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佳琴 馮建強 周 珍
(嘉興學院建筑工程學院,浙江嘉興 314000)
20世紀70年代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一書中就指出了傳統的制度化教育的弊端,提出需要用開放的教育系統代替封閉的教育系統,并號召在構建開放性教育體系的基礎上,建立學習化社會。基于現有的開放式教育模式下的中小學建筑,我們通過對嘉興地區典型中小學大量的調研,探索日本中小學的建筑模式,將兩者的優缺點進行對比分析,總結出開放式教育模式下的建筑功能流線的設計特點,探究出適合分班式教學建筑的更加人性化的建筑模式,旨為今后我國新型教育模式下的中小學建筑模式設計提供借鑒。
當代中國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遵循分班式教學模式。中小學建筑設計遵循教學樓、行政樓、實驗樓、藝術樓等建筑空間單獨布置的特點,校園內部建筑群聯系較少。此外,分班式教育下的建筑,教學空間獨立封閉設計,公共交流空間稀少,部分與公共交通空間重合。經調研顯示,學生教師表示其無法滿足靈活的教學需求(見表1)。
相較而言,開放式的中小學教育更注重學習和娛樂于一體,提倡學生在交流中共同成長,建筑設計上注重開放空間的創造和功能流線的豐富。建筑擁有私人的學習空間,開闊的公共交流空間,豐富的學習娛樂空間。開放式教學環境往往打破學習空間的封閉。輕松的環境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交流和娛樂機會,培養學生在不同班級群體、不同年齡群體中的交往和學習能力,同時也為學生和老師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條件。顯然,教育空間的發展在教育的形成和發展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見圖1)。學校的教育空間也正在隨著教學理念的發展而向著授課空間與其他各功能空間的融合發展。

表1 中小學建筑功能及建筑流線問卷調查統計表
在教學空間最重要的教室空間處理上,我國分班式教學模式下的國內小學教室課桌椅布置往往占據了教室的整個空間,忽視交流空間以及學生展示空間對于學生成長交流的重要性。而開放式教育模式下的日本學校的教室空間則具有較強靈活性和多元性,如千葉市立打瀨小學校,秉承著教育追求交流無障礙的教學理念,全開放式的教室空間都圍繞著庭院設計,無形中為學生教師的相互交流創造了空間(見圖1b))。在音樂教室、活動空間、實驗室等設計上多采用大尺度天窗,側向采光,移動式隔墻,功能性家具,使得各個功能空間的開放性和連通性大大增強。
較之傳統的封閉式教室,開放式空間能夠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用具、學習材料,能夠為學生營造具有激發性、美感性的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長期持續性學習活動的場所及休閑、娛樂的空間。分班式教育模式下的小學教室空間設計大可借鑒其特點,將教室進行有機的分割,如加些隔斷,布置些可移動的桌椅,以創造出不同空間的組合形式,使教室空間的氛圍充滿樂趣。并且在教室側向開窗設計時,關注學生,使其能更好地進行交流,而不僅僅只是對采光通風加以設計。在流線的設計上立打瀨小學也非常善于變化,功能性走廊的開放空間設計使流線與功能相互結合,相互促進。各功能用房以開放廊道相互連通,流線便捷。室內外各式的樓梯布置與各個功能用房的水平流線合理組織,使得空間上的聯系更為緊密,流線更具有指向性。三個教室內各異的環形流線與桌椅布置相互統一,滿足了師生在進行不同教學內容時的需求。國內小學在設計教室活動流線時往往設計成數條縱向流線,學生教師交流過程中因為流線的單一死板顯得頗有距離感。在小學教室的流線設計時應該多采用模塊式、馬蹄式、方形或圓形等排列。通過桌椅的不同組合形式淡化“黑板一講臺”的空間中心感,使教學從傳統的教師與學生群體的單向對話走向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學習材料、學生個體與教師的多維度對話,為學生在教室里流動與交往提供環境保障。

圖1 教學空間布局圖

圖2 一層的教室、語言系列的媒體廊平面圖(1: 250)
巖出山町立巖出山中學校全敞開式的設計使得教室仿佛以被服務主體的角色被各類服務用房所包圍(見圖2),讓學生不受空間的束縛,自由地進行交流學習。它實現了教室與教室之間的半連通、教室與走廊空間的全連通。這種連通關系主要通過班級教室的移動性軟墻得以實現,其最顯著的優勢就是打破了原有班級教室空間的固定化和封閉性,使學習不僅僅局限于班級教室內部。開放式學校從教學環境的顯性特征上看,打開了教室與走廊之間的墻壁,實現了教室走廊的一體化,加強了年級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水平流線設計注重交錯流線的創造和設計,例如連接各教室和輔助用房的走廊被設計成為了學生交流和休閑的公共空間,尺度各異,相互穿插,變成各種功能的交流廊,將設計的實用性達到最優化。而將教室前的開放空間作為重要交通空間則是日本中學建筑在流線處理上獨到的一筆。這樣的流線設計對于人流的引導和疏散都有較好的效果。國內中學的流線空間設計大可借鑒其手法,放大水平流線的空間,將其巧妙地設計成各類媒體廊、功能廊。也可將同年級的教學空間開放性增強,利用其公共空間,成為交通空間,也可考慮增設一定數量的隔板,以保證教室安靜的教學氛圍。
開放式教育模式以其新穎、獨特的授課方式給中國高等教育界吹來一股新風,許多學者、師生都意識到它們對中國高校教育教學形成一種沖擊。由此帶來的對中小學建筑模式的思考也引人深思。國內分班式教育模式下的中小學建筑可以借鑒開放式中小學的通用建筑手法,多采用模塊式的教室內部空間布置,有機分割教室空間,并對其四周的隔墻和開窗進行更加靈活的設計,考慮到學生在空間中的心理舒適度。注重流線設計對空間使用性的意義,利用其公共空間增設媒體廊、功能廊,發揮流線空間的意義。當前國內分班式教育模式下的中小學建筑需要完善其功能、優化其流線。以便促進中小學生更加個性化、人情化的學習和成長。
注:嘉興學院建筑工程學院的方晨陽、朱婷兩位同學參與了本文的寫作。
[1] 繳潤凱.試論21世紀開放式學校的教育理念與時代特征[J].教育廣角教育發展研究,2002(12):36-37.
[2] 脫中菲,周 晶.開放式學校空間環境及利用[J].中國教育學刊,2011(8):25.
[3] 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開放式學校課題研究組.開放式學校教育的探索[J].中國教育學刊,2006,8(8):8.
[4] 長澤悟,中村勉.國外建筑設計詳圖圖集10——教育設施[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6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