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 云
青川縣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與啟示
□ 羅 云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將生態文明納入“五位一體”發展戰略,中共廣元市委六屆七次全會確立了“生態立市”、加快建設“美麗廣元、幸福家園”的決策部署。近年來,青川縣立足生態優勢,大力推進生態產品基地縣、生態旅游強縣、生態文明示范縣建設,努力探索一條發展生態經濟、建設生態文明的特色之路。
堅持生態興縣,夯實生態基礎。一是確立生態發展戰略。2011年,青川縣委、縣政府提出了“以人為本,生態興縣,艱苦奮斗,富民強縣”的發展思路,確立了“十二五”時期把青川建成生態產品基地縣、生態旅游強縣、生態文明示范縣“三大目標”,生動詮釋了黨的十八大報告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精神內涵。二是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全面禁止天然林采伐,大力優化國土資源配置,治理水土流失30平方公里,實施土地整理20萬畝。大力實施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全縣環境質量和生態功能得到了整體提升。三是實施“綠色增長”。大力實施退耕還林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力爭“十二五”末森林覆蓋率達到75%以上。不斷培育優勢產業基地,建成茶葉基地20萬畝,核桃基地20萬畝,油橄欖8萬畝,山桐子5萬畝,杜仲5萬畝。建成省級林業產業強縣。生態資源已成為青川得天獨厚的比較優勢,為加快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立足生態優勢,壯大生態產業。一是著力發展生態工業。實施生態工業強縣戰略,按照“一區多園”的空間發展思路,全面推進20平方公里竹園經濟開發區建設,將竹園新區建成50億元工業園區。以川浙產業園為重點,打造產業轉移集中區。大力支持生態食品產業園、小企業創業園、石材產業園發展。二是著力發展生態農業。加快發展綠色山珍、名優綠茶等六大特色產業。抓好示范帶動,每年每個鄉鎮建成至少1000畝農業科技示范片。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大力發展品牌農業,做好“三品一標”的申報。全域推進“銀杏富民工程”,三年內將扶持群眾栽植銀杏1100萬株。三是著力發展生態旅游。發揮大山、大水、大生態的優勢,以A級景區創建為重點,以生態文化觀光為核心,以參與性、主動性、體驗性旅游項目為突破,全域規劃構建“一心兩線三片十景區”的生態旅游開發大格局。
堅持示范引領,建設生態文明。一是堅持“以創帶建”。以生態文明示范縣創建為統領,扎實推進生態縣、文化縣等“六大工程”建設。二是堅持項目帶動。以項目帶動作為重要抓手,圍繞“生態青川、美麗家園”,每年實施生態工業等七個方面的70個重點項目,通過建設一批有特色、有內容、有推廣價值的典型示范項目,達到以點帶面的效果。三是打造生態城鎮。按照城鄉統籌發展的思路,以縣城建設為龍頭,將縣城納入全國首個4A級景區創建的范疇進行打造。四是培育生態文化。注重群眾性生態文明建設,創新建立“十二戶聯動”機制,積極開展“百場文化下鄉”活動,加大薅草鑼鼓等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全縣生態環境各項指標均優于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全縣五分之四河流水質達Ⅱ類標準以上,城鎮和農村集中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100%;工業企業污染物排放穩定達標率96%,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75%;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達到100%;縣城人均綠地面積達到12平方米,城鎮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8%,森林覆蓋率由2010年的68%提高到71.5%。
生態產業快速崛起。通過大力發展生態產業,青川縣綜合經濟實力大幅提升,產業結構明顯優化,經濟發展的生態特征得到充分體現。全縣三大產業比由2007年的41.2:24.9:33.9調整為25.7:41.6:32.7,實現了工業超農業、三產超一產的歷史性突破。一是生態工業快速發展。初步建成以新材料、生態醫藥、特色農產品深加工和礦產品加工四大板塊的工業發展體系。近三年來,園區建設累計投資20多億元,建成區面積從不足0.5平方公里擴展到4.1平方公里,園區企業增加值占全部工業增加值80%以上。二是生態農業加快發展。綠色山珍等六大特色農業產業實現園區化、帶狀化、規模化發展,全縣市級以上龍頭企業達到24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124家,地標產品達到5個,建成有機產品基地6個。三是生態旅游突破發展。唐家河風景區、東河口地震遺址公園、青溪古城先后成功創建成國家4A級景區。2012年,全縣共接待游客213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7.5億元,分別增長82%、60%。
生態文明顯著提升。一是生態文明意識深入人心。全社會參與生態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進一步增強,建設“生態青川、美麗家園”的思想共識進一步深入人心,“山青秀、水清美、人親切”已經成為“生態青川”一張靚麗的名片。二是生態文化合力日益增強,青川特色傳統文化與生態文化日益融合,傳統文化同生態文明建設主題緊密相連,包括以薅草鑼鼓為代表的生態農耕文化、以川北名居和穿斗結構為代表的生態人居文化、以唐家河為代表自然生態文化。三是生態創建全面推進,成功創建全國生態環境監察試點縣、全國生態農業試點縣、省級優美示范縣,全國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先進縣,國家衛生城市、省級文明城市、省級生態縣創建加快推進,已累計創建省級生態鄉鎮20個、生態村40個,文明單位328個。
保護生態環境是前提。青川縣始終把保護生態環境作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牢固樹立“生態環境也是生產力、競爭力”的理念,積極創新,著力推進生態環境建設工作,高標準、嚴要求,切實加大整治力度,不斷強化生態文明建設,以環境提升來帶動縣域經濟,把對縣域環境治理的投入作為一種投資,使環境保護成為綠色發展、低碳發展的核心內容,實現了綜合效益。
發展生態產業是支撐。建立在生態環境容量承載力之內的產業體系,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有力支撐。青川以生態經濟引領產業轉型升級,把生態優勢作為后發優勢,大力發展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游,著力培育壯大生態經濟,力爭實現生態和經濟融合、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雙贏”。
培育生態文化是核心。青川始終把培育和發展生態文化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通過大力弘揚生態文化,將生
態文化融入到人們的思想行為、生活方式、社會風氣等各個方面。廣泛宣傳和普及生態文明知識,弘揚生態文明理念,在全社會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費模式,形成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環境的良好社會風尚。
創新體制機制是動力。從廣大群眾最向往的產業發展、最關心的生態環境、最需要的資源培育問題入手,全面推進生態
經濟體系、生態功能體系、生態人居體系、生態文化體系建設,全面營造風清氣正的政務環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環境、安居樂業的生活環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環境,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建成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生態良好、環境優美的新青川。
保障改善民生是目的。青川始終把維護、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創新建立十大救助制度,全面推進14個特困村建設。切實解決關系民生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把青川當作一個全域景區來規劃,城鄉統籌來設計,把每一個村當作一個景點來打造,把一戶人家當作一個園林小品來提升改造,致力于推進環境、空間、產業和文明相互支撐、城鄉一體有機鏈接。(作者系中共青川縣委副書記、青川縣人民政府縣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