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躍萍 陳芳 廖潤梅 雷艷娜 李潤玲
(1.廣東省江門市五邑中醫院,廣東 江門529031;2.廣東省江門市中心醫院,廣東 江門529030)
臨床上對合并大面積皮膚軟組織缺損無法一期愈合的傷口,一般采用傳統開放式換藥方法,由于引流范圍有限,導致傷口大量滲液無法通暢引流,易發生堵塞,嚴重者影響傷口愈合或發生逆行感染[1]。封閉負壓引流法把傳統負壓引流方法與封閉性敷料相結合,通過該儀器在創面形成負壓,產生機械和生物學效應,促進創面愈合,臨床效果顯著。我院2010年2月~2012年7月對90例體表創面患者應用封閉負壓引流技術,效果良好,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90例,男51例,女39例。年齡16~65歲,平均(31±12.6)歲。外傷后皮膚壞死31例,外傷后創面感染25例,褥瘡21例,腹部手術切口感染8例、背部癰5例。臨床表現:發熱并伴有血象異常,局部疼痛,細菌培養陽性。病例選擇標準參照王彥峰,裘華德制定標準[2],合并組織壞死或感染的體表創面(50cm≤創面面積≤200cm,深度符合Ⅲ度燒傷)。排除面部、手、足和會陰部創面;合并骨髓炎和糖尿病等影響組織修復的疾病。將90例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3組,三組患者根據meta分析所選出的負壓值方案,分別應用-20 kPa(Ⅰ組)、-40kPa(Ⅱ組)、-60kPa(Ⅲ組)。所有創面均采取VSD治療,各組處理相同。三組患者年齡、性別、癥狀、臨床表現及其他狀況相比,差異無顯著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創面處理 采用聚乙烯乙醇水化海藻鹽泡沫材料、18多側孔硅塑引流管,管徑以0.5mm為宜、生物通透薄膜以及負壓吸引裝置。徹底清創,清除壞死、感染組織及膿液和異物,打開傷口死腔,取雙氧水50ml、碘伏0.1g、生理鹽水500ml進行創面沖洗。按照創面大小取VSD生物敷料,放入多側孔的引流管并將其嚴密包裹后放入創面腔隙內,與創面嚴密接觸,在正常組織處開孔導出引流管。清潔消毒創面周圍皮膚,取生物透性薄膜密封創面,將導出的引流管頭連接負壓吸引裝置。敷料明顯凹陷、薄膜下未見游離氣體為負壓引流有效。
1.2.2 護理
1.2.2.1 VSD的觀察與護理 檢查引流管是否通暢,有無漏液、是否刺激創緣皮膚、創面敷料是否完整,引流瓶口是否低于引流創面。嚴格觀察記錄引流液的顏色、性質及每日引流量、體溫變化、創緣皮溫、換引流物次數等。換藥時間3d/次,換藥時注意創面有無新生肉芽組織,負壓值是否平穩,創緣皮膚溫度是否與體溫接近。保持創緣及周邊皮膚清潔,防止感染。觀察有無并發癥發生。
1.2.2.2 管道堵塞護理 Ⅰ組選用30ml注射器套上4號半針頭在無菌操作下用生理鹽水沖洗管道直到通暢為止;Ⅱ組堵塞選用生理鹽水500ml加慶大霉素24萬U,用三通管接通VSD引流管,進行沖洗引流,創面給藥,每日2次;Ⅲ組選用生理鹽水在各個通頭方向負壓吸引;對醫用泡沫和多側孔引流管堵塞的處理方法是拆開三通接頭,用20ml注射器逆行注入生理鹽水浸泡10~15min幾次后,直接接負壓。
1.3 觀察指標 觀察各組負壓引流后3~5d平均創面引流量、體溫、創緣皮溫及觀察創面治療期間換引流物次數、創面清潔時間、愈合時間、并發癥。將3個常用管道堵塞處理方案隨機應用到上述三組中,對其進行成功率、再堵塞率、護理工作耗時以及簡單操作性的評價,再對評價結果進行比較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行方差分析,比較用LSD法,并發癥發生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意義。
表1 三組患者開放引流3~5d后平均創面引流量、體溫、創緣皮溫情況比較±s)

表1 三組患者開放引流3~5d后平均創面引流量、體溫、創緣皮溫情況比較±s)
組別 例數 負壓引流量(ml) 體溫(℃) 創緣皮溫(℃)30 71.15±15.43 36.725±0.41 31.221±1.84Ⅱ組 30 42.28±17.12* 36.687±1.28 30.614±1.07Ⅲ組 30 38.54±15.92* 36.761±1.19 30.815±0.91 F 25.893 0.470 0.859 P<Ⅰ組0.01 0.651 0.410
表2 三組患者換引流物次數、創面清潔時間及并發癥發生率情況比較±s)

表2 三組患者換引流物次數、創面清潔時間及并發癥發生率情況比較±s)
組別 例數 換引流物次數 創面清潔時間(d) 愈合時間(d) 并發癥發生情況 例(%)Ⅰ組 30 7.12±1.38 30.55±6.13 9.55±2.36 6(20)Ⅱ組 30 6.26±1.18 29.93±4.60 7.94±1.83 5(17)Ⅲ組 30 3.85±1.24 13.61±4.65 6.31±1.82 2(7)F或χ2 57.945 81.112 26.154 χ2=0.251 P<0.01 <0.01 <0.01 P>0.05

表3 三組患者管道阻塞處理成功率、再堵塞率、耗時及操作性比較
VSD是一種處理淺表創面和用于深部引流的全新方法,能夠徹底去除腔隙或創面的分泌物和壞死組織,是外科引流技術的革新[2]。但傳統引流方法對于損傷面積較大、污染重和感染、壞疽等體表創面感染者愈合遲緩或遷延不愈。負壓引流能有效清除壞死組織,促使機體分泌纖深蛋白激活物及其他酶的釋放,并創造出加快纖溶蛋白溶解的環境,進行自溶性清創,并使引流區內的滲液、膿液和脫落壞死組織及時徹底地引流出去。同時VSD能顯著提高創面血流量,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和創面愈合[3],同時負壓在進行抽吸的過程中管腔不塌陷、不堵塞、能保證引流通暢[4]。封閉負壓引流應嚴格保證創面的密封及標準的負壓。有研究證實,每引流50ml液體,負壓瓶內的負壓就減少10kPa壓力,因此,應隨時觀察負壓情況,及時補充負壓,保持負壓恒定[5]。本研究-60kPa高負壓組較-40kPa、-20kPa負壓組創面引流量顯著減少,是因為在持續高負壓下,創面內的滲液、膿液和壞死組織被及時吸引出體外,減輕組織水腫,改善局部微循環,促進肉芽組織生長,顯著縮短創面清潔時間及愈合時間,治療時間明顯縮短,換藥次數顯著減少,避免了多次換引流物給患者帶來的痛苦,提高患者滿意度。三組相比,-60kPa高負壓組優于-40kPa和-20kPa負壓組,差異有顯著意義(P<0.05)??梢娯搲罕3衷?60kPa治療感染創面較佳。引流管發生堵塞時,選用生理鹽水在各個通頭方向負壓吸引,或有醫用泡沫及多側孔引流管堵塞時,拆開三通接頭,逆行注入生理鹽水浸泡方法效果最好。總之,應用負壓封閉引流應維持有效負壓,嚴格保證創面的密封及標準的負壓和引流管通暢,保持創緣及周邊皮膚清潔,防止感染,出現管道堵塞時,應采用三通管進行處理,保證引流順利,嚴防并發癥發生。
參 考 文 獻
[1]李瑞蓮,劉利東,王艷.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體表感染創面的臨床應用與護理體會[J].河北醫藥,2010,14(32):1963.
[2]劉麗娟,郭芝芳.負壓封閉引流術在骨科臨床應用中的護理體會[J].中國社區醫師雜志,2012,30(14):327-328.
[3]許龍順,陳紹宗,喬騁,等.負壓封閉促進創面肉芽組織的生長[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4,25(11):1002-1004.
[4]朱郇榮,王維平,姬忠良.改良的封閉式負壓引渡術在體表慢性潰瘍中的臨床應用研究[J].新醫學,2010,4(1):25-27.
[5]李惠珍,鐘小晶,王一征,等.負壓封閉引流治療嚴重軟組織損傷的療效觀察與護理[J].南方護理學報,2003,10(3):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