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文帥 于鳳偉 楊洋 廖亞文
(1.黑龍江農墾職業學院基礎護理教研室,黑龍江 哈爾濱150025;2.黑龍江省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3.黑龍江省電力醫院;4.黑龍江雞西礦業集團總醫院)
偏癱是腦卒中患者最常見的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給患者和家屬帶來沉重的心理和經濟負擔。提高腦卒中患者的生活質量水平不僅是評定康復護理效果的客觀依據,也是患者康復的最終目標。國外康復專家提倡早期康復,認為康復護理能促進患者腦功能的重組和代償,且康復時間越早,越有利于患者康復[1]。對腦卒中患者超早期康復護理,有利于提升護理服務質量,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有效降低肩痛等并發癥,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佳木斯大學附屬第一醫院2012年4~11月神經內科收治的符合研究標準的腦卒中患者160例。納入標準:(1)經顱腦CT或MRI確診,符合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診斷標準;(2)初次發病,并存在肢體功能障礙;(3)患者生命體征穩定;(4)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評分>9分;(5)患者或家屬知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有心、肝、腎和造血系統、嚴重糖尿病、惡性腫瘤、骨關節病等嚴重的并發病;(2)嚴重認知功能障礙;(3)無癥狀性腦梗塞、腔隙性梗塞、蛛網膜下腔出血、可逆性神經功能缺損等;(4)中途出院或不接受治療者。根據“不平衡指數最小的原則”,按患者的性別、年齡、卒中類型、偏癱側別、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評分將160例患者隨機分為2組,每組80例。其中觀察組:男47例,女33例;平均年齡(56.69±10.62)歲;腦梗死51例,腦出血29例;右側偏癱38例,左側偏癱42例;GSC評分(14.57±0.69)分;NTHSS評分(9.61±2.40)分。對照組:男51例,女29例;平均年齡 (57.54±10.08)歲;腦梗死48例,腦出血32例;右側偏癱39例,左側偏癱41例GSC評分(14.69±0.62)分;NTHSS評分(9.43±2.53)分。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卒中類型、偏癱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神經內科常規護理。
1.2.2 觀察組 采用超早期康復護理模式,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生命體征平穩后即可開始康復訓練,失血性腦卒中患者生命體征平穩后48h開始康復訓練。
1.2.2.1 良肢位擺放與變換 (1)仰臥位:將枕墊在患側骨盆下,支撐骨盆前伸(防止患者出現骨盆后縮、上抬),患膝下置小枕,使膝關節保持一定屈曲(防止伸肌痙攣后屈膝困難),避免厚重的被褥壓在足尖部(防止產生尖足);患臂放在體旁枕上,肩胛下墊小枕,保持肩關節前伸,上肢呈伸展、外旋位(防止屈肌痙攣);(2)健側臥位:將枕頭置于患者胸前靠近腋下,患側上肢各關節伸展呈100°置于其上,高于心臟。患腿屈曲向前,膝下置一枕,使髖部處于內旋屈曲位,足部不能懸空,容易導致足內翻;(3)患側臥位:患側肩部避免受壓后縮,要盡量前伸,與軀干夾角不小于90°,患側上肢各關節伸展,后背用枕支撐身體。下肢呈邁步位,健腿在患腿前,其下置一枕。腦卒中超早期體位變換間隔2h,夜間可適當延長,但不能超過3h。
1.2.2.2 穴位按摩 揉按肩胛部,向下推揉后背、抱揉臀部,由上到下推揉大腿、由膝至踝捏揉小腿,并配合依次揉按合谷、外關、曲池、手三里、肩井、照海、解溪、足三里、陽陵泉、風市、環跳等穴位。每日按摩2次,每次20min。
1.2.2.3 上、下肢關節活動 上肢關節活動包括肩關節外展、內收、前屈運動;肘關節屈曲、伸展;前臂旋前、旋后;腕關節背屈、掌屈;手指屈曲、伸展;側臥位聳肩運動;Bobath握手法。下肢關節活動包括髖關節的外展、內收、內旋、外旋、屈曲、伸展;膝關節的屈曲、伸展;踝關節背屈、跖屈。每天活動2次,每組中每個動作各做10~20個。根據患者恢復情況,由被動運動向主動運動過渡[2]。
1.2.2.4 功能訓練 隨著患者病情的好轉,可逐漸加入坐位、站立平衡訓練,轉移訓練,步行及上下樓梯訓練。每日2次,每次30min。在康復護理過程中穿插日常生活能力訓練,指導家屬幫助患者進行進食、穿脫衣物、個人衛生、大小便管理等訓練,每日2次,每次45min。
1.3 評價指標 所有患者于護理干預前,干預1周及4周后由同一康復護士在單盲的情況下采用卒中影 響 量 表 (Stroke Impact Scale Version3.0,SIS 3.0)評定生活質量。護理干預4周后由康復醫師觀察患者肩痛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所得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意義。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干預1周后、4周后SIS評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干預1周后、4周后SIS評分比較 (分±s)
*干預前兩組比較P<0.05;△干預1周、4周后兩組比較P<0.05
維度 對照組(n=80)觀察組(n=80)干預前 干預1周后 干預4周后 干預前* 干預1周后△ 干預4周后△9.66 45.45±11.23 51.36±11.39憶與思維 74.05±7.43 74.12±7.49 74.47±7.82 74.33±7.97 75.99±7.82 76.67±6.90情緒 59.12±8.88 59.45±8.54 60.85±8.45 57.64±7.12 62.21±8.02 64.02±6.96交流 82.76±6.89 82.98±6.36 84.02±6.87 81.69±4.12 85.16±6.78 85.56±6.57 ADL 41.54±5.84 42.77±5.99 43.83±5.67 42.03±6.04 44.63±5.41 48.1±7.81移動能力 43.79±10.33 45.69±10.33 47.06±9.06 42.88±9.61 48.85±9.15 54.04±11.30手功能 32.06±4.94 32.97±4.66 33.58±5.25 31.56±5.30 34.53±5.25 35.52±4.48參與 24.74±8.44 24.96±8.69 26.07±8.61 23.15±3.86 27.71±8.55 29.11±6.64總生活質量 398.74±36.45 398.84±36.96 413.95±33.49 388力氣 39.91±12.69 41.12±12.51 44.08±11.96 36.45±.96±31.09 427.13±33.79 445.38±37.41

表2 兩組患者出院前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例(%)
3.1 超早期康復護理模式短期應用可提高腦卒中患者的生活質量 早期康復護理介入能夠促進癱瘓肢體產生主動活動,抑制異常增高的肌張力,提高受累側肢體的協調控制能力;通過各種訓練方法調節神經中樞的興奮性,調動機體的潛能,達到皮層功能重建的作用,從而提高偏癱患者肢體運動能力,使患者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復[3]。表1顯示,護理干預1周后觀察組與對照組在記憶與思維維度得分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在力氣、情緒、交流、手功能、參與等7個維度得分包括總生活質量差異有顯著意義(P<0.05)。本研究結果證明短期內應用超早期康復護理比神經內科常規護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其中記憶與思維維度未見明顯效果的原因與本研究中患者年齡偏大,認知功能差、恢復速度慢有關。
3.2 超早期康復護理模式長期應用可顯著提高腦卒中患者的生活質量 表1顯示,護理干預4周后觀察組與對照組在記憶與思維、情緒、交流、手功能、參與等5個維度得分差異有顯著意義(P<0.05),在力氣、ADL、移動能力及總生活質量得分差異有極顯著意義(P<0.01)。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疾病的自然演變,腦卒中患者生活質量可獲得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提高,但其幅度小、時間長,本研究結果證明長期應用超早期康復護理能更快更好地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這與超早期康復護理重視患者的整體性,注重滿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充分調動患者的自主參與康復訓練意識,發揮自身康復潛能有關。
3.3 超早期康復護理模式長期應用可降低腦卒中患者的并發癥 本研究結果(表2)顯示,超早期康復護理介入后,腦卒中偏癱肢體的并發癥明顯低于對照組。本研究結果證明超早期系統的、標準的康復護理程序介入可有效地預防長期臥床導致的“廢用綜合征”或過度活動導致的“二次性損傷”。這與良肢位擺放貫穿患者康復的全過程,康復訓練的強度、幅度適中有關。
綜上所述,超早期的、動態的、系統的康復護理干預對腦卒中患者的整體康復具有正向的影響,有助于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偏癱肢體并發癥的發生率。
參 考 文 獻
[1]Mireille D,Joost D,Betto D.The course of apraxia and ADL functioning in left hemisphere stroke patients treated in rehabiltlation centres and nursing homes[J].Clinical Rehabilitation,2006,20:1085-1093.
[2]黃曉清,陸寧愿.循證護理在腦卒中偏癱患者早期肢體康復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08,23(15):1384-1385.
[3]許年珍,朱奕,王彤.腦卒中急性期康復護理方案對改善患者下肢運動功能的作用[J].江蘇醫藥,2010,36(4):1618-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