提供指導,大大促進了我國食品安全科學普及工作的廣泛開展。今年以來,在黨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中國科協進一步加強了食品安全方面的科普工作。今年食品安全周期間全國各級科協還將圍繞《食品安全科普宣傳大綱》組織開展系列科普活動,將食品安全科學知識送到廣大人民的身邊。
大自然保護協會中國主席馬 云
馬云:尊敬的汪副總理,各位辛勤努力的食品安全監管的從業者。我今天特別高興來參加這樣的會議,其實很多朋友,我來的時候他說你怎么來參加這樣的會議?跟你有什么關系?最近我太太不讓我參加任何會議,說別老出去講,但是這是她唯一一次說,趕緊去講,趕緊去參與,因為民以食為天。今天我們的“天”就像北京的霧霾一樣,如果我們不共同去組織,去解決這個問題,這個“天”的問題會越來越大。今天的食品安全的問題,我個人認為已經不是食品監管的問題,不是監管方面某個部門的問題,在任何問題發生之前是監管,發生以后是共同解決的問題,是全民參與的問題,是大家共同解決的一個機會。
7年以前,我去我小時候待過的農村。我小時候13、14歲的時候有一次去游泳,差一點淹死在河里,去年我去看這個河,結果那一條河里的水只到了我的腳腕上面,整個河干枯了,中午我農村的親戚朋友請我吃飯,他說這個菜是給城里人吃的,這個菜是我們自己吃的,那些菜是賣的,這個問題就嚴重了,農民并沒有意識到水是流動的,這些農藥今天可能在這個田里,明天跑到那個水里面去了。我再一問,村里面癌癥病人尤其多,大家都不知道發生了什么問題。7年前,我呼吁大家重視中國的水,中國的森林,中國的空氣,這是一個系統的問題。
改革開放30年,誰也沒有經驗,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時代,誰都沒有經驗能夠發展得那么快,這當中產生了很多的問題,我個人覺得也很正常,財富越來越多,GDP數字越來越高,每個人家庭的收入越來越多,但是我們最可悲的是,我們可吃的,敢喝的東西越來越少了。我相信這是每個人的問題,剛剛我同事跟我說,我們可以沒有錢,但我們不能沒有吃的東西,沒有安全的吃的東西。
今天我得到的數據,每個禮拜中國確診和接近變成癌癥的人有8萬人,即使他只有一半的數字,都是很可怕的。所以我覺得這應該是一個全社會要高度重視的問題,人人要高度參與的問題。當然這是一個特殊的時期,這個特殊時期,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時代都面臨過,日本面臨過,美國面臨過,歐洲面臨過,他們解決了,我相信我們中國也一定能解決,只是現在給我們所留的時間并不多,但是別人的經驗我們可以借鑒。30年前的問題也許我們沒法改變,但30年以后的中國是今天我們每個人可以改變的事情。所以,我自己覺得,對在座的各位和所有在食品監管行業從事的人來說,這是一個非常艱難的工作,我自己問問自己,我愿不愿意從事這樣的工作?
我說這個工作幾乎不可以干,這是一個巨大無比的系統工程,不僅僅是食品鏈的問題,有環境的問題,有水的問題,有森林的問題,有空氣的問題,不僅僅是一個部門的問題,是無數部門的問題,不僅僅是商人的道德。我相信像剛才傅先生講的,中國有無數的商人,無數的小企業,無數的食品從業者,娃哈哈的宗慶后先生在這兒,不斷地在努力,但是我覺得更多的人需要科學的方法,科學的引導,這是一個教育問題,是文化問題。
只要我們出臺一套真正保護食品安全的政策,我相信全國,不是百分之九十九,肯定是百分之百的支持。因為這涉及到每個家庭,每個人,每個孩子。所以我覺得在座每一個人,我挺欽佩你們,這是一個不好干的工作,這是一個艱難的工作,但是我也完全同意寧總剛才講的,今天的食品問題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嚴重,但我們怕的是它嚴重起來,怕的是20年以后,10年以后,中國GDP大部分的數字被藥品,被醫藥費所搶占。今天我想很少有家庭沒有朋友親戚是有腫瘤癌癥的,而30年前我們沒有那么多,30年以后我們可能會更多。今天的日本,今天的美國,今天的歐洲,有藍天碧水,但是40年以前,他們跟我們今天一樣,有不能喝的水,空氣污染,食品不安全,他們治理了,我相信我們可以。有人跟我開玩笑說,馬云,要相信中國人的胃,我們的胃能夠消化一切食品,但我更相信中國人的智慧,我更相信今天的中國政府,我更相信今天的年輕人。因為今天,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統一的思想,而更需要的是統一的行動,是每個人的參與,這涉及到每個家庭。所以我對在座所有的從業者說,我尊重大家,支持大家,希望更多的人說,這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工作,這是每一人提升,學習,成長的過程,要不我們的孩子都會有問題,謝謝大家!
經濟日報社社長徐如俊
徐如?。涸诟鞣矫娴墓餐ο?,當前食品安全形勢有了明顯好轉,但是食品安全的輿論環境卻趨于復雜。一方面,食品安全問題需要輿論監督。另一方面,某些媒體為了吸引眼球,不惜以偏概全、不負責任地炒作個別食品安全事件;個別協會和機構,為了脅迫企業,為了一己私利,動不動就大肆發布未經科學驗證的所謂食品安全報告;一些企業,為打擊競爭對手,也通過網絡和社交媒體散布流言,傳播聳人聽聞的食品安全問題的信息;目前更需要注意的苗頭是,在股票市場上,一些機構為了達到做空某家或某類板塊上市企業的目的,也會精心策劃一些所謂的食品安全事件,等到問題澄清了,股價也經歷了一個大起大落的過程,一輪股票建倉、出貨的投機過程也完成了。上述這些問題交織在一起,加劇了社會的恐慌情緒,甚至擾亂了市場經濟秩序,使我們目前的食品安全輿論氛圍不容樂觀。
實踐證明,新聞媒體的作用發揮得好不好,事關食品安全工作全局。經濟日報和中國經濟網作為中央主流媒體,與其他兄弟媒體一道,正在自覺履行自身的社會責任,努力傳播“正能量”:一是廣泛宣傳廣大干部群眾為推動食品安全工作做出的巨大努力。二是及時澄清各類不實信息。通過真實信息來幫助公眾正確看待這些問題,消除不必要的誤解和恐慌。 三是繼續做好輿情監測工作。做好食品安全工作,媒體責任重大。
中國食品安全風險評估專家中國工程院 陳君石 院士
陳君石:我認為要切實做到全社會一起來維護食品安全,首要的是,所有的食品安全的責任人和利益相關者,包括政府、科學家、食品生產經營者及其行業、學會、媒體、消費者等等,都能夠掌握一定的食品安全的基本的科學知識,并且對我國當前的食品安全的現狀有一個共同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同心攜手,維護食品安全。如果社會上一部分人認為我們的食品安全的現狀糟糕,以至于我們還能吃什么?而另一部分人認為我們國家的食品安全的現狀總體上是好的,雖然問題不少。又比如不少人認為濫用食品添加劑,是我們國家最主要的食品安全問題,食品中添加任何東西都是不安全的,而另一些人卻認為,致病性微生物,污染食品,而造成的疾病,才是我們真正的頭號食品安全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是很難做到同心和攜手的。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只有認識上的一致,才能同心和攜手。但這絕不是說整個社會上對于食品安全不能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見,而是在一些根本性的科學問題上,需要通過努力來達成共識。要做到這一點,除了剛才羅云波院長強調的做好風險交流以外,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培訓,對政府官員和監督員,對食品生產經營者及其行業協會,對實驗室的檢測人員,乃至于對媒體,分別進行培訓。
當前,國家食品安全的監管體制進行了重大改革,這是非常好的,《食品安全法》即將修改,政府加強力度進行監督管理,有一些大的城市和省會城市都準備把政府的監管體系延伸到鄉鎮,這都是很好的趨勢。行業加強自身管理的力度也越來越大,所有的這些都使培訓工作變得更為需要、迫切,我愿意利用這個機會,呼吁國家食品安全主管當局,吸取國內外的有益經驗,總結我國做得好的地方,來發揮當前科研院校所有的力量,能夠制定一個有良好頂層設計的全國食品安全的培訓計劃,對從中央到地方的政府官員,監督員,檢測機構、媒體、消費者分別進行可持續的培訓和宣教。
最近,我與世界衛生組織的食品安全官員和世界銀行的全球食品安全伙伴項目的官員,就培訓問題進行過交談。他們都同意,從完善和加強國家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的角度來講,能力建設和培訓是提高國家食品安全水平的關鍵措施。誠然,培訓工作也需要全社會的參與,也需要同心和攜手。但是我認為在中國,必須是政府主導才能取得成效,因此我想利用今天論壇的發言機會,衷心希望我的呼吁和建議,能夠引起國務院的領導和各食品安全主管部門領導對于食品安全培訓工作的重視,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