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心銘,張世杰,唐廣輝,紀文利
(1.中國鐵路總公司工程管理中心,北京 100844;2.中鐵工程設計咨詢集團有限公司,北京 100055)
鐵路路基過渡段設計常見問題及對策
鄭心銘1,張世杰2,唐廣輝2,紀文利2
(1.中國鐵路總公司工程管理中心,北京 100844;2.中鐵工程設計咨詢集團有限公司,北京 100055)
路橋、路涵過渡段是最為常見的過渡段,對過渡段形式選擇、橫斷面設計,最小長度問題、過渡段交叉重疊問題、挖方過渡段、站內過渡段、特殊結構形式過渡段設計等系列問題進行探討,并給出對應的解決方案。
鐵路路基;過渡段;設計;常見問題;對策
橋梁與路基的連接處是鐵路路基的薄弱環節,一方面由于剛度差別而引起軌道剛度的突變,同時路基與橋臺沉降不一致,導致軌面不平順,引起列車與軌道的相互作用增加,影響列車高速運行。從秦沈客運專線開始,我國鐵路設計速度達到160 km/h,過渡段的理念首次提出[1-2],隨著鐵路等級和行車速度的提升,200~250 km/h,300 ~350 km/h,以及無砟軌道的出現,過渡段由路基與結構物發展到路堤與路塹,半填半挖,橋頭與路塹,剛性短路基等多個樣式,規范對填料和壓實標準提出了一定的要求[3-5],實際工作中還有許多問題值得探討和研究,本文僅就使用最多的路橋、路涵過渡段在設計過程中的常見問題進行研討。
各種不同等級鐵路設計規范對過渡段的要求詳見表1。
目前規范上出現了2種過渡段形式,即正梯形和倒梯形,從剛性過渡來看,2種形式均能滿足過渡要求,而在實際工程實踐中,秦沈客運專線、鄭西客運專線、京滬高速鐵路、哈大客運專線采用了倒梯形過渡段[6-7],而武廣客運專線采用了正梯形過渡段,到底采用哪種形式更加合理呢?筆者推薦倒梯形過渡段的形式,理由如下。

表1 不同規范對路橋過渡段的設計要求

圖1 正梯形和倒梯形過渡段示意
(1)倒梯形過渡段大部分的優質填料位于路基面位置,鐵路路基分為基床表層、基床底層和基床以下3部分,填料的品質也是自上而下逐步減弱,上部因受到動荷載的作用填料最好,而倒梯形過渡段的大量品質較好填料位于基床范圍,符合路基填料設計理念。
(2)同樣尺寸(高度、長邊和短邊的長度均相同)的正梯形和倒梯形過渡段,正梯形由于其長邊位于下部,路基寬度大,工程數量較倒梯形多20% ~30%。
(3)從施工過程來看,過渡段的填料品質要求比較高,過渡段填料絕大部分情況下需要統一場制,集中填筑,其填筑多數安排在一般填料填筑完成后,留下過渡段的缺口。這個缺口,對于倒梯形的過渡段,可以比較方便地預留出來(沿圖中AB預留),而對于正梯形的過渡段,缺口是不可能按照圖中CD預留的,只能按照倒梯形的方式預留(沿圖中EF預留),這樣中間形成一個U形缺口(CDEF),這個缺口的填筑,就是二次過渡的部分,對于200 km/h以上的線路,規范對二次過渡填料和壓實標準提出了明確要求,還需要按照規范要求再次填筑。可見倒梯形過渡段更加方便施工。
關于過渡段的橫斷面設計,僅在《新建時速200~250 km客運專線鐵路設計暫行規定》中涵洞過渡段有所體現,即采用包心填筑,此橫斷面設計最早出現在秦沈客運專線,以路肩寬度分界,內部1∶1采用級配碎石填筑,外側1∶1~1∶1.5的范圍仍采用普通填料,見圖2。

圖2 過渡段橫斷面包心填筑斷面
包心填筑中頂部最小寬度該如何取值?有砟軌道路基一般是取路肩寬度,其寬度為0.8~1.0 m,但對于無砟軌道路基,此問題規范上沒有明確說明。如果按照路肩的概念,從軌道板基礎外邊緣到路肩,寬度達2.7 m,這樣級配碎石頂面寬度將大大小于同等級的有砟軌道,其合理性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驗證。實際設計中,大部分設計的無砟軌道“路肩寬度”按照同等級的有砟軌道的路肩寬度取值。
時速200 km以上客運專線過渡段長度要求不小于20 m,如果按照公式計算出來的長度不足20 m,該如何處理呢?
以《新建時速300~350 km客運專線鐵路設計暫行規定》倒梯形過渡段為例,過渡段的長度計算公式為:

式中 L——過渡段長度;
a——常數;
H——橫向構筑物后路基高度;
h——橫向構筑物頂至路肩高度;
n——過渡段縱向坡率。
為了增加過渡段的長度,可以增大a值或者放緩坡度n,直接加大a取值,工程數量增大明顯;放緩坡度,長度增加較快,數量增加不明顯。
實際設計過程中,推薦取a=5,n=4進行計算,如長度仍不足,則調整a值,使L滿足20 m。不可固定L和a調整坡度n,導致過渡效果不均。
《新建時速200~250 km客運專線鐵路設計暫行規定》6.1.11規定,“兩涵之間以及橋臺尾與涵之間的凈距離不宜小于30 m”,而《新建時速300~350 km客運專線鐵路設計暫行規定》4.6.1-1則要求過渡段長度不小于20 m,對于中心距離小于40 m的橋涵,將出現兩個相鄰過渡段重疊的問題,即使不重疊,間距過小,剩余的一般填料頂寬太小,從施工角度來看,也是無法填筑的。如何處理過渡段邊緣距離過小甚至重復搭接的問題[8-9],經綜合考慮填料剛度的過渡、施工的難度,可采用如下的處理方式:
當過渡段凈間距大于30 m時,按照正常填筑;
當過渡段凈間距大于10 m小于30 m時,基床底層采用與過渡段相同填料填筑;
當過渡段凈間距小于10 m時,兩過渡段之間填料均采用與過渡段相同的填料填筑。見圖3。

圖3 相鄰過渡段間距較小的填筑方式(單位:m)
《客運專線無砟軌道鐵路設計指南》[10]首次提出了“挖方橋臺過渡段”的設計,實際上山區挖溝底地段設置在挖方中的涵洞也是常有的,其設計原則視相鄰路塹的巖性而定,弱風化的硬質巖采用混凝土回填基坑,其余地層除回填基坑外,還需要設置20 m長度的過渡段[11]。橋臺與土質路塹的過渡段示意見圖4。

圖4 挖方橋臺過渡段設計(單位:m)
旅客地道屬于站后工程,一般在站前工程施工時尚未開標,但因架梁通道需要,路基需要全線貫通,實際施工中一般先通長填土碾壓,待架梁完成后,再來開挖地道和填筑兩側的過渡段[12]。此時過渡段的情況同正常施工路基填筑有所不同,由于填土為一次大面積碾壓形成的,壓實質量控制較好,若仍按照較緩坡度開挖,廢棄土石方較多,因此按照規范的最陡邊坡1∶2開挖,既減少了開挖土石方的數量和級配碎石回填的數量,同時加快了工期。如圖5所示。

圖5 站內填方過渡段因工序安排變為挖方過渡段
站內多股道并列,旅客地道穿越高速鐵路無砟軌道,高速鐵路有砟軌道,普速線等不同等級的線路,還有站臺下填土,其橫斷面設計是個難以取舍的難題,分述如下。
(1)兩臺四線的中間站,正線和相鄰的到發線按照相同的標準處理,站臺填土下部不設過渡段,見圖6。

圖6 兩臺四線的中間站過渡段橫斷面設計(單位:m)
(2)股道多、形式復雜的車站
正線和相鄰的到發線按照相同的標準處理,被站臺分隔開的普速線按照普速線標準對應處理,站臺下部按照普速線處理。見圖7。
(3)挖方地段的地道過渡段

圖7 股道眾多的車站橫斷面設計(單位:m)
位于挖方的車站不少見,此時站內地道處于挖方范圍內,其過渡段的設置比照前述第7條的設置原則,此處以弱風化泥灰巖為例,處于此種較好地層中的過渡段不需放坡開挖,而是采用素混凝土回填開挖線與地道結構之間的空隙,避免空隙處回填其他填料形成軟硬不均的狀況。見圖8。

圖8 挖方地段地道兩側過渡段設計
剛構橋同一般的標準雙線橋梁相比,形式上非常靈活,必須引起設計者的足夠重視,由于過渡段設計和橋梁設計分屬不同專業,剛構橋的特殊性往往被其他專業所不知,導致橋和過渡段設計相互脫離,以鞍山站運糧河中橋為例,該橋為五橋七線,位于曲線上,平面布置見圖9,此類過渡段一定要結合具體橋梁設計單獨設計。

圖9 站內剛構橋平面布置
客運專線進入樞紐范圍,從既有線邊緣通過,既有公路立交框構進行了接長,此時兩側的過渡段如何設置?如果從框構下部開始開挖,工程數量大,也會影響既有線的運營安全,此時與橋梁專業深入結合顯得尤為重要。為了施工安全,橋梁專業設計中,在框構兩側設置了灌注樁臨時防護措施,過渡段設計考慮將灌注樁和框構之間采用片石混凝土回填,原地面以上填筑過渡段要求的填料(樁外土體未受擾動,不再換填處理),如果地面至路肩高度不足基床厚度,則下挖至基床厚度,靠近既有線側需采取臨時防護措施,保證開挖安全,橫縱斷面如圖10所示。

圖10 既有線框構接長處過渡段設計(單位:m)
過渡段屬于不同結構的結合部,在保證行車高速、安全、舒適方面意義重大。橋涵和路基分屬不同的專業,存在著專業接口問題,而接口問題恰恰是客運專線設計比較薄弱的環節,容易發生設計遺漏和結合不利的問題,從本文可見,雖然過渡段已經廣泛采用,但仍存在著一些需要進一步探討和深化的問題,筆者列舉了工作中常見的問題,并提出了處理方法,愿與同仁就此類問題共同探討。
[1] 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TB10001—2005 鐵路路基設計規范[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5.
[2] 茅梅花.路橋過渡段的施工方法[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09(11):47.
[3] 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鐵建設函[2005]285號 新建時速200 km客貨共線鐵路設計暫行規定[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5.
[4] 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鐵建設[2005]140號 新建時速200~250 km客運專線鐵路設計暫行規定[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8.
[5] 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鐵建設[2007]47號 新建時速300~350 km客運專線鐵路設計暫行規定[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8.
[6] 尹建勛,劉揚.秦沈客運專線路橋過渡段級配砂礫石填筑技術[J].鐵道標準設計,2001(10):48-50.
[7] 鄒振華.秦沈客運專線路橋過渡段施工技術[J].鐵道標準設計,2001(10):13-14.
[8] 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TB10621—2009 高速鐵路設計規范(試行)[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10.
[9] 徐玲芝.時速200 km/h客運專線過渡段施工技術[J].鐵道工程學報,2007(S1).
[10]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鐵建設函[2005]754號 客運專線無砟軌道鐵路設計指南 鐵建設函[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9.
[11]羅強,蔡英.高速鐵路路橋過渡段變形限值與合理長度研究[J].鐵道標準設計,2000(6):2-4.
[12]劉彬.鐵路客運專線過渡段施工技術研究[J].鐵道標準設計,2006(12):12-16.
Common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Transition Section Design of Railway Subgrade
ZHENG Xin-ming1,ZHANG Shi-jie2,TANG Guang-hui2, JI Wen-li2
(1.Project Administration Center,China Railway Corporation,Beijing 100844,China;2.China Railway Engineering Consulting Group Co.,Ltd.,Beijing 100055,China)
Regarding the most commonly-used transition sections between subgrade and bridge as well as between subgrade and culvert,this thesis analyzes a series of issues in the designs of the transition sections,such as the selection of transition form,cross-section type,minimum length,crossing or overlapping,earth excavation transition section,station transition section,special structure transition section and so on.And then,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 schemes are proposed.
railway subgrade;transition section;design;common problems;solutions
U213.1
A
1004-2954(2013)10-0044-04
2013-01-29;
2013-03-05
鄭心銘(1975—)男,高級工程師,1997年畢業于石家莊鐵道學院交通土建專業,工學學士;2005年畢業于西南交通大學橋梁與隧道專業,工學碩士。