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繁榮幸福新西昌
西昌市在“實踐黨旗飄揚安寧河畔先鋒示范行動,實現偉大中國夢,建設繁榮幸福新西昌”主題教育實踐活動中,認真貫徹群眾路線,在全市干部中創新開展“進百村、解千難、圓萬夢”行動,進一步轉變作風,形成“制度在一線落實、領導在一線指揮、干部在一線解難、工作在一線推進、問題在一線解決”的真抓實干之風,在加快發展、維護穩定、改善民生上取得明顯成效。
一是開展“五個一”工作,推動領導帶頭進村。深入落實中央、省、州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有關規定,制定市級領導“五個一”工作制度,全市43名市級領導干部分別聯系1個鄉鎮(街道)、1個村(社區)、1個企業、1個項目、1戶貧困戶。各市級領導每年到聯系點不少于3次、到基層調研不少于60天,通過深入村組開展蹲點調研、解剖典型、檢查督促,與群眾直接交流,增強指導工作的針對性。
二是拓展“掛包幫”工作,推動機關干部積極進村。進一步拓展延伸“掛包幫”工作,安排全市90個市直部門、299名部門領導、2182名機關干部實施對43個鄉鎮(街道)、231個村、29個社區、675戶農戶的幫扶工作。推進城鄉黨建一體化,全市建立134個城鄉聯合黨總支、企地聯合黨支部1個,開展城鄉組織生活共過、承諾共亮、困難共幫、黨員共管等活動,分三批從市直部門選派145名作風好、能力強、熟悉農村工作的優秀中青年到村掛職,變“慰問式”扶貧為“蹲點式”幫扶。三是深入學習“文建明工作法”,推動鄉鎮干部全面進村。在深入學習“文建明工作法”的基礎上,結合西昌實際,出臺《鄉鎮干部駐村坐班入戶工作制度》《鄉鎮和村干部聯合辦公制度》等聯系服務群眾制度。鄉鎮干部變群眾上訪為干部下訪,深入到全市231個村全面開展“下訪尋問題、下村解難題”活動,每月不少于4天進村與村干部共同坐班辦公,深入走訪農戶,全面了解掌握農民生產生活狀況和農村熱點、難點問題,及時向鄉鎮黨委、政府反映社情民意,提出合理化建議。各鄉鎮制發3.8萬余張干部服務群眾聯系卡,將干部和相關單位的信息、聯系電話等廣泛告知群眾,群眾有訴求可隨時提出、有愿望可隨時表達、有困難可隨時求助,在干部和群眾之間架起 “連心橋”。
一是找準工作定位,主動融入基層。各級干部深入農村基層期間,從實際出發,堅持“指導不領導、幫忙不添亂”的原則,切實服務當地、服務基層、服務群眾。市級領導、機關干部積極開展“三個一”辦實事連民心行動,即幫助聯系村理清一條工作思路、為聯系村辦一件實事、給聯系村黨支部的黨員上一次黨課。鄉鎮干部努力當好“六大員”,即當好政策法規宣傳員、黨務村務指導員、社會矛盾調解員、重點工作督導員、民事代辦服務員、社情民意信息員。
二是合力攻堅克難,推動工作落實。全市農村基層各項工作建立“三拖一”責任體系,即每一個鄉鎮落實一名聯鄉市級領導具體負責、一個聯鄉部門促進、捆綁一個部門支持;各個項目建設實行“五個一”目標管理,即一名市級領導負責、一個主管理單位主辦、一個團隊攻堅、一套辦法管理、一套方案推進。廣泛推行“一線工作法”,倡導廣大干部深入村組一線開展工作,統籌各方力量,全力推進各項具體工作的落實。市級領導、責任單位、各級干部克服困難,發揚 “滴水穿石”、“磨杵成針”的實干精神和“白加黑”、“5加2”的奉獻精神,推動各項工作實現整體上檔升級。
三是關心關愛群眾,密切黨群干群關系。各級干部堅持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難,經常深入幫扶群眾家中噓寒問暖、交心談心,全面了解群眾的家庭狀況,努力關心他們的生產生活。對群眾遇到的困難,積極出主意、想辦法、主動捐款捐物,幫助渡過難關;逢年過節,親臨群眾家中看望;群眾家中有紅白喜事或有人生病,上門慰問。項目建設中,群眾有合理訴求的,各級干部負責幫助解決,在政策允許范圍內給予最大限度優惠;有困惑的,各級干部負責釋疑解惑、做通思想工作,爭取理解和支持。通過全力關心、關愛群眾,真情、真心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建立起和諧的黨群干群關系。
一是推動加快發展,幫助群眾圓“富裕夢”。各級干部積極幫助農村基層擬定發展規劃,協調引進資金、項目、技術,真正做到幫扶規劃、項目、干部“三到村”。通過強力推進產業發展,加速農業產業化進程,抓好農業“七大產業、八大基地”、國家級優質特色農產品深加工基地和全省第二輪新農村示范市建設,加快勞務開發步伐,做優做強農業龍頭和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等行動,盡心竭力幫助解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增收致富方面的突出困難和問題。今年以來,已為農村基層落實項目1315個,協調、爭取資金1.18億元,捐款捐物234.88萬元,為群眾制定致富“金點子”963個,有力地促進了全市農村經濟社會加速發展和農民收入快速增長,上半年,全市42萬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預計達6500元,增長13%。
二是協力維護穩定,幫助群眾圓“和諧夢”。各級干部與廣大群眾面對面、手牽手、心連心,積極幫助基層進一步健全“大調解”工作體系和機制。目前,建立鄉鎮“大調解”中心43個,村調解室231個,落實專兼職調解員3015人。探索、深化創新社會管理工作,建立37個鄉鎮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站、432個流動人口信息采集點,配備專職、兼職協管員858名、采集員1628人,形成三級服務管理工作體系。今年以來,妥善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焦點問題102個,化解信訪積案24件,破獲各類刑事治安案件21起,有效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提升了基層群眾的安全感。
三是促進改善民生,幫助群眾圓“幸福夢”。各級干部始終把改善民生作為工作的第一目標,努力解決群眾最需最盼的問題。通過統籌解決好農村基層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整治、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民生問題,以實實在在的行動惠民富民安民。今年以來,認真落實好市委、市政府“2013年為民辦十件實事”的工作,截至目前,硬化通鄉通村道路12公里,修建橋梁2座,改造D級危房1115戶、新建彝家新寨農房255戶,改擴建學校8所、醫院1所,竣工征地拆遷安置房2560套,受益農戶達2.76萬戶、11萬余人;投入2250萬元,慰問困難群眾4萬余人;新農合、新農保、城鄉低保實現全覆蓋。提升了基層群眾的幸福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