裊裊青煙 香飄四溢
阿壩壤塘縣藏哇寺里,四溢著一種神奇的香味。這香味混合了人們虔誠的祈禱與神圣的祝福,這種香味是覺囊派才特有的,這種香叫時輪藏香。
馬角瑪是時輪藏香制作技藝的傳承人,他說,學習藏香制作時,師傅就告訴他藏香不是賺錢的東西,更不能像做生意那樣做藏香。藏香是有生命的,也是有靈魂的,只有凝神靜氣真心喜歡做香的人,才可以做出真正好的藏香。
于是馬角瑪在寺廟發誓,一輩子要用心做藏香,用心做好香,并將這門技藝傳承下去。
當幾十味藏草藥和芬芳植物經過馬角瑪的雙手研、磨、搗、篩,再根據不同的療效,不同的配方,用熬制的藥水揉和成團,最后借助牦牛角制成的簡單工具,用手指的力量將其擠壓成型,等待自然陰干之后,一炷香飄四溢的時輪藏香,就這樣完成了它的蝶變。
每一次的研磨,每一次的揉搓,每一次的擠壓,馬角瑪都是用朝圣般的心情對待,然后耐心地等待它香氣四溢的那天。
時輪藏香美容、祛痛、消除疲勞、排解抑郁等醫療養生功效代代相傳,發揮著它神秘的力量。馬角瑪每次磨藥時,都會專注地想象面前有一個生命垂危的病人,正等著自己磨藥救命。他將制作藏香的幾十味藥材:上品藏紅花、珍稀檀香、名種藏當歸、降香、訶子、乳香、極品唐古特清蘭、優等冰片、昂貴小豆寇、百年藏柏、甘松、高山烈香杜鵑花、珍貴沉香、稀有琥珀等分別裝在帶蓋子的壇子里,壇子外面貼著藏語的標簽,整齊地擺放在一個鐵架子上。
這些藥材有的用銅器來研磨,有的則一定要用石臼搗碎……研磨藥材是一項耗時耗力的工作,馬角瑪通常盤腿坐在墊子上,一干就是大半天。而和拌原料所用的水是從上壤塘天然圣湖運來的圣水,使時輪藏香更添護持之力。
對于馬角瑪來說,時輪藏香的制作技藝,既保留了傳統藏香千年活態傳承體系,又兼容了藏醫藥炮制技藝,是信仰的態度,也是生命的境界。(莊春輝系阿壩州文化影視廣播新聞出版局副局長)
(責編:彭納)
傳承我們珍視的生活方式
李錦
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過程中,各民族都創造了豐富的傳統技藝。那些在歷史長河中逐漸離我們遠去的傳統技藝,是一代又一代人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方式。對每一個擁有自己文化特點的民族而言,傳統工藝的首要目標是滿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包括精神需要和物質需要,因而,傳統技藝不只具有經濟價值,而且傳承人們的生活方式。
中國政府主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活動,以傳統技藝傳承人作為保護的核心,保護各民族的文化傳統。在藏羌文化走廊中,覺囊唐卡的傳承,從過去僧人間的傳承,發展為政府支持建立藝術學校和生產性保護基地;從僧人的修行行為,發展為100多個貧困農牧民子女的職業,傳統技藝得到了保護和傳承。羌笛的制作技藝,曾經只有很少的老人掌握,對傳承人傳承活動的支持,使楊平得以學習并傳承這一古老的技藝。傳承機制的建立,使楊平可以收徒傳授,如今,楊平先后收授的三名學生都逐漸嶄露頭角,這一古老神奇的樂器和飽含歷史滄桑的音樂得以延續。藏經石刻的生產,創造出了“公司+農戶”的運作模式,為傳承人和農牧民帶來了雙贏局面。為了保護時輪藏香制作技藝,藏哇寺在上壤塘鄉仁棚村建立了時輪藏香生產性保護基地,著力培養制作技藝人。只要是農閑和牧閑的時候,仁棚村老百姓大多數都會參加技能培訓,而傳承人也會從旁指導,幫助他們掌握時輪藏香制作技藝及流程,創造“時輪藏香”品牌……
當非遺保護挽住歷史的車輪,這些在指尖上飛舞的精靈,就不再是一天天遠去的歷史背影,而是今天藏羌文化走廊多彩生活的一部分,更是飛揚在藏羌人民未來生活里的夢想和憧憬。(作者系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