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李 靜 本刊特約記者 付 勇
從數量擴張到質量提升
——以點窺面看四川產業園區的發展
□ 本刊記者 李 靜 本刊特約記者 付 勇
加快產業園區發展是我省實施經濟發展的有力抓手。
2013年上半年我省開展了“51025”重點產業園區發展計劃(即通過5年的努力,力爭形成5個營業收入超過2000億元的產業園區、10個營業收入超過1000億元的產業園區、25個營業收入超過500億元的產業園區組織遴選和規劃編制工作),將一批建設力度大、發展前景好、特色突出的園區納入“51025”發展計劃名單予以重點支持,目前擬定重點產業園區64個。
我省依托優勢和特色產業園區,形成了一批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的產業基地,產業園區已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成都
4月,創業企業成都品果科技有限公司,其拍照分享應用Camera360應用注冊用戶數量突破1億,成為誕生于中國西部的首個用戶過億的移動互聯網應用。
5月,由成都貝瑞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牽頭的“高速平面激光誘導熒光(PLIF)成像診斷儀”項目,獲批進入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
6月,美國德州儀器公司與成都高新區在2013成都財富全球論壇上共同宣布長期合作戰略。
這是成都市高新區今年上半年的戰績。“今年上半年,成都高新區的眾多科技型企業迎來了收獲期,對成都高新區的產業發展、科技創新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成都高新區發展策劃局局長湯繼強說。
成都高新區已經成為全省經濟持續強勁增長的基礎性力量之一,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導力量,成為吸引全球發展要素的強大磁場。
樂山
8月中旬,記者走進樂山高新區。沒有煙囪的高新產業園讓天空顯得格外藍,沒有機器的轟鳴聲,外部靜悄悄,內部卻另有一片天地。四川研盛科技有限公司,員工們在調試機器;新天源太陽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工人們緊張地忙碌著;樂山科創醫藥有限公司,穿著白色工作服的工作人員盯著流水線……
管委會副主任李旭斌展示的一組數據顯示了該高新區經濟形勢的可喜:今年上半年,高新區核心區完成工業總產值102億元,主營業務收入95.4億元,固定資產投資16.3億元,完成招商引資206.425億元。各項指標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幅均在30%以上。
作為我省的二級城市,樂山何以有這么大的招商引資能量?
“第一是招商引資方式有新創新。黨政‘一把手’親自帶隊開展各類外出招商活動。第二是定點定向招商有新成效。主
動對接知名企業,邀請馬來西亞商峰集團、中國航天集團等20余家知名企業來樂山考察。第三是招大引強有新突破。積極引進大企業大項目,先后跟蹤洽談10億以上大項目12個,正式簽約項目1個,簽訂框架式協議3個,簽訂意向性協議2個。”李旭斌如數家珍。
另外,樂山還積極發展外向型特色園區建設。加強港臺、國別、川馬三個國別產業園建設。“港臺產業園首期甲骨文(樂山)實訓基地項目即將簽約落地,將實現世界500強企業零入駐的突破。”
達州
“巴人故里,中國氣都”。近年來,達州發展,一向打的資源牌,“中國西部天然氣能源化工基地”名號也是越來越響。
盛夏時節,走進達州天然氣能源化工集中產業園區,寬闊的大道兩旁,芳草茵茵,綠樹成行,仿佛身處一座大公園。細細看來,一座座現代化的工廠又映入眼簾。
“以發展循環經濟為核心,努力構建產業與環境友好相處的生態工業園區!”2006年便升格為省級經濟開發區的四川達州經濟開發區,一開始便將生態、循環、可持續發展作為“立園之本”。由此,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四川省“1525工程”重點培育園區、四川省生產性服務業功能示范區、四川省新型工業產業示范基地、四川省生態工業園區建設試點單位一塊塊響亮的“名頭”被漸次戴上。
達州的優勢在資源,“中國氣都”名副其實——
境內天然氣遠景儲量達3.86萬億立方米,探明儲量7000億立方米,是全國三大氣田之一和國家“川氣東送”工程的起點;有全國最大的海相整裝氣田——宣漢普光氣田,普光已建成亞洲最大的天然氣凈化廠;循豐富的天然氣及其伴生的硫磺資源而來,79個以天然氣為原料和燃料、以及與氣協同發展的磷硫、鹽鹵、氯堿、焦煤和碳基產業項目在達州經開區投下400多億元。
此外,自貢、宜賓、瀘州、遂寧等地,產業園區發展全面發力。我省的產業園區形成千帆競發、全面開花的格局。
一說到“化工園區”,便仿佛與“土質惡化、空氣惡劣”的環境污染相伴相生。當你走進一個個新建園區,才會知道,現代科學發展理念,早已顛覆了人們對工業園區、特別是化工產業園區的傳統認識。
達州產業園區內,立足于天然氣、硫磺、煤炭和鹽鹵等達州特色資源的化工項目并不是一個個單打獨斗、各不相關的“獨立部落”,而是一條條以硫磷化工、天然氣能源化工、冶金建材等產業鏈條為代表的、環環相扣的循環型工業體系,形成了“自然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優質循環鏈條,資源利用得到最大化——
跨園區的產業循環。普光天然氣凈化廠生產的液硫,用槽車通過專用運輸通道直接送往經開區內甕福達州基地。通過鐵路貨運專列,實現貴州甕福基地生產的磷精礦與達州生產的硫磺雙向對調,形成物料的跨園區循環。
企業內部的產業鏈循環。甕福達州磷硫化工基地利用磷礦石提取碘,利用副產的氟硅酸生產冰晶石、氟化鋁,利用酸性
廢水生產磷酸氫鈣,利用磷石膏生產硫銨、水泥緩凝劑等,形成完整的磷硫化工循環經濟產業鏈。
園區企業間的產業循環。玖源化工、美豐化工產出的液氨管輸至甕福達州,用于生產磷銨,管輸至恒成能源,用于生產氮磷鉀復合肥;達興能源甲醇生產氫多碳少,玖源化工、美豐化工副產的二氧化碳。
如今,“要金山銀山,也要青山綠水”的科學發展理念在巴渠大地深入人心。園區拒絕任何可能產生污染水質、土壤、空氣的產業項目進來,實現了“一園一主業,園區有特色”的要求。
樂山高新區產業園區的特色優勢也很明顯。
樂山高新區堅持特色立區,依托三線建設時期多晶硅、電子元器件布局基礎,著力培育光伏新能源、電子信息兩大產業群。光伏新能源產業初步形成“工業硅→太陽能級多晶硅→單晶硅鑄錠/切片→太陽能電池板→光伏系統集成→副產物循環利用”的產業鏈,鏈條相關企業10余家,成為國內唯一的國家級多晶硅與副產物利用產業基地。
成都高新區發展高新科技、宜賓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打造綜合交通樞紐、瀘州酒業集中發展區以酒為中心發展產業……如今,我省堅持集群集聚發展,延伸產業鏈條,形成產業集群,建設主導產業帶動型園區。堅持循環節約發展,推廣資源節約和循環利用技術,建設低碳園區。集聚產業鏈和循環利用資源,我省產業園區的發展走上了一條科學、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成都高新區率先撞線2000億元級、樂山沙灣不銹鋼產業園區依托龍頭推動產業鏈不斷向高端延伸、達州經濟開發區依托資源發展循環經濟……7月29日,在全省推進產業園區發展大會上,探索園區質量提升的路徑,成為重要內容。
這是五年內召開的第三次全省園區大會。看差距,找潛力,與會者們讀出了不同——這將是四川產業園區從數量擴張到質量提升的一個嶄新起點。
“四川園區產業總體規模不大、產業層次有待提高;規劃水平不高、土地集約利用不高;特別是自主創新方面,2012年,園區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僅1.0%,遠低于全國近2%的平均水平。”我省產業園區發展的困境擺在大家面前。
截至2012年,我省共有各類園區近200個,但國家、省級園區僅有54個,而江蘇省級以上開發區就有146個、山東170個。同時,我省130萬元/畝的投資強度也低于江蘇、浙江、山東等地。與產業園區發展較成熟的地方相比,我省還有不小的差距,如何在后發制人的條件下迎頭趕上?創新是我省各個園區共同的選擇。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園區又是企業的主要集中地。”省經信委主任王海林認為,增強創新驅動能力,就是要把園區建成創新、科研的主戰場,將園區打造成為創新、研發的重要平臺。
在產業循環中,樂山著力推動產業鏈循環發展,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打造園區內大循環,以鹽磷化工、硅材料、稀土材料三大產業互為依托,協作配套、產品互換、優勢互補,園區聚集了63家企業、延伸出40多個產品,多晶硅行業環保難題迎刃而解。樂山市委書記唐堅透露,科技創新,正在讓樂山產業逐步從低端邁向高端化發展,新興產業比重由過去三年來的20%提升到現在的30%,2015年將升為50%。
科技創新的投入動力從何而來?成都高新區黨工委書記劉超介紹,目前,成都高新區已建成完善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在人才方面,設立1.5億元人才工作專項資金,累計引進“千人計劃”14人、四川省“百人計劃”57人。
省科技廳廳長彭宇行透露,我省正醞釀在瀘州、廣漢、攀枝花等地擴容一批省級高新區和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并配置一批孵化平臺,通過科技園區和科技資源的布局,引領區域創新驅動發展。
(責編:李妍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