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植
云南省耿馬縣人民醫院檢驗科,云南耿馬677500
溶血是指血液中的紅細胞破裂,紅細胞內物質混入血漿的現象。由于血紅細胞含紅色的血紅蛋白,而血清的主要成分為抗體蛋白,白蛋白,膽紅素等,正常情況下呈淡黃色,發生溶血時,血清會被污染,在表觀上看便是樣品變紅色。
血液中成分復雜,一般不能直接生化檢測,而是檢測血清。血液樣品通過離心,分離血液中的紅細胞等,得到血清,多為淡黃色的澄清溶液。而溶血樣品離心后,由于紅色的血紅蛋白外逸,血清帶紅色。
紅細胞無細胞核,細胞膜成分為磷脂,脆性強,容易破碎,無細胞器,通過糖酵解途徑合成能量。細胞內主要成分是血紅蛋白,含少量多糖,糖酵解中間物,氨基酸,脂肪,維生素和多種酶。多種因素能引起紅細胞破碎,產生溶血,例如:低滲溶液,機械強力震蕩、突然低溫冷凍、突然解凍、過酸過堿、有機溶劑等。
大量實驗證明溶血標本與非溶血標本在多個生化檢驗指標上有顯著性差別。包括AST(天門冬氨基酸轉移酶)、TP(總蛋白)、GLU(血糖) 、TBIL(總膽紅素)、 ALB(白蛋白)等,溶血前后,這些物質的含量變化明顯。而BUN尿素氮、Ca(鈣)、Cr(肌酐)等含量則無明顯變化。見表1。其他一些指標如AL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等則不確定,有些實驗這些指標呈顯著性差異,如何曉麗等人的實驗[1]。有些實驗中,這些指標無明顯差異。如河南省長葛市人民醫院的謝寧芳等人的實驗[2]。
樣本溶血影響生化檢驗結果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①細胞(主要是紅細胞)內外液的濃度差。正常的血清樣品,經離心處理后,紅細胞沉淀分離,血清成分不受紅細胞影響。溶血樣品則由于紅細胞成分溶入血清中,使血清中成分發生變化。有學者研究,人紅細胞中所含的AST是血清中的38倍,LDH (乳酸脫氫酶)紅細胞內外相差180倍。紅細胞中TP(總蛋白)濃度也比血清中高,這是溶血樣品中這3種物質含量變高的原因。另外,溶血也會稀釋的血清中特有成分的,造成其含量降低。②樣本發生溶血時,細胞內外液之間的一些物質發生各種反應,導致檢測結果改變。溶血標本GLU的含量測定降低,可能是糖酵解的中間物滲入血清中,繼續反應,GLU被代謝分解,造成GLU含量降低。③紅細胞中的物質造成儀器檢測時,吸光度的干擾。例如血紅蛋白中血紅素在短波長段(300~500 mm)的吸光度較高,會對血清中用相似吸光波長物質的檢測產生影響。事實上各個試驗項目均受到這些因素的干擾和影響,只是影響的側重點不同而已[3]。
血液成分的檢測,是診斷多種疾病的必要步驟,如肝臟疾病,腎臟疾病,癌癥,艾滋病,糖尿病、貧血、白血病等。溶血樣品導致血清成分發生變化,會對多種疾病的診斷產生影響。

表1 溶血前后一些生化檢測指標的變化
目前醫院檢測乙肝主要有免疫學方法和大型生化儀器檢測兩種。溶血對兩種檢測方法均會產生影響。
免疫學方法主要檢測乙肝五項,即乙肝表面抗原(HBASg)、乙肝表面抗體(抗-HBS)、 e抗原( HBeAg)、e抗體(抗-HBe)、核心抗體(抗-HBc)。臨床檢測中用ELISA法檢測5項指標,其中所用的結合酶為辣根過氧化物酶,而紅細胞中有些蛋白具有類氧化物酶活性,其作用與辣根過氧化物酶相似,當樣本溶化時,釋放到血清中,顯色反應時,使OD值升高,造成結果假陽性。最后造成對疾病的誤判。
生化儀器檢測法中,ALT(谷丙轉氨酶)是檢驗肝臟功能,了解肝細胞破壞程度、肝細胞通透性變化或膽道系統阻塞等較靈敏的指標。一般情況下,乙肝感染2~6個月后,血清轉氨酶會明顯上升。溶血樣品會對ALT的含量的檢測造成影響,也會影響疾病的診斷結果。
BUN(尿素氮)是血漿蛋白質以外的含氮化合物之一,是體內氨基酸分解代謝的最終產物。測定尿素氮可作為腎功能的一個指標,尤其可反應腎小球濾過功能。Cr(肌酐)是肌酸代謝的終產物,肌酸主要存在于肌肉中。測量肌酐主要用于評價腎功能。表一中,這兩個指標的生化檢測在溶血前后均無明顯變化,可見溶血標本對腎功能檢測的影響不大[4]。
GLU(血糖)的高低是糖尿病檢測中的重要指標,臨床上測定血糖主要是了解病人體內神經激素的調節是否相對平衡。溶血樣品的血糖濃度比正常樣品的低,這對疾病的檢測會產生影響。
血常規標本溶血可影響紅細胞、血小板的計數,白細胞的分類等。溶血樣品中由于血細胞的破碎,數量減少,紅細胞的計數減少。而且細胞破碎后的溶出物會影響血小板和白細胞的數量。最終會導致貧血等血液疾病的誤判。
引起樣本溶血的常見原因有:(1)采血技術欠佳;(2)試管不潔;(3)強力振蕩血液或剝離血凝塊;(4)冷凍時間過短;(5)解凍時間過短;(6)抗凝劑不當;(7)抽血后未卸下針頭就將血液強行通過微孔注入試管中等。因此,在采血、檢驗過程中必須注意:①對注射器和試管要嚴格要求,保持注射器、針頭、盛血試管(器皿)干燥清潔。注射器針頭不能用酒精消毒,因為酒精可致溶血。②采集血樣本的方法要正確,采血時止血帶不可縛扎過緊、時間過長。采血部位皮膚必須干燥清潔,抽血時不可使局部組織損傷過多,否則易發生溶血現象。抽血時不可過快,以免空針內血泡甚多血細胞破裂,抽得血樣后,去掉針頭將血液沿管壁徐徐推入管內,不宜過快,以免血泡過多引起血細胞破裂[5]。
若由于特殊原因無法重新采集新標本,應利用未溶血標本對比做空白對照實驗,在無空白對照樣品的情況下,應參考已有的研究成果,利用已有的數據,扣除本底值,獲得盡量準確的數據。或放棄某些指標的測量。另一方面是從方法學上克服或減少溶血的干擾,如Hb對吸光度的干擾,可改用雙波長比色,導數分光光度法和動力學法等措施;屬于參與某一分析法化學反應的溶血干擾,只能是改變所用試劑類型。
綜上所述,溶血會引起一些生化項目結果假性升高或降低。隨著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的普及,檢查血清標本是否溶血,已成為試驗過程中質控的重要環節。樣品檢驗時,考慮溶血對生化檢測的影響,可以讓檢測人員減少失誤,提高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在臨床工作中,應避免操作不當,引起樣品溶血。縮短樣品采集到樣品檢測之間的時間,以最少的步驟準備檢測樣品。一旦發現明顯的標本溶血,應立即采取相應的措施,如對溶血程度較輕的標本結果進行校正或重新采集標本。總之,檢查血清標本外觀有否溶血是試驗過程中質控的必要步驟。
[1] 何曉麗.淺談標本溶血對臨床常規生化檢驗結果的影響及對策[J].醫學新知·綜合版,2012(3):64.
[2] 謝寧芳.溶血標本對生化檢驗指標結果影響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2012(3):103.
[3] 詹燕華,周世鋒.標本溶血對生化分析儀測定結果的影響[J].中外醫學研究,2011(18):69-70.
[4] 王莉.血標本放置時間對血液生化指標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1(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