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禾
以“短痛”易“久安”
——專家解析中國經濟大局勢
□ 宗禾
國家統計局7月15日發布的主要經濟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增速繼續放緩。然而,人們不必對其背后動因擔憂疑慮,更無須對其未來前景悲觀泄氣。通過審慎觀察分析不難發現,在性質上,中國經濟再度放緩并非“硬著陸”,更非“失速下滑面臨崩潰”,它實際上是主動調控、重塑中國經濟的必要代價。
數據顯示,第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7.5%,低于第一季度的7.7%。
作為僅次于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經濟增長自2007年達到頂峰以來一直在放緩,但這種放緩最近有所加劇。政府的增長目標和經濟學家的預測顯示,今年中國經濟增長可能是1990年以來最疲弱的,增幅在7.5%左右。
今年上半年,盡管面臨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但中國經濟運行總體上依然保持平穩,主要指標仍處于年度預期的合理區間,經濟結構調整穩中有進,轉型升級穩中提質。
因此,盡管增速有所放緩,但更多是延續了自去年開始的經濟“趨穩”的表現。
更為重要的是,經過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長之后,經濟轉型成為實現持續健康發展的唯一途徑,這就要求宏觀經濟政策不能僅僅關注增長速度,而應統籌推動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
因為穩增長可以為調結構創造有效空間和條件,調結構能夠為經濟發展增添后勁,兩者相輔相成;而通過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則可為穩增長和調結構注入新的動力。
尤其是在經濟增長率、就業水平沒有滑出“下限”,物價漲幅沒有超出“上限”的當下,宏觀調控更應該立足當前、著眼長遠,著力調結構、促改革,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中國經濟所發生的變化,不完全是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包含著經濟規律帶來的潛在增長速度的必然變化。”針對上半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表示,中國經濟已經逐步邁入了一個新的增長階段——從以前10%左右的潛在增長區間走向7%~8%的潛在增長區間。
“實際上,去年經濟增長從一季度的8.1%到四季度的7.9%,就已經開啟了這一進程。”在他看來,上半年的經濟運行中更多體現的是“穩”,而非海外機構所謂“下降”、“放緩”乃至“衰退邊緣”的“唱空”噪音。
另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或許還來自于決策層改革立意上的刻意為之。事實上,海內外市場已經形成共識,盡管經濟增速放緩,但與往年不同的是,這一次中央并沒有祭出“經濟刺激”的大旗。甚至當銀行業出現了罕見的“錢荒”之后,依然表現出了冷靜和審慎。
“我們其實是可以讓經濟增長得更快的,但是我們把增長目標調低了,因為我們希望通過壓低增長率來實現經濟的轉型升級。”答案早在習近平主席與美國總統奧巴馬于加州莊園會面時就已經浮出水面。“這說明,一方面,當前經濟增速下降的程度并沒有超過決策層的心理底線;另一方面,如果真有必要,中央依然有足夠的方法來遏制經濟下滑。”張立群表示。
在外界看來,中國愿意承受增速放緩的壓力來實現經濟的轉型升級,說明既有的經濟發展方式中存在的某些矛盾和挑戰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這其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莫過于金融機構資金“錯配”導致的系統性風險加大以及產能過剩。
專家們普遍認為,當前我國經濟領域之所以出現“金融熱、實體冷”現象,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是大量資金或投向了房地產領域,或通過理財產品等形式在金融系統內部空轉,并未真正用于實體投資。
“這就相當于金融體系內形成了一個高水位的‘堰塞湖’,如果不采取合適的方式把流動性疏導到實體經濟中去,任由錢賺錢的金融活動在金融體系內自我膨脹,一不小心就可能發生垮塌。”中國銀河證券首席總裁顧問左小蕾表示,不久前爆發的“錢荒”就是一個警示。
產能過剩則是另一個頗為棘手的難題。“我國的產能呈現行業面廣、絕對過剩程度高、持續時間長等特點。”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師范劍平分析說,許多行業產能利用率不足75%,處于嚴重過剩,有的處于絕對過剩狀態。
外部風險因素同樣值得警惕。比如,與2008年后的走勢相反,今年上半年,發達國家經濟適度恢復增長,但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經濟體卻整體持續走低,這不免讓人聯想到危機爆發后,發達國家只顧一己私利、以鄰為壑、轉嫁風險所采取的種種手段。尤其是中國經濟,一度成為外部投機資金圍追堵截的重點對象。
一方面,美聯儲實施量化寬松,放任本幣競相貶值,持續造成人民幣快速升值態勢,打擊中國經濟“三駕馬車”之一的出口,并因輸入性通脹導致物價水平波動,嚴重影響本已遭受成本上升壓力的中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
另一方面,通過加快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和TT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定)談判,打造“經濟北約”,進一步擠壓中國經濟發展空間,意圖遏制中國競爭力的同時繼續強化美元獨霸的全球經貿格局。
如果經濟繼續下滑,中國政府是否有能力應對?在專家們看來,答案是肯定的,目前至少有以下三種儲備政策操作。
首先,加大利于眼前又利于長遠、符合科學發展觀的健康型投資。這兩年多來,由于在宏觀上采取收縮政策,特別是房地產政策的調控層層加碼,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已經明顯回落。在正常年份,工業增加值平均每年保持25%的增長率,而2010~2012年的增長率則下降到了不足10%,今年一季度更是只有7.8%。這無疑是導致經濟放緩的直接原因,因為在中國的GDP中,工業增加值占了幾乎一半。如果允許固定資產的投資增速再次回到25%或更高的水平,那么,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勢頭就可以迅速得到制止和扭轉。
其次,真正為中小民營企業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只要真正放寬對民營資本進入到能源、金融、通信、軍工等傳統壟斷行業的限制,積極引導巨大的民間資金參與有效率的經濟活動,就可以增強整體經濟的運行動力和活力。
其三,著力釋放消費需求。為了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作用,范劍平認為,可加快落實收入分配改革指導意見,切實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從根本上理順居民、企業和政府之間收入分配關系;明確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政策,探索建立政府、企業、個人共同承擔的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釋放其消費潛力;大力培育信息消費、環保消費和社區消費等新的消費增長點。
(責編:李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