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慈姣 楊軍
熵指數是當前一種監測麻醉深度的新的監測指標,主要包括SE(狀態熵)和RE(反應熵)兩種具體指標,由于其監測和計算方法更加科學和精確,對麻醉深度的監測結果相應也有更高準確率,是臨床驗證比較理想的一種檢測麻醉深度的方式[1]。本文即旨在對熵指數在靜吸復合全麻恢復期中的應用效果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2年4月-2012年11月湘潭市中心醫院收治的行擇期手術并行腹部全麻的患者37例(男21例,女 16例),年齡 38~56歲,平均 43.7歲,體重 54~72 kg,平均60.1 kg,身高161~178 cm,平均165.8 cm。所有患者麻醉前均未使用其他禁忌藥物。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入手術室后即開始嚴密監測心率、血壓以及血氧飽和度,于上肢建立起靜脈通道,并分別連接datex~omedas/5型譜熵監護儀。先使用0.5 mg阿托品和1.5 mg/kg異丙酚行麻醉誘導,待患者意識消失以后加用3 μg/kg芬太尼和0.1 mg/kg維庫溴銨,氣管內插管,使PETCO2維持在5.00 kPa左右。手術中根據具體情況定時加用0.04 mg/kg維庫溴銨和2 μg/kg芬太尼,并在關閉腹膜后停止使用麻醉藥物[2]。
1.3 觀察和評價指標 于入室后即開始對患者的各相關基礎值進行采集,判斷患者的麻醉深度情況,并于手術后對患者的清醒情況做好監測,評價1次/min。對意識清醒前的1 min、40 s、20 s以及清醒后的 20 s、40 s和 1 min時的RE、SE、MAP和HR做好嚴密監測,并對SE、RE的監測值分別進行記錄并予以比較分析?;颊咭庾R狀態以鎮靜/警覺(OAA/s)進行評分:(1)5分:對正常語調的呼名反應迅速;(2)4分:對正常語調的呼名反應冷淡;(3)3分:對大聲或反復呼名有反應;(4)2分:對輕度的推搖肩膀和頭部有反應;(5)1分:對輕度的推搖無反應。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5.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熵指數使用PK~MACRO進行計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入室后對患者意識情況監測,熵指數RE與SE值差異不顯著,且在插管后和切皮時、手術結束時兩者的監測結果也無明顯差異(P>0.05);但隨著手術時間的推移,差異性逐漸加大,RE較之SE變化更為明顯,變化幅度相對更大,表明RE對患者意識情況的靈敏度較之SE明顯更高,尤其在患者清醒前1 min到清醒后1 min,RE值的變化幅度較之SE值的差異性更加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SE、RE麻醉前后變化情況比較(±s)

表1 兩組SE、RE麻醉前后變化情況比較(±s)
時間 RE SE入室 95.8±5.0 90.7±4.6插管后 46.5±12.4 43.8±11.2切皮時 47.8±6.3 43.2±5.6手術結束 77.4±15.1 66.2±12.7清醒前1 min 80.6±12.4 70.2±11.3清醒前 40 s 83.4±11.2 72.9±10.7清醒前20 s 87.5±10.3 77.4±9.8清醒后20 s 90.0±8.5 80.4±7.6清醒前40 s 92.9±6.5 82.3±6.7清醒后1 min 95.7±5.2 85.4±5.0
熵指數是當前臨床監測麻醉深度的一種新指標,對于患者麻醉后的意識情況能作出更加精確嚴密的監測,對患者意識變化情況的靈敏度很高。熵指數主要有SE(狀態熵)和RE(反應熵)兩部分組成。SE反應腦電信號中主導頻段的頻率,對患者的皮質狀態作出準確監測,反應相對較慢,反應數值范圍介于0~91;RE檢測的頻段范圍更廣,反應更快,反應數值范圍介于0~100,且反應數值與麻醉深度呈現負相關性[3],本文統計數據也作了驗證。另外,由于額肌對肌松藥物的敏感度比較低,因此對意識反應的變化情況相對更為敏感。額肌電圖在監測全麻喚醒中已經有比較長的應用史,因腦干中麻醉藥物的消失時間較之皮質要早,而額肌纖維受控于腦干上的腦神經,因此RE較之SE對患者意識的清醒情況相對更為敏感,能更及時借助腦干狀態對麻醉藥物的消失作出判斷[4]。本文統計數據也表明,在患者清醒前1 min與清醒后1 min之間,RE較之SE的反應數值相對更大,且變化幅度更為明顯。
本文統計資料顯示,患者入室后熵指數RE與SE值差異不具顯著性,且在插管后和切皮時、手術結束時兩者的監測結果也無明顯差異(P>0.05);但隨著手術時間的推移,差異性逐漸加大,RE較之SE變化更為明顯,變化幅度相對更大,表明RE對患者意識情況的靈敏度較之SE明顯更高,尤其在患者清醒前1 min到清醒后1 min,RE值的變化幅度較之SE值的差異性更加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另外,麻醉后RE與SE隨著麻醉深度的增加均呈現下降趨勢,一般兩值均處于40~45時,患者處于深度麻醉,RE與SE值相對均到達最低點,之后隨著手術繼續及麻醉藥性的逐漸降低,患者的麻醉深度逐漸變淺,RE與SE值逐步增高,在手術結束時一般恢復幅度比較大,OAA/s評分在1~2分之間,多數患者對輕度的推搖肩膀和頭部有反應;當RE值達到80以上,且SE值在70以上時,患者接近清醒狀態,OAA/s評分在2~3分之間,對大聲或反復呼名有反應;在患者清醒前40 s左右時,OAA/s評分一般在3~4分,對正常語調的呼名反應冷淡;當SE值在85~90之間,RE值在75~80之間時,患者會慢慢蘇醒,可以呼之睜眼;當SE值在95左右,RE值在85左右時,OAA/s評分可達到5分,對正常語調的呼名反應比較迅速,RE與SE值基本恢復到麻醉前范圍,患者意識恢復,此時可以拔管,但拔管前需對患者的呼吸頻率做好嚴密監測,保證呼吸頻率趨向正常,且患者呼吸不費力后將導管移除,以防出現因麻醉過深引起呼吸抑制。
綜上所述,熵指數在靜吸復合全麻恢復期中能及時客觀地對患者的意識恢復情況作出監測,且RE較之SE對患者意識恢復的敏銳度相對更高,應根據臨床經驗對RE和SE特殊值做好密切監測,以能在患者意識恢復期及時做好相應的處理。
[1]忻紀華,王祥瑞.熵指數在臨床麻醉中的應用[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07,4(12):62-63.
[2]靳恒,劉海霞,孫雪峰,等.熵指數和腦電雙頻指數監測麻醉深度的比較研究[J].人民軍醫,2008,51(6):364-365.
[3]唐宏偉,王晶.熵指數在麻醉深度監測中的應用[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半月刊),2008,4(12):43-45.
[4]官方勇,李章勇.麻醉深度監測技術[J].生物醫學工程學雜志,2009,26(1):2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