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偉 馬遠征 楊飛 崔旭 李力韜 安晉宇 張嘉利
脊柱結核是一個古老但仍困擾人類健康的疾病,藥物治療是治療脊柱結核的基石,但長期的全身給予抗結核藥物,會因藥物在各臟器組織的集聚造成一些不良反應。脊柱結核患者中,硬化骨型約占70%,硬化骨在局部形成天然屏障,使得抗結核藥物難以進入病灶內[1]。發展局部給藥途徑的緩釋抗結核藥物材料體系,在手術中植入清除的脊柱結核病灶區缺損內,在修復骨缺損的同時釋放抗結核藥物,具有現實意義。聚乳酸-聚羥基乙酸[poly(DL-lactic-glycolicacid),PLGA]是目前最常用的緩釋材料載體,其存在親水性差、代謝后影響微環境酸堿平衡等不足。而β-磷酸三鈣β-Ca3(PO4)2(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與人體骨骼無機成分相似,是一種新型的骨修復材料,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它們在生理環境中可被逐步分解或吸收,誘發骨的生長,并隨之被新骨組織所代替,已被國內外諸多研究證實為一種很好的骨移植替代材料[2-3]。β-TCP的降解能為新骨的形成提供更豐富的Ca、P離子,且其自身的弱堿性可以中和聚乳酸類降解產物的酸性產物,減少無菌性炎癥,可彌補PLGA的不足。本實驗采用β-TCP聯合PLGA負載異煙肼(isoniazid,INH)制備抗結核藥物緩釋-代骨材料,并觀察其在動物體內外的性能。
1.實驗動物:2011年9月至2011年12月,解放軍第三O九醫院實驗動物中心提供的健康成年新西蘭大白兔36只,雌雄不限,體質量(2.5±0.5)kg,3~4個月齡,清潔級動物)。將動物標號,用數字表法隨機分配到3個實驗組,每組12只。實驗過程符合國家科學技術部2006年發布的《關于善待實驗動物的指導性意見》的規定。
2.儀器和試劑:SCIENT Z-ⅡD 超聲細胞粉碎儀(寧波新芝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LGJ冷凍干燥機(軍事醫學科學院實驗儀器廠);醫用離心機(北京儀器廠);IX70倒置相差顯微鏡(日本Olympus公司);超速離心機(美國Beckman公司);Malvern激光粒度分析儀(Mastersizer 2000型,英國馬爾文儀器有限公司);掃描電鏡(JSM-5600,日本JEOL公司);島津UV160分光光度計(島津歐洲有限公司);DMEM 培養液(美國GIBCO公司);胎牛血清(蘭州民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β-TCP(上海瑞邦生物材料有限公司);INH原藥(美國Sigma公司);異煙肼標準品(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二氯甲烷、乙腈、聚乙烯醇、去離子水、異丙醇等。
1.β-TCP/PLGA/INH 和 β-TCP/PLGA 材料制備:在 Dillen等[4]報道的水/油/水(w/o/w)復乳法基礎上制備材料。(1)β-TCP/PLGA/INH 的制作:將PLGA溶解于適量1,4-二氧六環中,配制成溶液。根據預定的PLGA/TCP含量(1/1)稱取相應的TCP粉末、INH 粉末[載藥量10%(w/w)]。將2種粉末直接混入PLGA溶液中,超聲混合均勻。將懸濁液置入模具中。在-80℃冷凍2h。將模具置入凍干機中冷凍干燥72h。材料環氧乙烷消毒,4℃保存備用。(2)β-TCP/PLGA 的制作:制作步驟同上,僅β-TCP/PLGA不混入INH粉末。
2.兔股骨髁缺損模型制備:兔取仰臥位,戊巴比妥鈉(3%,30mg/kg)耳緣靜脈注射麻醉。常規備皮、消毒鋪單。取膝關節外側切口,長2cm,切開皮膚、皮下組織、關節外側支持帶,顯露股骨遠端,于側副韌帶與兔腓側韌帶之間中點處,平行膝關節橫軸鉆1個直徑5mm、長10mm的圓柱形骨缺損。生理鹽水沖洗創面,清除骨屑和凝血塊,干紗布填塞,使骨面保持干燥,實驗Ⅰ組、Ⅱ組分別植入β-TCP/PLGA、β-TCP/PLGA/INH(圖1),實驗Ⅲ組為空白對照組,不植入任何材料。縫合深筋膜,最后縫合皮膚。術后放回籠內分組飼養。術后常規消毒切口,每天20萬U盤尼西林一次性肌內注射,連續3d。

圖1 緩釋材料外觀、兔股骨髁骨缺損模型及植入后圖片
3.β-TCP/PLGA/INH 緩釋材料體外釋藥觀察:浸水法測定孔隙率,用掃描電子顯微鏡觀察材料,觀察兩種β-TCP/PLGA/INH 緩釋材料不同放大倍數下的形態和表面狀況。將β-TCP/PLGA/INH浸泡于37℃的20%(V/V)血清培養基 (pH調整為7.4),并于浸泡后1、2、3d檢測1次,1周以上每周檢測1次,分別從浸泡液中取出10ml液體,用高效液相色譜法[5]檢測上述樣本中異煙肼含量。并以時間為橫坐標,累積釋放率為縱坐標繪圖[累積釋放率=(各個時間點取樣測定的濃度×體積+已釋放的量)/支架中全部藥物的含量×100%]。
4.緩釋材料組織及影像學觀察:(1)影像學觀察:行X線檢查觀察術后即刻材料的放置情況,觀察術后4、8、12周骨缺損區處骨修復情況。(2)組織學觀察:分別于術后4、8和12周處死動物取兔股骨髁標本,以甲醛固定,常規脫鈣、包埋、切片,HE染色,顯微鏡下觀察成骨及材料降解情況,按Lane-Sandhu組織學評分方法行組織學評分[6](骨形成情況:0~4分,骨連接情況:0~2分,骨塑形情況:0~4分)。(3)形態計量定量觀察:用數碼相機將植入物信息輸入電腦中,描出植入物區域及骨長入區域,然后計算機測量系統測出植入物區域及骨長入區域的面積。根據以下公式計算出骨長入率:骨長入率(%)=骨長入區域/植入物區域×100%。
5.臨床觀察:術后觀察動物飲食及傷口變化。并于術后4、8、12周,每組處死4只動物,取材并觀察材料與骨缺損的連接程度及成骨情況。
1.大體觀察:術后兔第1天進食量較少,術后第3天恢復正常的飲食量,質量增長正常,切口局部無紅腫滲出,一期甲級愈合,手術側肢體跛行,平均1周能正常行走。術后4周觀察,實驗Ⅰ、Ⅱ組動物的骨缺損處均被軟組織覆蓋,材料與周圍骨組織的界面模糊,材料與周圍骨結合部位的成骨部分觸之稍硬;實驗Ⅲ組動物的骨缺損可以看到,周圍有少量骨質生長,表面有纖維組織覆蓋,去掉表面的軟組織后可以看到明顯的缺損。術后8周,實驗Ⅰ、Ⅱ組動物的骨缺損部位有新生骨長入,材料大部分降解;實驗Ⅲ組動物的骨缺損處明顯被軟組織覆蓋。術后12周,實驗Ⅰ、Ⅱ組動物的骨缺損完全被新生骨替代,材料被降解,材料與骨界面消失,實驗Ⅰ、Ⅱ組間無明顯差別;實驗Ⅲ組仍被軟組織覆蓋,缺損清晰可見。
2.β-TCP/PLGA/INH 材料掃描電鏡觀察及體外釋藥性能分析:材料孔徑在40~400μm,孔隙率為92.0%(孔隙率即材料內部孔隙體積占其總體積的百分率)(圖2)。高效液相色譜檢測了10%載藥量的β-TCP/PLGA/INH材料藥物釋放情況,無突釋現象,緩釋時間明顯延長,6周時累計釋放90.0%,釋放曲線較平緩,釋放穩定;6周以后釋放減慢,曲線趨于平緩,至12周時累及釋放100.0%(圖3)。
3.影像學觀察結果:術后4周實驗Ⅰ、Ⅱ組X線攝影均可見股骨髁處低密度影,并可見少量骨質生成;實驗Ⅲ組的骨缺損處呈明顯的低密度影;術后8周實驗Ⅰ、Ⅱ組均顯示股骨髁處模糊、大量骨質生成,實驗Ⅲ組的骨缺損處仍呈明顯低密度影;術后12周實驗Ⅰ、Ⅱ組均發現骨缺損完全修復,2個組間無明顯差別,而實驗Ⅲ組未自行修復(圖4~6)。
4.組織學結果:組織學檢查:術后4周,實驗Ⅰ、Ⅱ組骨缺損處均可見活躍的成骨細胞及小血管長入,并且有少量淋巴細胞長入,材料得到部分降解;實驗Ⅲ組骨缺損處周圍可見少量成骨細胞,中心有成纖維細胞和脂肪組織長入;術后8周,實驗Ⅰ、Ⅱ組骨缺損處有類似骨組織結構形成,與周圍骨質相連接,骨組織結構間殘留部分材料;實驗Ⅲ組骨缺損處周圍有少量類骨組織形成,大量成纖維細胞和脂肪組織長入;術后12周,實驗Ⅰ、Ⅱ組骨缺損完全愈合,骨小梁間殘留少量材料,材料表面可見增生的成骨細胞和淋巴細胞;實驗Ⅲ組骨缺損處見少量骨組織從缺損邊緣向內長入,大部分被成纖維細胞和脂肪組織填充(表1)。


圖4~6 12周后實驗Ⅰ、Ⅱ組與Ⅲ組(對照組)兔股骨髁缺損修復情況。圖4為實驗Ⅲ組側位X線片,圖5為實驗Ⅰ組側位X線片,圖6為實驗Ⅱ組側位X線片
表1 術后各組Lane-Sandhu組織學評分(±s,分)

表1 術后各組Lane-Sandhu組織學評分(±s,分)
注 實驗Ⅰ組為β-TCP/PLGA 組,實驗Ⅱ組為β-TCP/PLGA/INH組,實驗Ⅲ組為空白對照組;a:實驗Ⅰ組與實驗Ⅲ組比較,從左到右t值分別為8.427、7.203、14.700,實驗Ⅱ組與實驗Ⅲ組比較,從左到右t值分別為7.379、6.559、11.404,P 值均<0.01;b:與實驗Ⅰ組比較,從左到右t值分別為0.166、-0.256、0.400,P值均>0.05
組別 4周(4只) 8周(4只) 12周(4只)實驗Ⅲ組1.1±0.3 1.5±0.6 2.0±0.4實驗Ⅰ組 4.7±0.8a 5.7±1.0a 7.3±0.6a實驗Ⅱ組 4.6±0.9a,b 5.9±1.2a,b 7.1±0.8a,b
5.骨組織計量學分析:8周,實驗Ⅰ組和實驗Ⅱ組的骨長入率為47.0%±3.0%、49.0%±4.0%,而實驗Ⅲ組為5.0%±0.9%;12周,實驗Ⅰ組和實驗Ⅱ組的骨長入率為83.0%±7.0%、84.0%±6.0%,而實驗Ⅲ組為10.0%±1.1%。實驗Ⅰ組和實驗Ⅱ組間新骨形成量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217,P>0.05);實驗Ⅰ組和實驗Ⅱ組分別與實驗Ⅲ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t值分別為20.604和24.262,P值均<0.01)。
藥物治療是脊柱結核治療的基礎,而且藥物進入人體內能否產生藥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作用部位即病灶中的藥物濃度。脊柱結核多在局部形成病灶,其壞死灶內的病變組織及周圍硬化骨組織血供較少,此外硬化骨雖然局限了病灶的發展,但硬化骨內抗結核藥物測定僅為最低抑菌濃度[7],達不到殺菌濃度并形成屏障阻礙藥物進入病灶中。因此,發展局部給藥途徑的緩釋抗結核藥物系統,植入結核病灶清除后的骨缺損內,使其在病灶內長期緩釋高濃度藥物,在局部較長時期內形成高濃度藥物環境,有利于殺滅或抑制結核分枝桿菌的生長、繁殖。該局部緩釋藥物的載體若具有植骨替代作用,在植入病灶后載體降解、釋放藥物的同時,逐步被骨組織替代,可促進早期植骨融合,加速病灶愈合。理想的緩釋抗結核藥物系統應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對細胞有良好的親和力,在體內具有骨傳導性及骨誘導性,生物降解與骨修復相匹配,具有緩釋藥物的功能,材料與藥物間無不良相互影響;緩釋材料降解時間長,局部緩釋的藥物濃度穩定。
本實驗利用PLGA在生物體內可自然降解的特性,通過在PLGA中加入β-TCP、INH,成功的制備出載有抗結核藥物的多孔緩釋復合材料,在降解過程中不僅使INH可緩慢有效的釋放,同時還提高了材料的空隙率和大孔率,使材料的骨細胞誘導作用增強,便于成骨細胞及成軟骨細胞的長入,更有利于微血管的蔓延浸潤,利于新骨生成與重建及骨缺損的修復。另一方面,PLGA的降解產物是乳酸和羥基乙酸,其可降低生物內環境的pH值,較低的pH值會引起機體的炎癥反應,對機體造成損傷[8],在材料中加入β-TCP后可調節這種pH值的變化,避免了炎癥的發生,并且β-TCP在降解時可為骨修復提供Ca、P離子。材料藥代動力學結果表明,該緩釋材料體系在局部緩慢、平穩釋放INH,持續時間近3個月,與材料被骨替代的速度相匹配。從大體觀察和Lane-Sandhu組織學評分結果表明,該復合材料具備良好的組織相容性,負載INH后并未對復合材料體內外性能造成影響。影像學檢查和骨組織計量學觀察,表明該抗結核藥物緩釋-代骨材料符合結核病灶清除后的植骨替代要求。骨關節的標準藥物治療方案為3種或4種一線抗結核藥物聯合應用[9],前期合成的復合材料僅負載了單一種藥物,目前正在對聯合負載有INH、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4種藥物的復合材料進行相關分析,以及其對動物模型的治療作用進行探討,將在后續中進行報道。
[1]Ge Z,Wang Z,Wei M.Measurement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three antituberculosis drugs in the focus of spinal tuberculosis.Eur Spine J,2008,17(11):1482-1487.
[2]方芳,閆玉華.多孔β-TCP生物陶瓷成骨過程的研究.功能材料,2004,35(增刊):2391-2394.
[3]LeGeros RZ.Biodegradation and bioresorption of calcium phosphate ceramics.Clin Mater,1993,14(1):65-88.
[4]Dillen K,Vandervoort J,Van den Mooter G,et al.Factorial design,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ation and activity of cipro-floxacin-PLGA nanoparticles.Int J Pharm,2004,275(1/2):171-187.
[5]史朝暉,王東凱,王曉艷,等.利福平明膠微球制劑及體內外釋藥特性的研究.中華臨床醫藥,2004,5(14):7-9.
[6]Lane JM,Sandhu HS.Current approaches to experimental bone grafting.Orthop Clin North Am,1987,18(2):213-225.
[7]戈朝暉,王自立,魏敏吉.脊柱結核病灶中抗癆藥物濃度的測定.中華骨科雜志,2005,25(2):97-101.
[8]Fei Yang,Wenjin Cui,Zhuo Xiong,et al.Poly(l,l-lactide-co-glycolide)/tricalcium phosphate composite scaffold and its various changes during degradationin vitro.Polymer Degradtion and Stability,2006,91(12):3065-3073.
[9]馬遠征.重視脊柱結核 提高診療水平.中國防癆雜志,2013,35(5):297-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