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濤
(山西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山西太原 030013)
隨著社會的發展、思維觀念的更新,公安機關除了完成其原有職能外,還賦予了更多服務于社會,為市民服務的內容。原有建于20世紀70年代的某市公安局業務用房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社會發展需要,故業主決定在新區建設全新的業務用房。
新樓選址位于新區中心區域,場地東西約122 m,南北可建范圍自新華街紅線至場地北側約104 m。場地四面臨街,南臨新區主干道新華街,東面隔街相望是規劃建設中的某市新政府辦公樓。該工程總建筑面積為26 540 m2,主樓地上11層,裙房3層,地下1層,包括辦公主樓、行政審批中心、多功能會議廳和刑警隊、巡警隊辦公樓等(見圖1,圖2)。

圖1 總平面圖

圖2 立面效果圖
1)整體性原則。設計的著手點不應將其視為孤立的建筑入手,而應從整體環境出發,考慮其對環境的影響及與現狀建筑的關系。它的建成,應能將現狀資源整合,使雜亂的建筑環境得到理性歸納,使之成為一個整體。
2)建筑形式與建筑內容的統一性。公安局是政府行政執法機構,其辦公樓應與其建筑性質相適應。
3)合理的功能分區。針對設計內容的要求,合理進行功能分區、組織人員流線。
通過多次的實地踏勘和對地形圖的認真解讀,對現狀環境產生以下認識:建設場地呈較為規則的長方形,東西長為122 m,南北進深從新華街紅線至北面規劃路南側約104 m。基于以上對建設場地環境的分析,我可以很清晰的感覺到場地的中軸對稱性。由于設計項目的性質,建筑在軸線上應形成完整的空間序列,富有層次,整體布局嚴謹莊重。建筑主體應沿新華街展開,并有足夠的長度。由于設計項目是一個涵蓋了多個不同功能部門的綜合性辦公建筑,所以建筑物應考慮采取群體建筑的體量方式。它的建成應與周圍其余規劃建設中的建筑在功能及體量上起到整合統一的作用,與場地環境相適應,并對其有積極的影響。
根據環境分析和設計原則為方案的設計出發點,在建筑總平面設計中采用了以下的布置形式:
建筑總平面采取一主三輔的構圖形式,呈“山”字形布置,以建筑群落的布局形式出現,使建筑東西面寬沿城市主干道新華街展開,達到88 m,對建筑場地形成控制,超常的建筑體量使之成為這一區域的地標性建筑。“山”字形構圖穩定莊重,主次分明,使建筑群體營造出莊重、雄厚的建筑氣氛。而它面向新華街產生接納、環抱的場所感。另一方面主附樓的建筑形式增強了建筑使用的靈活性和高效性,它將不同人流引導到各自入口,緩解了對主樓交通的壓力,以及不同使用者之間的相互干擾,并對以后對現有建筑功能上的連接、整合提供了可能性。
西翼三層裙房主要為刑警、巡警支隊辦公用房。建筑東翼是主要為市民提供各項服務的行政審批中心、信訪接待等。面向新華街的建筑主樓為各科室業務用房及局領導辦公用房。警員活動中心、多功能廳則位于主樓背后兩庭院之間。
由于辦公樓集中了公安局的多個職能部門,為滿足分區管理及人員疏散的要求,在場地的東、南、西三側均設有出入口;以避免不同使用人員流線的交叉干擾;其中主出入口位于場地南側中部,臨新華街,為內部辦公人員的主要出入口;東側出入口面向行政審批中心,針對辦理各項事物的外來人員;西側出入口主要為巡警隊和刑警隊服務。
在建筑的北側作為綠化和室外活動場所,并作為將來發展的預留用地。至此就形成了南側廣場—新辦公大樓—北側綠化一個景觀中軸,空間序列更加完整、豐富。方案南側廣場定位為禮儀性的空間,地面以大理石鋪地為主,輔以局部草地綠化。相對于南側廣場嚴謹的布局,北側綠化活動區設計相對靈活,強調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更多的水景、綠化、鋪地等小尺度元素引入其中,為辦公人員提供優美的室外活動場地。主樓背后的兩個庭院以及中段頂層的屋頂花園與南廣場和北部綠化活動區共同形成多維的、相互滲透的、富有變化的空間綠化景觀體系。
建筑東西兩側均從道路紅線退讓16 m,既是為了避免建筑側立面對道路產生壓迫感,同時也留出了更多的室外場地解決地面停車及綠化。所有地面停車場均設置在東西兩側場地,南北兩側場地做主題綠化處理。
用地內主要出入口道路為11 m寬,用地內道路大多為7 m寬。用地東西兩側設有綠化機動車停車位主要提供外部停車與臨時停車。內部辦公人員機動車停車位位于地下車庫,其入口位于東西兩側附屬樓內側。
在建筑平面功能布局上采用分段布置和分層布局相結合的空間組合方式。在總體平面功能分區上采用分段布置。如對外服務,為市民提供各種相關服務的行政審批中心、信訪接待等放置在東側裙房;需要經常出警,且辦公相對獨立的刑警隊和巡警隊放置在西側裙房。在同一功能分區中又根據“內”“外”關系采用分層布置,一、二層多為對外聯系緊密的科室,如行政審批中心的一層為受理大廳,主樓一層布置有警營文化建設展示廳、榮譽室等;中間層多為領導辦公室和與之聯系較為緊密的科室;而最上面幾層多為對內或保密性較強的一些部門。因此,在平面功能布局上形成了水平分段,垂直分層的布局形式。
主樓地下一層為設備用房、多功能靶場、彈藥庫、槍庫;1層左右兩側分別為警營文化建設展示廳、榮譽室和閱覽室及其相關的附屬用房。2層以上為各科室業務用房及局領導辦公用房;110指揮中心及相關附屬用房位于主樓頂層。建筑西翼首層為食堂,二、三層為刑警、巡警支隊辦公用房,地下一層為審訊室、留置室等房間。建筑東翼首層為行政審批中心、信訪接待、法醫鑒定接待及相關辦公用房,二、三層為辦公用房,地下一層為庫房。在主樓后部一層為警員活動中心,二層為容納400人的多功能廳。警員活動中心和庭院的地下空間為能滿足停放40輛機動車的地下車庫。
建筑立面設計的構思上主要有以下幾點:首先,由于建筑所處的獨特地理位置與建筑性質,因此建筑應以地標性的面目出現,需要具有較強的可識別性的整體形象,尤其場地南面臨城市主要街道,更需要相對完整統一的體量感;其次,建筑立面的形式應與建筑內容相統一,高平市公安局是高平市行政執法機關,其辦公樓的立面造型應強調建筑的厚重感與力度,突出莊嚴,肅穆的建筑形象;立面設計上還應體現建筑的時代感,應運用簡潔的設計手法,以冼練的設計語匯,來體現建筑強烈的時代氣息。
利用沿新華街大尺度的展開面和立面強調強烈的豎向構圖,突出強調建筑形象的穩固與厚重,將建筑統一為一個尺度宏大、形象簡潔有力的建筑形體。墻面凹凸進退的尺度變化,使建筑在陽光下產生豐富的陰影細節變化,營造莊重、威嚴的建筑氣氛。通過使用簡潔的線條,通透的玻璃幕墻來體現建筑強烈的時代氣息。立面大面積采用米黃色花崗巖同通透的玻璃幕墻加以對比,使得建筑簡潔、大方而有力度。以完整莊嚴的建筑體型表達了建筑本身的性質;以現代的立面設計烘托出了強烈的時代感。靈動中不失大氣,莊重中盡顯現其本質內涵。
在整個設計過程中,希望創造一個現代高效的辦公園區。對其環境尺度、建筑尺度和空間尺度進行了深入的推敲,以求整體建筑設計的合理性。平面功能分區合理有序。建筑整體形象既要呈現嚴謹莊重的建筑氛圍,又要體現出與時俱進的時代特征。它的建成將成為某市新城區中一抹亮麗的重彩。
[1] 《建筑設計資料集》編委會.建筑設計資料集[M].第2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4.
[2] JGJ 2006,辦公建筑設計規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