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井剛
(廊坊市交通勘察設計院 廊坊 065000)
G106線永定河大橋初建于1965年,采用25孔16.80m鋼筋混凝土T梁,設計荷載汽車-18級、拖-80;1996年在舊橋左側采用85規范標準進行了加寬,加寬后橋寬為凈12.5m+2×0.5m防撞護欄。
受多年重載交通作用和結構自身劣化影響,梁體出現變形偏大、超限裂縫和支座活動不足病害,已不能適應現代交通的需要,需維修改造。
經現場勘察,橋梁下部除部分柱基有輕微破損外,基本保持完好,因此擬在已明確上部方案的基礎上對橋梁下部進行檢測、驗算。
橋墩樁基為8根40cm×40cm矩形打入樁,順橋向坡度為8∶1,承臺高1.1m,其上為直徑85cm的混凝土柱,柱間距4.6m,蓋梁為T型斷面。
南岸橋臺樁基為5根40cm×40cm矩形打入樁,均直立;北岸橋臺樁基礎為10根35cm×40cm矩形打入樁,其中5根直立,5根順橋向坡度8∶1。打入樁基長度均為19m。
回彈推測混凝土強度為柱基29.8MPa,蓋梁34.1MPa。除橋臺樁采用t-5號直徑25mm螺紋鋼筋外,其余均采用t-3號直徑25mm光圓鋼筋。
96側橋墩采用雙柱式,樁基直徑1.2m,長29m,內設22直徑22mm螺紋筋。回彈推測混凝土強度為柱基33.9MPa,蓋梁22.2MPa。
擬改造后的橋梁采用公路-I級設計荷載。針對原橋下部結構分布,為有效減少恒載效應,仍采用原跨徑的鋼筋混凝土T梁,T梁高1.35m,預制寬1.20m,粱間縱向濕接縫0.5m(兩橋分界處0.45m),即主梁中心距1.70m(兩橋分界處1.65m)。改造后橋面寬度為凈12m+2×0.5m防撞護欄,見圖1。

圖1 改造后橋面寬度(單位:cm)
根據預設方案,按照文獻[1]計算,公路-I級作用下單柱最大反力見表1。

表1 設計單柱反力 kN
為此,對該橋梁下部結構按公路-I級進行加載實驗,以驗證下部結構的承載能力,判斷結構的適用性。實驗內容分為2個方面:
(1)通過車輛進行分級加載,觀測各級荷載作用下,樁基的沉降量。
(2)通過車輛進行分級加載,觀測各級荷載作用下,蓋梁的位移及應變值。
實驗加載車共6輛,車輛具體狀況見表2。

表2 加載車軸重表
見圖2~4和表3。

圖2 車列1縱向布置(單位:cm)

圖3 車列2縱向布置(單位:cm)

圖4 車列3縱向布置(單位:cm)

表3 各車列引起的1個橋墩的反力
工況1。65側蓋梁懸臂根部最不利布置,見圖5。

圖5 工況1車輛橫向布置(單位:cm)
工況2。65側柱反力最不利布置,見圖6,單柱反力見表4。

圖6 工況2車輛橫向布置(單位:cm)

表4 工況2下65墩柱加載車單柱反力
工況3。65側蓋梁跨中截面最不利布置,見圖7。

圖7 工況3車輛橫向布置(單位:cm)
工況4。96側柱反力最不利布置,見圖8。單柱反力見表5。

圖8 工況4車輛橫向布置(單位:cm)

表5 工況4下96墩柱加載車單柱反力
工況5。96側蓋梁跨中最不利布置,見圖9。

圖9 工況5車輛橫向布置(單位:cm)
加荷效率為實際加載值與設計值之比,加荷效率計算見表6,滿足檢測要求。

表6 加荷效率計算
現場檢測墩柱為65側左柱和96側右柱。在蓋梁跨中和懸臂根部截面,沿蓋梁高度方向布置應變測點;在蓋梁跨中截面布置位移測點。
實驗結果見表7。

表7 各工況下65側橋墩樁基沉降
由表7可知,橋墩沉降變形值與施加的活荷載在加載過程中呈直線,這說明橋墩受力處于彈性階段。荷載加至公路-I級時,樁基沉降穩定;卸載過程中,各橋墩沉降反彈亦滿足線性規律,全部荷載卸載完畢1h后,個墩殘余沉降量分別為0.025,0.021和-0.01mm,變形恢復能力強,受力處于彈性階段,故65側橋墩承載能力滿足公路-I級要求。
實驗結果見表8。

表8 各工況下96橋墩樁基沉降
由表8可知,橋墩沉降變形值與施加的活荷載在加載過程中呈直線,說明橋墩受力處于彈性階段,對于14號墩,當荷載自設計荷載的50%加至設計荷載時,沉降基本不再增長;荷載加至公路-I級時,各墩沉降穩定;卸載過程中,各橋墩沉降反彈亦滿足線性規律;全部荷載卸載完畢1h后,各墩殘余沉降量分別為 0.015,0.012和-0.03mm,變形恢復能力強,受力處于彈性階段,96側橋墩承載能力滿足公路I級要求。
5.1.1 跨中正截面驗算
65側蓋梁橫斷面見圖14,其中N2,N4為直徑25mm光圓鋼筋,N2,N7為直徑20m光圓鋼筋。按照文獻[2]計算,跨中彎矩效應990.10 kN·m,結構抗力效應715.84kN·m,不滿足要求。
5.1.2 實驗結果
典型工況時蓋梁跨中位移、應變見表9~10。

表9 工況3下65側橋墩蓋梁跨中位移

表10 工況3下65側橋墩蓋梁跨中應變
典型工況時蓋梁懸臂根部應變見表11。

表11 工況1下65側橋墩蓋梁懸臂根部應變
由表9可見,橋墩蓋梁跨中位移的校驗系數最高達到0.56~0.92,文獻[3]規定撓度校驗系數常值為0.2~0.5,說明蓋梁多處存在裂縫,蓋梁剛度不滿足要求。由表10~11可見,跨中截面拉應變相對于蓋梁頂壓應變數值明顯較大,說明蓋梁受彎承載力階段中性軸位置偏近梁頂,縱向受力鋼筋應力水平較高。
在跨中截面附近,蓋梁底面裂縫間距約10 cm,裂縫寬度為0.10~0.12mm,其中50%以上裂縫開展至翼緣的根部,部分貫通翼緣底面,在加載過程中,清晰可見裂縫的發展。在懸臂根部附近,蓋梁翼板側面貫通,延伸到肋30cm左右;在距懸臂根部20cm處,裂縫達0.2mm。
典型工況時,蓋梁跨中應變結果見表12。

表12 工況5下96橋墩蓋梁懸臂根部應變
在加載過程中未見新裂縫的產生,截面受力狀態良好。
(1)蓋梁承載能力不滿足公路-I級的要求。
(2)墩柱偏心受壓強度滿足要求,儲備不足。
(3)樁基在各級荷載下,沉降穩定,卸載后恢復良好,在整個實驗過程中處于彈性工作狀態,滿足公路-I級要求。14號墩相對于沉降稍大,原因是該墩承臺下打入樁約50cm高度樁身裸露,其范圍內無樁側摩阻,而且承臺下無土基的向上反力約束。
(1)蓋梁承載能力滿足公路-I級的要求。
(2)墩柱構件的偏心受壓強度滿足要求,可對墩柱的裂縫進行修補加固,提高結構耐久性。
(3)樁基在各級荷載下,沉降穩定,卸載后恢復良好,在整個實驗過程中處于彈性工作狀態,承載能力滿足公路-I級要求。
根據以上實驗結果,按照既定方案對橋梁進行了加固和維修,即充分利用96側下部,對65側墩柱進行混凝土“穿裙”[4]并重建蓋梁。對變形較大的墩臺承臺下進行填充夯實料。橋梁于2010年交工投入運營,使用效果良好,相對于建設同等規模的新橋而言,節省投資近60%。
[1]JTG D60-2004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2]JTG D62-2004公路鋼筋混凝土及預應力混凝土橋涵設計規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3]交通部第二公路勘察設計院.公路舊橋承載能力鑒定方法[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
[4]JTG/T J22-2008公路橋梁加固設計規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