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兆超 呂會元
(山東金嶺礦業股份有限公司)
山東金嶺礦業股份有限公司辛莊礦床處于生產末期,為了穩定產量,提高資源回收率,需要對遺留礦柱進行回收。501礦柱兩側的空區形成時間較長,且在兩側礦房回采過程中,501礦柱曾發生局部垮塌,因此,必須采取措施,確保該礦柱的安全回采。
辛莊礦床為矽卡巖型磁鐵礦,-340~-460 m水平為厚大礦體,礦體傾角在80°以上,局部有倒傾現象,最大厚度達到55 m,礦體上、下盤圍巖分別為石灰巖和閃長巖。設計有501礦房、501礦柱和502礦房3部分。501礦房礦體從-360 m水平一直延伸到-460 m水平,共有9個分段水平,-420~-460 m水平的礦石未回采;502礦房從-360 m水平一直延伸到-420 m,設有5個水平,已回采完畢;501礦柱從360 m水平延伸到-460 m水平,礦柱垮落前礦量23.3萬 t,垮落后礦量18.3萬 t。
根據礦體的賦存條件,結合501礦柱兩側采礦現狀,采用周邊空區不充填搶采501礦柱、回采強度高的中深孔落礦方案[1],爭取在空區圍巖大面積變形前完成出礦作業,最后進行膠結充填。
此方案的優點是改變生產方式,回采時利用兩側空區做自由面,礦石崩落到501和502礦房內,可實現-460、-420 m 2個地點出礦,采礦強度高。缺點是隨著回采的進行,空區暴露面積逐漸增大,501、502空區和501礦柱連成一片,空區上下盤和頂板暴露面積達到2 500 m2,易發生頂板大面積垮落,造成人員傷害和設備損壞事故。
因此,回采方案實施的關鍵是要了解501礦柱周邊空區的穩定性,并根據空區圍巖穩定性的變化,有預見性地提前采取撤離人員、設備、進行下盤巖體加固等措施。
通過對礦山開采技術、礦山地質條件的分析,對開采前后的空區分布進行調查,利用-360、-372、-384、-396、-408、-420、-433、-446、-460 m平面圖的礦體輪廓線,采用SURPAC三維礦山設計軟件模型構建技術,建立了精確的501礦柱局部垮落后、501空區、502空區三維實體模型。
利用SURPAC軟件建立三維地質模型,把三維地質模型導入到FLAC3D軟件中進行仿真計算。本方案綜合了SURPAC軟件在三維建模方面的優勢和FLAC3D軟件在數值計算方面的優勢,使數值模擬更符合實際,提高了模擬的可靠性[2]。
模擬計算了不同開挖階段501礦柱局部垮落后、開挖501房下部、開挖501礦柱后、501礦柱周邊空區圍巖各水平應力、位移及塑性區情況。數值計算采用的巖體物理力學參數見表1。

表1 巖體物理力學參數
通過數值模擬計算分析,得到不同開挖階段501礦柱周邊空區圍巖應力、位移及塑性區分布情 況,見表2。

表2 不同開挖階段501礦柱周邊空區圍巖應力、位移及塑性區分布
綜合表2數據分析可知,從最大主應力(壓應力)看,隨開挖推進,在下步501礦房開采后,-372、-384、-396 m水平壓力呈增大趨勢,-408、-420 m水平變化不大。位移也有類似趨勢,但-408、-420 m位移有增大趨勢。從塑性區面積看,-372、-384 m隨開采進行有增大趨勢,-384~-396 m水平分布較大,是相對危險區域。
3.4.1 應力監測系統
監測系統使用的是KD-2型無線巡檢系統,并采用與其配套的振弦傳感器,用于微機自動監測多點多種物理量。采用ZLGH-20型鉆孔測力計,測量煤礦或金屬礦預留柱應力的變化。
監測系統使用的數學計算模型為

式中,A為傳感器自身測定的出廠參數;f為實際安裝后測得頻率值;f0為初頻;F為壓力值。
監測裝置放在井下,數據通過電纜傳輸到地表監控電腦上,設置每2 h采集1次數據,并設定警示功能,一旦監測點數據發生突變超過安全數值,將自動提示。
3.4.2 監測點布置
根據表2綜合分析確定的危險區域,在501礦柱周邊選取了18個監測點,-372 m水平4個,-384 m水平2個,-396 m水平4個,-408 m水平4個,-420 m水平2個。其中-372 m水平作為頂板穩定性監測,-396 m和-408 m作為最危險區域監測,-384 m和-420 m作為發展中危險區域監測。
2011年6月辛莊礦床完成了應力監測系統的安裝調試工作,并投入使用。同時501礦房底部也開始進行回采,2011年8月底回采完畢,隨后回采501礦柱。表3為回采期間各水平501柱周邊空區圍巖應力監測部分數據。

表3 各水平501礦柱周邊空區圍巖部分應力監測相對值
由表3可以看出,各水平應力監測數據隨著501礦柱開采的不斷往下延伸呈現逐步增大趨勢。2012年3季度,501礦柱回采至-396 m水平時,各水平壓力增速變快,表明圍巖應力狀態出現惡化,下一步圍巖應力會進一步增加,有可能能發生圍巖頂板的冒落和局部坍塌。因此,要對可能發生冒落的區域進行觀察,并加快501礦柱回采進度,回采完畢后及時對空區進行膠結充填,以確保空區的穩定性。
通過對礦柱回采時空區穩定性的分析預測,實現了對礦柱回采過程中周邊空區圍巖穩固性監測,并對回采中的人身及設備安全提供預警,確保礦柱回采全過程的安全,該技術也可為其他礦山礦柱的安全回采提供參考。
[1] 解士俊,周德元,宋曉天,等.采礦設計手冊:第四卷[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1990.
[2] 張迎暉,王在泉,楊瑩輝,等.基于SURPAC的礦山開采穩定性FLAC3D模型與模擬[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11(2):306-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