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失節事小 餓死事大:閩臺族譜所見婦女守節問題

2013-08-25 05:50:12謝國興
閩臺文化研究 2013年1期

謝國興

(臺灣“中央研究院”,臺灣 臺北)

一、前 言

中國婚姻制度與風俗習慣中的婦女貞節問題,國內外相關研究極多,在臺灣學界,婦女史研究是明清史研究中的一大區塊?!梆I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是宋代著名理學家程頤的名言,不過宋代的婦女貞節觀念在一般民庶之間并非主流文化,《宋刑統》甚至規定寡婦的親生父母或祖父母可以強迫要守節的寡婦再婚。明清時期因旌表貞節婦女制度的建立,婦女改嫁將失去原有的夫家財產權與子女監護權,以及士大夫節烈書寫文化的普及,貞節成為高度的禮教價值與理想,以致“貞節氛圍彌漫”。董家遵根據《古今圖書集成》統計歷代節婦數目,周秦至宋元為止,人數僅占1.63%,明代72.9%,清代25.47%。事實上清代對婦女貞節的表彰和提倡尤勝于歷朝,郭松義統計清代旌表節烈婦女的人數隨時間不斷成長,從雍正年間年平均769人,嘉慶年間1167人,到道光朝年平均3122人,咸豐朝7002人,同治朝高達15837人。

地方志的列女傳是“士大夫書寫”表揚貞節婦女的主要場域之一,不過清代臺灣的多數方志在這一方面并未見特別突出,多數聊綴數人而已,嘉慶朝的《大清一統志》臺灣府部份收錄稍多,計節婦16名,烈婦13名,多數為夫亡守節或殉夫者;同治年間刊行的淡水廳志(淡水廳轄今日臺北縣、市、基隆市、桃園、新竹、苗栗等縣)是唯一的例外,收錄夫亡守節之“節孝”婦女187名,包括夫亡殉夫的“節烈”20名。清代臺灣開發較早,人口也多的中南部各縣方志(含采訪冊、雜記)對守節婦女的記錄并不多見,不過清代貞節觀念成為傳統禮教觀念高度推崇的文化價值,應無疑義。道光、咸豐年間在臺灣任府學訓導的劉家謀有名著《海音詩》,對寧靖王五妃殉死、陳永華之女“陳烈婦”隨殉夫鄭克臧,以及黃棄娘、吳貞女、陳守娘等當時著名貞烈婦女等多所謳歌,是為明證。

清末臺灣割讓日本之際,一位曾參加乙未抗日的臺南府城文士陳鳳昌在其文集《拾唾》中記述了一則寓言式的《元夕燭燈》故事:“閩中某鄉某大姓,元夕例迎燭燈,用兩短幾,結以彩繪,鋪飾華麗,幾上各安小燭座,錫范為之,中豎一針,插蠟燭于上。迎時燭必燃火,旌旗鼓樂,導之游行,前一燭為姑節,后一燭為媳節,蓋為表揚先代節烈而設”。原來“姑”新婚數月,丈夫即死,遺腹生一子,文君新寡,有時不免欲念煎熬,遐思入幕之賓;一次暗夜將曉,燃燭已燼,婦人輾轉彷徨之際,為舒壓情緒而拍案自制,結果誤觸燭座,座針貫掌而出,血流如注,痛楚莫名,養傷經年始愈。從此不生妄念,撫孤成長,并為畢婚。年余孫子出生,不幸兒子一病不起,姑深知守節艱難,垂淚勸媳,可將小孩委其撫養,新婦年少,宜自為計。媳婦表示幼兒需乳,愿奉姑撫兒,不愿他適。姑遂示以掌痕,并將當年燭針貫掌之故事詳告之;媳婦聞畢,曰:有何難!即舉手向燭座一拍,針亦貫掌心出,而面不改色。后嗣媳之子弱冠入詞林,顯達后為母親與祖母請旌。鄉民為追念兩世苦節,遂成元宵迎燭燈之俗。

這是推崇貞節理想的標準“士大夫書寫”,其教化之用意至為明顯。清代婦女守節固然是一種普遍性的社會價值,然其實踐也有不少困境,除了節婦個人的心理、生理因素之外,外在制度、環境的干擾也不容輕忽,社會階層的不同,也有不同的肆應結果。過去一般理解婦女守節問題常從社會觀念與儒家文化價值理想的層面著眼,對于明清守節氛圍的理解少有歧異,但對于實際生活現實例證的檢視與研究并不多見。

民間婦女守節的實際例證材料之一是家譜與族譜,中國歷代族譜極多,但長期受限于父權中心的社會觀念限制,族譜中對婦女角色的記載與書寫偏少,多數只留男系子孫名姓,女兒多不錄,即有,數據也極簡略,不易利用作為婦女史的研究素材。本文所利用的材料是族譜中比較少見的例外,尤其是幾部編于1960年代的臺灣臺南地區家譜,有較豐富的素材可以統計觀察,對婦女守節問題研究可能更貼近社會現實的參考視角。

二、材料說明

本文主要使用臺灣地區印行的 《金門碧湖支分臺灣中州陳氏族譜》(以下簡稱 《陳氏族譜》)、《霞陽衍派臺灣臺南縣佳里鎮番子寮楊氏族譜》(以下簡稱 《楊氏族譜》)、《金浦衍派臺灣臺南縣小新營李氏族譜》(以下簡稱《李氏族譜》),并兼采《臺南縣學甲鎮中洲邱氏族譜》與《鹽埕林氏族譜》(以上五部族譜均為陳仁德所編)。為了對照參考,本文也將利用道光年間(1840年代晚期)編纂的泉州晉江縣永寧鄉(今屬石獅市)《霽江高氏三房第六支譜》、咸豐年間編纂的晉江《玉井蔡氏長房三惟哲公派下族譜》、光緒年間重修的安溪《二房參鎮羅黃氏族譜》的相關資料作說明。霽江高氏、玉井蔡氏及安溪黃姓的共同特色是都有不少族人移民臺灣,而且族譜中婦女部分的數據較豐富可用。

中州陳氏所在之中州(今地名作中洲)為舊聚落,位于今臺南市學甲區西側“頭港”與將軍溪畔“頭前寮”之間的沙洲上,以地形為名,境地今分屬學甲區民吉里、西進里、光明里、白渚里所轄,陳、邱、林為中州三大姓,中洲陳姓遷臺始祖陳一桂原籍泉州同安縣金門湖前鄉,1661年隨明鄭軍隊來臺,其后卜居中州。

番子寮楊姓來臺所居地位于今臺南市佳里區(學甲區南側),原址附近為平埔族西拉雅族舊地,故稱“番子寮”。1661年(明永歷15年)福建漳州府海澄縣第三都新安里的楊文科(1642~1723)隨鄭成功軍隊來臺,后定居番子寮,之后新安里(新埯)故鄉楊姓族人先后來臺拓墾,早期聚居番子寮及附近北頭洋、后港、潭墘等聚落,清代中期之后部分陸續外移。番子寮于1945年后設里,以拓墾者楊姓族人來自漳州海澄之故,分設漳洲里(洲為州之誤,沿用不改)與海澄里,1976年臺灣推動社區建設,合漳洲、海澄兩里為一社區,取名新安社區,仍寓紀念楊姓族人“新安里”故鄉之意。

小新營位于臺南市善化區,今稱小新里,與其東南方的大新營為明代軍屯營盤,后為李、吳、黃、湯等姓聚居,李姓遷居小新營的始祖為李報本,原籍福建漳州漳浦縣十七都佛潭橋錫屋社,隨鄭軍來臺屯墾后定居。

中洲陳氏與小新營李氏由一對來臺開基夫婦及子女傳代而成族,楊氏則是原鄉同族的76位楊姓族人(四個房系二十五支族)先后來臺拓墾聚族而居。族譜的編者為同一人:陳仁德(1908~?)。陳仁德為中洲陳氏來臺后的第十代,日治時期曾任職郵局,當過土地代書、莊役場(鄉公所)職員、自21歲起即對查閱編纂各姓族譜甚具興趣,并成為畢生志業。

陳仁德所編族譜最大特色為男女家族成員兼收(包括出招的男性、招婿的女性),清朝時期的資料依據祖宗牌位(神主牌)整理出家戶中的夫婦姓名、生卒年月日,日治時期及戰后地方政府單位的戶籍數據將家戶子女數據盡量補齊,包括生卒年月日、排行、過房與收養關系、婚姻紀錄(有的包括結婚時間)、配偶的父母姓名(有的含居住地)等,不但是家族史,也是人口史的珍貴資料。

荷蘭統治時期,臺灣開始有來自閩粵兩省的拓墾性移民,明鄭時期繼續增加,大規模的移民則發生在清朝統治臺灣的前期。臺灣南部地區移民較早,嘉南平原最早開發,其中又以臺南市境內沿著古曾文溪兩岸的三角洲平原(北門半島)為早期農業移民的集中之地,上述陳、楊、李這三個家族的移墾是典型的代表。金門陳姓移墾的中洲位于將軍溪(漚汪溪改稱)的北岸,番子寮與小新營位于南岸;就東西相對位置而言,小新營比較靠近北門半島東側曾文溪初入平原地帶,靠山近,土壤肥沃,中洲與番子寮則位于西面曾文溪下游出海口附近,土壤貧瘠,鹽分甚重,生活環境較困苦。

根據族譜資料統計,1960年代時中洲陳氏繁衍之后裔 “現存戶”散居臺灣各地者共2,347戶,其中留住中洲原始墾地附近的比例為16.66%,換句話說,三百年物換星移,(以戶為計)超過80%已遷離祖居地。

番子寮楊氏家族從明鄭時期陸續來臺,居住地除番子寮外,還包括附近的北頭洋、后港、潭墘等地,1830年代臺江海埔地也吸引了不少楊氏族人前往移墾。根據1960年代楊氏后裔1220戶的戶籍分布地域統計,留住佳里區各里的有還有41.90%。

小新營李氏在三百年間傳戶較少,在1960年代初統計時有資料可稽之現存戶共153戶,其中尚留居小新營有102戶,占66.67%,向外圍自然擴充而移居善化區其它各里者8戶,占5.23%。小新營地區的農耕土地條件遠優于中洲與番子寮,當是李姓家族外移較少的主要原因。

三、陳、楊兩家族譜相關統計與分析

以下表1為陳、楊、李三個家族幾項與臺灣婚姻習俗相關的統計表,其中有一些名詞應先作解釋。

表1:陳、楊家族的婚配與收養子女統計

表1的“核心戶”指在族譜上曾出現過的“家戶”,并需有夫婦作為基本條件(無論有無子女),但如果夫婦姓名均不詳,無法看出其是否可能發生改節、再娶等婚姻現象者,不列入計算,不過在核心戶欄之下仍以括號內數字顯示所有登載于家譜上的家戶總數,以資對照參考;另外,女子招婿與男子出招均列入核心戶計算,女兒出嫁則不列入。

守節

依據清代律令,婦女30歲以前(不含30歲)喪夫守寡未嫁,才能稱為“守節”,清初規定守節20年以上才有資格由地方官報請朝廷旌表(清代中后期年限漸有放寬)。若依此標準,中洲陳姓族人三百年間只有13人符合守節資格。若以婦女40歲以下(不含40歲)較具有生育力與勞動力條件,未再婚改嫁(或招夫)即可列入守節行列的話,則人數增為39人。

楊氏家族在三百年間符合廣義守節標準的,計78人,符合30歲以下狹義標準的則有21人。在這兩種族譜中,未見載有夫死隨殉的烈婦。必需強調的是,即使是這兩種數據比較齊全的族譜,其中仍有不少缺漏,因此所有的統計數字只能求其近似,無法絕對完整正確,以下的相關統計也有類似情形。

李氏家族的樣本數較少,可不討論。

改節

改節乃相對于守節而言,均專指從婦女的角度定義喪夫之后再婚與否。改節包括改嫁與招夫兩種再婚形式,招夫專指喪夫之婦女招贅男子為夫,以與新婚女子招贅男子的“招婿”區別。這兩個家族在統計期間改嫁與招夫人數共有496人(其中少數再婚一次以上,不另加計),與廣義的守節者117人(狹義者34人)相比,約4.2與1之比。如果以統計期間所有家族成員都計算在內,則男子(無論新婚、再婚)出招改節婦、新娶與再娶改節婦者都算進去,則家族內有改節紀錄之婦女還要再增加92人,即改節與守節人數為5.02:1(588與117之比)。

根據守節與改節中的部分較完整個人資料,可統計兩者在不同時期的人數分布如下:

1700~1750年1 1751~1800年7 1801~1850年464 1851~1900年1901~1920年1921~1940年 1941年~16 22 7 14 6 15 25 33 8 71 7 77 14 4守節改節中洲陳番子寮楊中洲陳番子寮楊

中洲陳姓家族守節的人數在清末(1851~1900)的比例最高(16人),1941年后未見記錄,但楊姓家族在這兩個時段都相當高(分別為22與25人);改節部分,中洲陳姓在日治時期的1901~1940年間案例為清末時段的兩倍有余(33人增為70余人),1941年后(統計至1960年前后)則驟降至只有4個案例;楊姓改節人數在1930年代比例最高,但1941年后的20年間則全無。

總之,從時間點的角度觀察,無論守節改節,在這兩個家族的案例中,看不出不同時段以不同意義的國家與社會互動關系。

根據清代律令,婦女喪夫三年期滿方得改嫁,不過我們從表4與表5中洲陳姓婦女改嫁與招夫的案例可以看出,有數據可稽的改嫁婦女29人中,有25人不滿法定三年期限即再嫁(其中16人在一年內就再度結婚),招夫的23人中,未滿三年規定者有18人(其中7人在喪夫一年內即再婚),合計52人中有43人三年未滿即已再婚(喪夫一年內再婚者23人)。法令徒屬具文的還有另外的例證:依規定,丈夫過世,不得改嫁予丈夫的兄弟,這種基于倫理觀念產生禁止收繼婚的法律,在元代末期即已確定,明清兩代政策未曾改變,但在實際庶民社會中仍有不少例外。中洲陳姓與番子寮楊姓家族媳婦共出現至少20個改嫁亡夫親兄弟的收繼婚案例,這還不包括改嫁先夫之堂兄弟者。在這兩種族譜資料中,婦女再婚對象為亡夫同輩之族內男性之案例十分普遍。依據陳仁德所編另一份《臺南縣學甲鎮中洲邱氏族譜》,在資料較清楚的14件改嫁與招夫案例中,即有3件是“接小叔”(參見表9)。收繼婚與夫死招夫在婦女來說仍屬改節,不同的是身分繼續留在亡夫家族中,一方面可能是為了財產繼承的考慮,另一方面也讓亡夫家的煙祀得以維系。

傳統父權社會,男子再娶視為天經地義,在這兩種族譜記載中,男子喪妻再娶的比例平均在85%左右,再娶的對象多數為第一次結婚的婦女,有一部份是再醮的改節婦。

表2:中洲陳桂記族譜守節案例

資料來源:《金門碧湖支分臺灣中州陳氏族譜》

表3:佳里番子寮楊姓族譜所見守節案例

楊慧炯楊牪楊老祈楊紅蟳楊養楊來蟻楊雨水楊允潭楊榮勵1940~1964(25 歲)1931~1953(23 歲)1915~1947(33 歲)1885~1918(34 歲)1833~1864(32 歲)1908~1931(24 歲)1896~1926(31 歲)1896~1936(41 歲)1926~1962(37 歲)楊水吉 1898~1926(29 歲)夫名 生卒年(享年)楊允朝 1842~1868(27 歲)楊清云 1832~1865(34 歲)1939~1933~1915~1886~1957(72 歲)1836~1902(67 歲)1908~1900~1947(48 歲)1899~1928~1897~生卒年(享年)1842~1918(77 歲)1834~1903(70 歲)姓名林樓陳芳黃盛陳阿雪吳課陳玉桂黃牙陳俚王豆唐英鄭氈邱瑞26歲21歲33歲33歲27歲24歲27歲38歲35歲30歲夫卒時妻年齡27歲32歲子女數1子2子1女4子4女2子1女1子2子4女1子1女3子1子2女2子1女3子2女3子4女守節時間50年38年39年38年21年楊金樹 1932~1962(31 歲)1933~郭珠月30歲 2子楊廷強 1831~1869(39 歲)1834~1892(59 歲)金勉36歲 2子1女 23年陳好 1861~1937(77歲) 楊再添 1861~1895(35歲)35歲 4子1女 42年劉砂 1896~1958(63歲) 楊在根 1891~1923(33歲) 28歲 1子 35年林月理 1930~ 楊朝漢 1928~1957(30歲)28歲 1養子1女李癸妹 1913~ 楊昭鑒 1912~1945(34歲)33歲 3子1女蔡麗月 1934~ 楊聯對 1937~1963(27歲)30歲 3子黃妁 1858~1940(83歲) 楊呆 1858~1882(25歲) 25歲 2子 58年蘇沙 1905~ 楊丁添 1902~1940(39歲)36歲 2子3女林葉 1890~ 楊禎 1882~1920(39歲) 31歲 3子吳柿 1781~1905(125歲) 楊一改 1780~1814(35歲) 20歲 3子 91年王絨 1817~1867(51歲) 楊途 1816~1847(32歲) 31歲 2子1女 20年林領 1865~1945(81歲) 楊府 1861~1901(41歲) 37歲 3子3女 44年*換 1908~ 楊水石 1905~1946(42歲)39歲 3子6女林意 1866~1929(64歲) 楊標 1864~1903(40歲) 38歲 2女 26年梁蔥 1850~1909(60歲) 楊秉 1843~1885(43歲) 36歲 2子 24年邱等 1898~ 楊連池 1887~1932(46歲)35歲 3子4女謝金涼 1815~1885(71歲) 楊同 1813~1842(30歲) 28歲 2子 43年陳好壽 1847~1907(61歲) 楊瓊環 1840~1880(41歲)34歲 1子1養子 27年邱軟 1869~1925(57歲) 楊* 1868~1896(29歲) 28歲 2子2女 29年郭簽 1894~1952(59歲) 楊西 1893~1918(26歲) 25歲 1子1女 34年王絨 1817~1867(51歲) 楊途 1816~1847(32歲) 31歲 2子1女 20年陳粘 1844~1884(41歲) 楊份 1839~1877(39歲) 35歲 2女陳仙* 1912~ 楊萬祿 1909~1945(37歲)34歲 3子2女吳勉 1843~1898(56歲) 楊廷俊 1839~1878(40歲) 36歲 1子徐觀 1912~1953(42歲) 楊子津 ? ~1939 28歲 1子3女 14年周蕋 1850~1921(72歲) 楊乞 1850~1879(30歲) 30歲 4子 42年邱*便 1927~ 楊春長 1920~1962(43歲)36歲 2子2女陳去 1842~1902(61歲) 楊漳好 1836~1875(40歲) 34歲 1子 27年李寸 1916~ 楊燈類 1912~1952(41歲)37歲 3子2女林泰 1805~1891(87歲) 楊救 1797~1838(42歲) 34歲 2子 53年

資料來源:《霞陽衍派臺灣臺南縣佳里鎮番子寮楊氏族譜》

表4:中洲陳姓婦女改嫁案例

生卒年生卒年姓名夫卒時妻年齡先夫育子女數夫名結婚年再婚年代(年齡) 新夫名 備注黃牙 1891 1909.1.30陳額 1882~1923 33歲 2子 1924(34歲) 邱捆助吳沾 1827~1895 陳寄 1825~1845 17歲 無 1850s 陳宜邱銀 陳嘉 1861~1903 1900s王銓 1876~ 1898.12.29陳長 1855~1904 28歲 無 1890s林冷 陳東 1865~1889 無 1890s劉猜 1870~ 1890.4.1 陳水 1865~1907 3子 1909(40歲) 吳八謝鳥毛 1886~ 1907.7.16陳串 1882~1918 33歲 無 1919(34歲) 林清連 改嫁小叔黃勤 1898~ 1917.4.19陳鄰 1895~1921 24歲 無 1922(25歲) 陳鵝 改嫁小叔吳輕 1845~1900 陳虧 1843~1865 22歲 1子 1860s 陳賜王蔥 1887~ 1905.3.9 陳石 ?~1913 27歲 1子 1910s(32歲) 邱不王玉 1912~ 1930.11.10陳院 1901~1931 20歲 無 1930s王素 陳棕 1869~1897 1子 1900s李嫌 1905~ 1926.6.5 陳風 1895~? 2子1女 陳丁福吳絨 1875~1915 1891.2.18 陳番 1子 1905(31歲) 邱連成吳氏 陳安 1874~1904 2子 1900s吳險 1896~ 1917.12.8 陳慷慨 1896~1928 33歲 2子 1929(34歲) 謝潭林謝榴 1897~ 1920.8.21陳能 1883~1923 37歲 2子早夭 1924(28歲) 陳榮太李碖 1873~ 1886.12.4陳全 2子 王寬見翁氏 1887~ 1904 陳磨 1873~1914 28歲 1子 1915(33歲) 陳涂皮 改嫁小叔吳鴛鴦 1888~ 1910.6.8 陳屋 1873~1915 28歲 1910s 陳手環侯笑 陳烏砰 ?~1897 1900s 王寸沈金蓮 1929~ 陳惠德 1929~1951 23歲 1女 1950s蔡綿 1888~ 陳康熙 1887~1915 28歲 1子1女 1916(29歲) 李纂王罕 1895~ 1910 陳巖(招婿)1879~1921 27歲 2子 1923(29歲) 蔡哮羅乳 1896~ 1915 陳糧 ?~1919 24歲 1922(27歲)吳紅杮 陳賽 ?~1901 1910 改嫁(堂兄弟)賴貪 1903~ 1920 陳縳 1892~ 2子 改嫁(堂兄弟)洪西 1891~ 1909 陳抄 1886~1915 25歲 1女 1921 陳成?陳出 1820~1850 無 1850s?陳春 1925~1888 1子 1890s王格 1886~ 1905 陳梏 1877~1922 3子 1925(40歲) 陳芳祿莊香 1910~ 1930 陳蔭 1906~1931 22歲 無 1930s 陳錦盛林受 陳福 1871~1928 1子 1930s?陳翁 1825~1875 1子 1870s郭菜 1911~ 陳惠安1911~1937 27歲 1930s?陳郁 1809~1851 1850s蔡綢 陳董 1813~1865 1子1女 1860s黃色 1881~ 1904 陳檨 ?~1914 34歲 4子 1915(35 歲) 李進蔡氏 陳協 1882~1914 1910s楊斷 1895~ 1910 陳才瓦 1891~1931 37歲 2子 1930s曾湏 1968~ 陳種 1915(48歲) 劉存李鳳 1901 1916 陳便 1893~1925 25歲 無 1926(26歲) 馬清同

資料來源:《金門碧湖支分臺灣中州陳氏族譜》

表5:中洲陳姓婦女招夫案例

生卒年生卒年姓名夫卒時妻年齡前夫育子女數夫姓名結婚年改節年代(年齡) 新夫名 備注陳獲 1907~ 1925 王念 1902~1929 23歲 無 1931(25歲) 王格 招婿后招夫莊敬 1892~1927 1910 邱地 2子 1922(31歲) 陳天來黃亦 1884~ 陳惠(招婿)1879~1911 28歲 3女 1915 蕭神周香 1808~1850 陳羅 1801~1836 39歲 1子 1840s 林姓蔡紗 1833~1902 陳快 ?~1888 56歲 3子 1890s 黃益吳菊 1864~1921 1884 陳丙寅 ?~1887 24歲 1子 1890(27歲) 黃全莊扭 1884~ 1897 陳謹 1884~1903 20歲 1子 1905(22歲) 陳宗吾周痛 1907~ 1929 陳文士1904~ 1女 陳才瓦黃硯 1882~ 1902. 陳昺 1882~1916 35歲 2子1女 1918(37歲) 羅望李貴 1861~ 1877 陳慐 陳髸曾美 1896~ 1913 陳遠 5子 1920s 陳戰林銀 1875~ 1891 陳由 2子 1908(34歲) 楊獅陳蠻 1897~ 1920. 劉冬 1893~1923 27歲 1子 1920s 黃帆 招婿后招夫李脈 1873~ 1891 陳寬 1子 陳寶郭玉蘭1911~ 1928 陳胡 1892~ 2子2女 陳坑生黃來 1871~ 1887 陳豬 1896(36歲) 陳葛生呂連治 陳旺藤 1900~ 1926吳灰 1868~ 陳定 1860~1893 26歲 1女 1890s 陳砰 招夫(堂兄弟)謝能 1857~1944 1900 陳賽 1856~1878 22歲 過房子 1883(27歲) 陳寬郭玉 1893~ 1912 陳敏 1892~1929 37歲 2子2女 1931(39歲) 莊篙鄭受 1892~ 1911 陳連子 1891~1926 35歲 2子 1929(38歲) 王旺邱員 1957~1924 陳繼 1子 1877(21歲) 周方莊取 1976~ 1894 陳和 1868~1909 34歲 1子 1910(35歲) 黃欄郭痛 1890~ 1916 陳代 1890~1921 32歲 1子 1920s 林金吳赤 1895~ 1911 陳情 1893~1918 24歲 1子 1927(33歲) 陳水 招夫(堂兄弟)黃剳 1905~1928 1922 陳在 1894~1927 23歲 1子 1928(23歲) 陳松 招夫(堂兄弟)李綢 1869~ 1892 陳翁 2子 張景郭緩 1865~1919 1881 陳類 陳榮 招夫(堂兄弟)莊桃 1905~ 1926 陳云 1900~ 陳收郭邊 1876~ 1893 陳潛 1子1女 1911(36歲) 黃毯1850~1900?陳中 1900s 翁某王串 1908 陳丁贊(招婿) 1子 1925 陳大目王千存 1888~ 1905 陳烏筆 ~1914 27歲 3子 1915(28歲) 陳丁贊楊香 1892~ 1909 陳食廩 1子 1921(30歲) 莊園郭葉 1865~1929 1887 陳于(九) 無 1896(32歲) 陳心(九)侯邊 1915~ 1931 陳丙 1906~ 2子 1931 陳記(十)李劉 1871~1941 1891 陳知母 1869~1903 1子 1906(36歲) 邱清榮劉綢 1928~ 陳連成1918~ 1925 黃樹林洪簡 1893~1928 1910 陳尾(九)1890~1918 26歲 1子 1920s 陳開周李熟 1870~ 1891 陳樹 ?~1903 34歲 1子 1905(36歲) 陳斟王市 1930~1891 陳荖 1821~1856 27歲 1子 1850s 許鬧?~1907 1876~吳蜜33歲 1子陳札1902 1910s 陳矮

資料來源:《金門碧湖支分臺灣中州陳氏族譜》

表6:中洲陳桂記族譜所見男子再婚娶、出招改節婦案例

表7:中洲陳桂記族譜所見男子新娶、出招改節婦案例

表8:佳里番子寮楊姓族譜所見招夫與改嫁案例

資料來源:《霞陽衍派臺灣臺南縣佳里鎮番子寮楊氏族譜》

表9:中洲邱姓族譜所見守節與改節案例

表9:中洲邱姓族譜所見守節與改節案例

在臺灣移墾社會時期,寡婦守節的前提是經濟上不虞匱乏,因此只有少數地主士紳的家庭才多見節婦,大多數的婦女在丈夫亡故后都會再醮,確實是“失節事小,餓死事大”的深刻現實。以廣義的守節定義,中洲陳氏為 9.70%(39÷(39+363)),番子寮楊氏為 31.97%(78÷(78+166))。換句話說,地處貧瘠鹽分地帶的中洲陳氏、番子寮楊氏平均20.84%守節,近80%的婦女是無法守節的。

以中洲陳氏家族為例,1945年戰后曾擔任臺南縣議會議長的陳華宗家族就有8個守節案例(約五分之一)。 陳華宗(1904~1968)為來臺第十世,其高祖父陳九(1801~1866,第六世)為鄉紳,在學甲建學堂訓子弟,救苦恤貧,望重鄉里;陳九傳二子:陳銀、陳瀨;陳銀37歲過世,其妻黃梗34歲守節;陳銀長子啟明,“興建銃樓協助治安,崇親睦族”,啟明長子望云,“一生為善,在臺南水仙宮講圣儒,對清貧寡婦月給四元資助之”;望云大弟憨賽,妻黃錦,為養媳,憨賽早亡,黃錦24歲守節,育一子少卿,“給中洲、舊埕、北門、蚵寮、將軍貧困者棺木甚多”;陳少卿娶黃頭(艷娘),艷娘23歲(1918年)即亡,1920年再娶李滿治,一年半后納妾周絨雞,1935年少卿亡故(41歲),李滿治38歲,周絨雞34歲,均守節。少卿生七子,一子早夭,一子出養,五子陳益輝畢業于臺灣大學法律系、六子陳益煥畢業于臺灣大學政治系。望云二弟憨番,育二子陳榮華、陳華宗,榮華27歲亡故,其妻林敬守節;華宗留學日本,1931年立正大學史學系畢業,1932年返臺,曾任日治時期學甲莊長,建樹甚多,1945年臺灣光復后任嘉南大圳主任委員、臺南縣參議會議長、臺南縣第一至第

四屆縣議會議長,1965年當選省議員,1968年11月在臺北因車禍喪生。(參見圖一)

圖一:陳九一族世系簡表(*表守節)

陳望云長子陳土受(1887~1917),號揚宗,享壽僅31歲,其妻郭忍31歲守節,收養一子陳益錱(益茂),益茂曾任學甲鄉長、臺南縣議會議員。陳九次子陳瀨生四子,一子早夭,長子陳啟集之孫陳慶祥為學甲農會理事長、鄉調解委員;次子陳墻(1857~1893)37歲亡故,其妻林并守節45年;陳墻之弟陳阿呆(1872~1953)在日本接收臺灣時,曾參加臺灣民主國抗日軍事行動,日治后任學甲莊長、中洲信用組合長(理事主席)。

楊氏守節的家族可以楊同觀一支系為例。楊同觀(1813~1842)30歲身故,其妻謝金涼(1815~1885)守節43年。同觀生二子,長子24歲亡故,未婚,次子瓊環(1840~1880)享壽41歲。瓊環身故時,其妻陳好(1847~1907)34歲,守節27年。瓊環生一子楊唱(1868~1896),娶邱暖(1869~1925),生二子楊德春(早夭)、楊西;楊唱29歲亡故,時其妻邱暖28歲,之后守節近30年。瓊環另收養族親楊昭銓第五子楊榜為子(過房子),楊榜(1874~1944)娶妻、妾各一,生六子四女,三子楊加興(1914~)日治時期畢業于臺南師范,加興兩子一為碩士學歷,一為醫生,其家族在1960年代誼屬上流社會。楊西(1893~1918)娶郭簽(1894~1952)為妻,生一子財寶、一女敏昭,楊西26歲亡故,其妻郭簽25歲守節,壽齡59。郭簽子楊財寶(1916~)曾任佳里鎮鎮民代表,子女出生于日治后期,光復初期均受高中教育。楊同觀一房似有壽齡短的家族遺傳因素,連續五代單傳,前四代壽命均介于20歲至40歲之間,而且前四代均守節,第三代的養子可以納妾(足見經濟能力不差),第五代出任鎮民代表(鄉紳),兒孫輩能受高等教育,可見自楊同觀起始六代之間家庭經濟情況應屬殷富。(參見圖二)

如同陳九、楊同觀兩家族傳了六七代仍然族大家富者畢竟是少數,社會中更多的是貧困的普羅大眾。下面是幾個足以反應當時社會現象的再娶、改節案例。

潘韮為七股鄉海埔地土名七十二份(竹橋村)民女,原嫁佳里興(佳里鎮)黃頂為妻,1902年生一女黃綢,黃頂旋亡故,1905年潘韮改嫁已喪妻之中洲陳考(1874~1927);女兒黃綢隨母親嫁入陳家當童養媳,成年后于1920年嫁給繼父陳考與前妻所生兒子陳義,鄉人謂其為“母女嫁父子”;黃綢與陳義生二子(抄煩、抄魯,抄魯后送人為養子),1928年陳義亡故,黃綢改嫁移居屏東南州鄉的中洲陳姓族親陳鐵(實為同居),再生一子。

番子寮楊氏則有父子配母女的事例。楊隆(1865~1933)娶童養媳黃賢(1873~1895),無出,賢歿,楊隆入贅于陳蜜(1863~1920);陳蜜原嫁楊化(1861~1895),生一女楊清、一子楊奢(另一子早夭);楊隆出招陳蜜后,生二子楊杞、楊角及一女楊血;1920年陳蜜亡故,楊?。ɡ^父)帶著楊奢(前人子)一起入贅南勢寮劉愛、陳色母女(劉愛喪夫),時人謂“父子配母女”也。這個案例楊隆結三次婚,后兩次是“出招改節婦”,陳蜜與劉愛則是“夫死招夫”。

在當時的農村社會,窮人家的男子出招比女子招婿的比例還高,妻子死后男子出招喪夫的改節婦女之事例,在這兩個家族中至少有39例,這些主要是經濟因素使然。

四、三種泉州族譜案例分析

《霽江高氏三房第六支譜》最早修于康熙庚辰年(1700),原稱《安平高氏族譜》,后經多次重修,改稱《永寧霽霞高氏族譜》,乾隆41年重修,改稱《霽江三房第六支譜》,道光24年再度增修,稱《霽江高氏三房第六支后巷派房譜》。該譜從三房六支祖高耳順(永寧第三世)記錄起,到第五世才有明確生卒年可考,如“高君奕”生于明嘉靖戊子年(1528),卒于萬歷甲辰年(1604)。不過譜中明代的許多“祖先”生卒年資料并不完整,許多人只有月日而無年代,第七世以下才漸詳實。其七世祖高志顯(1624~1676)開始渡海來臺灣,志顯有兩位妻子,洪氏丙子年(1626)生,卒于丁酉年(1657),陳氏生于丙子年(1636),卒于己卯年(1699),均葬在臺灣柴頭港(今臺南市永康區及北區交界處)。從1600年前后起算,到族譜所載1840年代末為止,240年間“核心戶”可考者373戶(部份族人遷臺仍有明確家戶資料,部份則僅有個人姓名,無法列入家戶數計算),其中守節者11人(40歲以內喪夫而不改嫁),改節者43人(其中5人在臺灣),變節者3人(其中1人在臺灣)。變節之定義,族譜中并未說明。詳細統計表參見表10、表11。

圖二:楊同觀系譜圖(*表守節)

守節婦女10人(其中第11位高啟貴之妻李氏是否守節,因值編譜結束,無法確認),占符合廣義守節定義之喪偶家庭數(56)的17.86%,改節(及變節)者占82.14%。在上述56個家戶之外,出現三個高姓家庭男子出招(入贅)的紀錄,其中有兩家是在臺灣的高姓族人。招贅婚在清代臺灣十分常見,福建內地相對顯然少的多。由于數據不足,無法從家譜中得知改節的詳細型態(如改嫁年齡、對象、有無招夫等),但整體而言,泉州霽江高氏族譜的婦女守節與改結案例,跟臺灣陳、楊兩種家譜的統計結果是可以相呼應的。

表10:《泉州霽江高氏族譜》所載守節婦女一覽表

表10:《泉州霽江高氏族譜》所載守節婦女一覽表

表11:《泉州霽江高氏族譜》所載改節婦女一覽表

資料來源:根據《霽江高氏三房第六支譜》另行整理。

玉井蔡氏長房三惟哲為蔡氏玉井房第七世祖,這一支系原住晉江東石鎮,其子蔡爾辰生于萬歷戊寅年(1578),卒于順治甲午年(1654),清初開始不少族人遷移臺灣,其中第11世蔡繼昭的后代遷往臺灣嘉義布袋鎮,來往兩岸之間營商,并在布袋經營魚塭有成。其族譜所載守節與改節案例不多,無法作為統計分析之樣本,暫錄存參考。

表12:玉井蔡氏長房三惟哲派下族譜所載婦女守節、改節一覽表

《二房參羅鎮黃氏族譜》所載黃氏家族為泉州紫云黃氏的支系,據其譜系所載,其開基祖守恭公在唐代垂拱年間自河南光州固始來泉州任官,傳四子,長子居南安,次子居惠安,三子居安溪,四子居同安。本譜系居今安溪縣參內鄉羅內村的支系所編,成書于光緒丙戌年(1886,光緒12年)。此一房系戶口眾多,明清兩代存不少族人移居海外,包括南洋及臺灣。本文利用該族譜之資料所作統計,始于第12世(約明萬歷年間),迄清末光緒年間約260年。以本文廣義守節標準,有數據可稽者,共有守節婦女322例,以狹義(30歲以下喪失守節)標準,則有136例。改節婦女共有395例。守節婦女占44.91%(322÷717),改節婦女為55.09%。此一黃姓家族因有不少族人移民海外,有些一去無音訊,部份婦女因此不得不改嫁。由于黃氏守節·改節婦女共計713人,為節省篇幅,此處暫不附錄其詳細個人資料。

根據本文所處理的臺灣陳姓·楊姓家族及褔建泉州高姓·黃姓家族的基本數據,可將數據較齊全的例證綜合統計,如下列三簡表,作為觀察婦女年齡·子女數與改節·守節之間關連性的參考。從中可以看到一些訊息:臺灣陳姓家族的喪夫婦女年紀愈輕者(29歲以下),改嫁此例較高,相反的年紀愈大者(30歲以上)坐堂招夫的比例較高,楊姓也有類似情況。守節方面,陳·楊·黃三個樣本數較多的家族均顯示29歲以前守節較少(年輕較容易改嫁),30~39歲守節的人數較多,兩者大約是四與六之比。在育有子女數與是否守節或改節的關連性方面,從統計數字看來,子女數愈少愈容易改嫁,此乃人之常情,但在守節方面,有兩個兒子的婦女跟只有一個兒子的比較,守節人數比例相差有限,可見子女多寡跟守節與否的相關性似乎較小。

婦女年齡與改節之相關性統計表

婦女年齡與守節相關性統計表

婦女育子女教與守節、改節相關性統計表

五、小 結

朱熹(1130~1200)在《與陳師中書》說:“昔伊川(程頤)先生嘗論此事,以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自世俗觀之,誠為迂闊;然自知經識理之君子觀之,當有以知其不可易也”。一般探討明清以來婦女守節問題者,基本上多從社會整體性、傳統儒家文化支配性的角度著眼,較少顧及地區性與社會經濟與生活型態差異所可能產生的不同結果。一方面,社會貞節氣氛彌漫,節烈人數似乎隨時代增加,另一方面,1776年纂修的漳州府志卻也有“死一夫易一夫,俗固常耳”的說法。謝重光研究閩西客家地區的結論是寡婦再嫁的情況相當普遍,跟家譜凡例往往套用儒家倫理價值開宗名義宣揚婦德,是既矛盾又現實的存在。根據本文所觀察福建與臺灣地區在明清時期的幾個家族資料,改節婦女的比例分布從55%到85%,總之守節者較少,改節者較多。婦女守節問題主要是受經濟與生活現實所制約,都市化程度較高的文教發達地區與艱困的鄉野農村必然不同,臺灣在清代農業移墾社會型態時期,多數地區恐怕較少貞節氛圍,更多的是移民在艱困環境中,既要改善生活又要傳承煙祀的生命本能才是最高原則,守節旌表的榮譽與利益對多數人來說過于遙遠,“知經識理”是衣食足之后才能講求的事,喪夫未及法定期限三年即改嫁者高達八成,經濟與生活壓力之嚴峻可以概見?!敖有∈濉敝咐喾巧僖姡^禮不下庶人,往往是法令與現實脫節,自古已然。即使在定居型態較久遠,傳統倫理教化已深入的福建原鄉,婦女守節問題恐怕仍有許多重新探討空間。本文利用的族譜資料所作初步統計與粗淺分析意義在于提供不同觀察與思考角度,未來仍需要更多家族個案與不同區域樣本的深入解讀比較。

注釋:

[1]有關西方學界對明清婦女成果的介紹,參見羅溥洛(Paul Ropp):《明清婦女研究:評介最近有關之英文著作》(梁其姿譯),載《新史學》,2卷4期,1991年12月。國內研究參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的:《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年刊)各期之討論。臺灣有兩本以婦女守節為主題的代表性碩士論文,一為費絲言:《由典范到規范: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原為1996年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以臺灣大學文史叢刊106號出版;二為張孟珠:《清代貞節的實踐及其困境》,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2]柳立言:《淺談宋代婦女的守節與再嫁》,載《新史學》,2卷4期,1991年12月;張彬村:《明清時期寡婦守節的風氣——理性選擇(rational choice)的問題》,載《新史學》,10卷2期,1999年6月。

[3]張孟珠,前引文,頁13~50。清代婦女貞節議題研究可參考Susan Mann(曼素恩):《從宗族、階級和小區結構來看清代寡婦》,鄧小南、王政、游鑒明主編:《中國婦女史讀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頁201~219。

[4]董家遵:《歷代節婦烈女的統計》,載《婦女風俗考》,上海文藝出版社,1991年10月,頁579?!豆沤駡D書集成》成書于康熙朝的清代初期,故收錄清代節婦資料不多。

[5]郭松義:《清代婦女的守節和再嫁》,載《浙江社會科學》,2001 年第 1 期,頁 124~125。

[6]“中央研究院”漢籍電子文獻,臺灣方志,《淡水廳志》,卷十,列傳,列女、節孝、節烈。

[7]賴麗娟:《劉家謀社會寫實詩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年7月,頁377~380。

[8][9]陳鳳昌:《拾唾》,收在《鯤海粹編》,臺灣史跡研究中心印行,1980 年 3 月,頁 19,頁 19~20。

[10]這三種族譜收在陳支平主編:《閩臺族譜匯刊》,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35、36、40冊。

[11][13]黃文博:《南瀛地名志》,載北門區卷,臺南縣立文化中心,1998 年 5 月,頁 53~61,頁 277~279。

[12]陳仁德編:《霞陽衍派臺灣臺南縣佳里鎮番子寮楊氏族譜》(以下簡稱《楊氏族譜》)。

[14]陳仁德編:《李氏族譜》,譜系表,頁 1。

[15]陳仁德編:《楊氏族譜》。

[16][17][18]謝國興:《農業社會時期臺南地區的移民、婚配與社會流動》,載《走向近代:國史發展與區域動向》,東華書局,2004 年 12 月,頁 459、460。

[19]雍正朝規定“年逾40而歿,守節已越15年者”,同治年間守節6年以上身故者,均可旌表,不過重點均針對已身故者。

[20]中國邊區移民社會可能因男多女少,性比例失衡,收繼婚現像較多,參見郭松義:《清代的寡婦轉房》,載《清史論叢》,1999 年號,2001 年 5 月,頁 401~413。

[21][22][23][24]陳仁德:《陳氏族譜》,頁 173,頁 174~176,頁 148、153,頁 330、338。

[25][26][27]陳支平主編:《閩臺族譜匯編》,第 40 冊,頁 291~301、336,頁 338,頁 365、389。

[28]其家族商業土地文書等經整理,即蔡書劍策劃,蔡長安編著:《東石源利族人徙臺貨殖書契》,收入晉江文化叢書第五輯,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6月第一版。

[29]轉引自張彬村:《明清時期寡婦守節的風氣——理性選擇(rational choice)的問題》,頁60。

[30]謝重光:《客家文化與婦女生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頁15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观看成人久久网免费观看| 成人在线天堂| 日韩视频福利| 国产亚洲精品在天天在线麻豆| 国产xx在线观看| 久久人妻xunleige无码| 素人激情视频福利|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99久久夜夜嗨| 成人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视频在线| 激情视频综合网| 国产色伊人| 五月天久久婷婷|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综合网站| 久久五月天国产自| 婷婷亚洲视频| 青草免费在线观看| 无码精油按摩潮喷在线播放| 香蕉99国内自产自拍视频| 丁香婷婷激情综合激情| 欧美性色综合网|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华液| 一级全黄毛片| 99人体免费视频| 国产va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无码精品A| 日本一本正道综合久久dvd| 99成人在线观看| 无码又爽又刺激的高潮视频| 亚洲 欧美 日韩综合一区|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在线一| 2022国产无码在线| 又污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免费国产高清视频| 日本不卡在线播放| 婷婷六月在线|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免费看京| 亚洲综合色在线| 99精品国产电影| 成人在线亚洲| 色偷偷男人的天堂亚洲av| 国产精品污视频| 国产小视频网站| 国产精品亚洲а∨天堂免下载| 97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不卡| 九九九久久国产精品| 麻豆精品在线| 色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欧美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免费视频在线2021入口| 亚洲国产成人自拍| 99re精彩视频| 国内精品91| 国产一区二区网站| 美女被操黄色视频网站| 亚洲愉拍一区二区精品| 97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拍揄自揄精品视频网站| 免费A∨中文乱码专区| 国产欧美精品专区一区二区| 日韩欧美视频第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综合日韩另类一区二区| 人妻丰满熟妇av五码区| 成年人国产网站| V一区无码内射国产|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亚洲综合网在线观看| 五月天综合网亚洲综合天堂网| 国产精品林美惠子在线播放| 亚洲人成人伊人成综合网无码| 国产精品jizz在线观看软件| 久久免费视频6| 国产91丝袜在线播放动漫 | 国产打屁股免费区网站| 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久久波多野结衣| 囯产av无码片毛片一级|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